电针推拿配合行为干预治疗颈椎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2017-10-12 06:52孙德利陈云飞周爽张华梅盛锋吕强倪承浩曹朋园蔡若琳钱小路章杰马海峰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夹脊电针体征

孙德利,陈云飞,周爽,张华梅,盛锋,吕强,倪承浩,曹朋园,蔡若琳,钱小路,章杰,马海峰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3.上海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4.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400)

电针推拿配合行为干预治疗颈椎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孙德利1,陈云飞2,周爽3,张华梅4,盛锋1,吕强2,倪承浩1,曹朋园1,蔡若琳1,钱小路3,章杰3,马海峰1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3.上海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4.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400)

目的 观察电针和(或)推拿配合行为干预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0例颈椎病患者按计算器随机数字方法随机分为3组,即A组、B组和C组,每组100例。在拔罐和行为治疗的基础上,A组采用电针治疗,B组采用推拿治疗,C组采用电针和推拿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计分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4星期后、8星期后、治疗后4个月随访和治疗后6个月随访的临床控制率、显控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4星期后、治疗8星期后、治疗后4个月随访和治疗后6个月随访的临床症状体征计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星期后、治疗后4个月随访和治疗后6个月随访的临床症状体征计分与治疗后4星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治疗4星期后、治疗8星期后、治疗后4个月随访和治疗后6个月随访的临床症状体征计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和(或)推拿配合行为干预是有效防治颈椎病的解决方案,本法具有简、便、易、廉的特点,可供临床应用。

颈椎病;针刺疗法;电针;推拿;拔罐;行为疗法;随机对照研究

颈椎病也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感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期间,课题组采用电针和(或)推拿配合行为干预进行一项多中心随机分组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观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岳阳医院)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长海医院)的针灸科和推拿科门诊颈椎病患者 332例,中途脱落或失访32例,符合条件的有效病例300例。采用计算器随机数字方法,将随机数字末3位数除以3,余数为1者分为A组,余数为2者分为B组,余数为0者分为C组。3组患者医院分布情况详见表1。将随机号分别装入信封内,根据随机号顺序编写信封序号。各临床医师按患者来院就诊顺序依次拆开信封,按信封内的随机号将患者分别列入A组、B组、C组,采用相应的试验方法。3组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2。

表1 3组患者医院分布情况 (例)

表2 3组一般情况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病理分型分为4型。①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②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前屈或后伸或侧屈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摄片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③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冲时,症状加重;X线摄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④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X线摄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且病理分型属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或交感型者。②年龄在20~75岁之间。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20岁以下,或75岁以上。②脊髓型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腕管综合征等。③X线片示椎间孔横径正常者,骨质增生非常严重形成骨桥者。④伴有先天性畸形或脊柱侧弯畸形,患有骨肿瘤或结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其他严重内脏疾病。

1.5 剔除标准

①观察中自然脱离者。②采用该治疗方法有效,但患者为提高疗效,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或服用他药,无法判定疗效。③最终诊断不符合本症者。④治疗两星期以上无效停止治疗或改用其他疗法,应按无效处理不得剔除。⑤治疗过程中伴有全身发热、项背部局部皮肤溃疡、严重皮肤出血者。

1.6 中止和撤出标准

①不能坚持治疗者。②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③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症者。④症状恶化,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者。

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的要求,①参加临床试验的医生对试验中止的原因及与试验的关系如何等要认真记录,包括中止时的评价。②对中途有患者自行退出试验的要明确记录原因,并详细记录中止症状评价。③患者未按时来院复诊,应打电话、发信等问明理由并调查事情经过。④临床试验中止,即不纳为疗效统计病例。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2.1.1 拔罐治疗

出针后或推拿后在项背部予拔罐治疗10 min。隔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

2.1.2 行为干预方法

①保持颈椎正直并作适当活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尽量保持颈椎正直,并于放松情况下,做抬头寻月动作即缓慢地让头尽量向后上方转动,感觉到颈项、肩胛上部有轻微的酸胀感。每半小时做1次,每次1 min抬头缓慢左右转头3个来回。②仰卧低枕或无枕,睡眠姿势尽量采用仰卧低枕或无枕。枕头宜选用质材柔软,大小如掌,即高约 1~3 cm,宽约 3~5 cm,垫于项部,切忌将枕头垫于枕部。

2.2 A组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主穴取 C1、3、5或C2、4、6颈夹脊穴,如有头痛头晕者加风池、顶中线和顶旁1线。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各穴后,颈夹脊穴选用0.30 mm×40 mm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使针尖直达椎板骨膜,施提插捻转补泻法,使患者局部有轻微胀麻为宜,然后同侧接 G6805-2型多用途电针仪治疗,连续波,频率调节至 1档(约 1 Hz),强度以微见局部肌肉跳动,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治疗15 min。风池穴直刺1~1.2寸,得气后,也接电针仪,留针15 min。隔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

2.3 B组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推拿治疗。采用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参照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①松解手法,一指禅、㨰法、拇指按法揉法在颈项肩背部刺激关键穴位及部位,逐步放松颈项肩背部肌肉,同时轻巧、小幅度被动运动头颈部。②颈椎调整手法,颈椎拔伸状态下小幅度旋摇颈椎。③整理手法,拿风池、颈椎夹脊穴及肩井穴,从肩井向两侧分推。④分型操作,颈型颈椎病以颈部肌群松解和颈椎小关节调整为要点,配合相应功能锻炼;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椎小关节调整使神经根减压为要点,配合沿放射性神经痛路线循经推拿;椎动脉型颈椎病以改善椎动脉血供、缓解症状为主,配合两颞及前额推拿。以上推拿隔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

2.4 C组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电针加推拿治疗。方法同上。隔日治疗1次,每星期3次,10次为1个疗程。

2.5 意外情况处理

2.5.1 晕针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取出,患者平卧,头低足高位,口服温开水或白糖水,严重者针刺足三里、气海、关元。

2.5.2 皮下血肿

拔针后按压穴位以防止血肿,若出现血肿,可先冷敷止血,再热敷促进吸收。

2.5.3 不良反应

对试验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如颈项肩臂部一过性疼痛、肿胀及灼热感等症状,临床医师要详细记录于观察表,并评价不良反应与针灸治疗的相关性。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采用临床症状体征计分法[2]。颈臂疼痛,颈臂重度疼痛,夜间难忍(3分);颈臂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与生活(2分);颈臂轻度疼痛(1分);正常(0分)。臂手麻木,明显的过电样窜麻,持续不减(3分);麻木持续不减,但程度较轻(2分);间断性麻木,多在睡眠或晨起时出现(1分);正常(0分)。颈部功能活动,颈部活动功能明显受限,后伸或侧屈小于15°(3分),颈部活动功能中度受限,后伸或侧屈小于30°(2分);颈部活动功能轻度受限,后伸或侧屈小于45°(1分);颈部活动功能正常(0分)。颈椎病变节段棘突或棘突旁压痛,压痛重并伴明显的上肢放射痛(3分);压痛重,上肢放射痛不明显(2分);有压痛无上肢放射痛(1分);正常(0分)。椎间孔挤压试验,明显的上肢放射痛或麻木(3分);有中度的上肢放射痛或麻木(2分);有可疑上肢放射痛或麻木(1分);正常(0分)。

3.2 疗效标准[2]

主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计分的改善率进行判断。

临床控制:症状及阳性体征基本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症状体征积分下降≥90%。

显效: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改善,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症状体征积分下降70%~89%。

有效:症状及阳性体征好转,颈肢体功能改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40%~69%。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40%。

3.3 随访

本研究观察对象,治疗后4个月、6个月各随访一次。采用门诊随访、电话、短信、微信、Email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远期效应、效应的稳定性和不良反应情况。

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5 治疗结果

3.5.1 3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计分比较

经F检验,治疗前3组症状体征计分比较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4星期后、治疗8星期后、治疗后4个月随访和治疗后6个月随访的症状体征计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无论针灸治疗或推拿治疗颈椎病均有疗效。治疗8星期后、治疗后4个月随访和治疗后6个月随访的症状体征计分与治疗后4星期的症状体征计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电针、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在8星期后比较显著。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结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与单纯电针或推拿治疗效果没有显著差异。详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计分比较 (±s,分)

表3 3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计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治疗4星期比较2)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4星期后 治疗8星期后 治疗后4个月随访 治疗后6个月随访A 组 100 8.36±3.10 4.83±2.811)2.33±2.231)2)2.05±2.531)2)1.92±2.571)2)B 组 100 8.38±3.54 4.25±2.791)2.06±2.501)2)1.88±2.661)2)1.97±2.651)2)C 组 100 8.42±3.33 4.39±2.631)2.27±2.101)2)2.11±2.251)2)1.97±2.341)2)

3.5.2 各组治疗4星期后的疗效比较

经卡方统计分析表明,3组治疗4星期后的临床控制率、显控率、总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4。

表4 各组治疗4星期后的疗效比较 (例)

3.5.3 各组治疗8星期后的疗效比较

经卡方统计分析表明,3组治疗8星期后的临床控制率、显控率、总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5。

表5 3组治疗8星期后的疗效比较 (例)

3.5.4 3组治疗后4个月随访的疗效比较

经卡方统计分析表明,3组治疗后4个月随访的临床控制率、显控率、总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6。

表6 3组治疗后4个月随访疗效比较 (例)

3.5.5 3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的疗效比较

经卡方统计分析表明,3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的临床控制率、显控率、总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7。

表7 3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的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4.1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

颈椎病是指椎间盘变性、颈椎失稳、椎间关节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等组织而引起的临床症状[3]。颈椎病是临床医学最常见的病症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导致人类的身体锻炼的时间越来越短,伏案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加上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均促使颈椎病近年来的发病率较以往明显增高,而且发病的人群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4]。

有关调查显示[5],中国颈椎病患者已达5千万人,每年新增颈椎病患者大约 1百万人,颈椎病将逐渐成为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颈椎病的易发年龄为45~50岁。有研究表明[6],当年龄超过50岁,颈椎病的患病率将达到 25%,60~70岁患病率将升高至50%,70岁以上几乎升至100%。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颈椎的退变,其中最主要就是椎间盘变性,而正常椎间盘的退变则正是由于时间的推移。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椎体上下软骨板三者构成的一个解剖单位。其功能就是紧密连接上下椎体,保证颈椎的正常功能,此部位一旦出现退变,就会伴随颈椎内在静力平衡破坏,导致颈椎发病。现有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通过简易可行、价廉和有效的措施可以降低颈椎病的发病率,更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4.2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颈椎病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5],许多学者认为颈椎的退行性变、慢性劳损、头颈部外伤等为主要因素,头颈姿势不当、感受寒湿是发病的主要诱因。颈椎的退行性变是颈椎发病的内在因素,外伤是颈椎发病的直接因素,慢性劳损、感受寒湿等可加速颈椎的退变。工作姿势不当,如从事低头及固定姿势工作,由于长期低头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的劳损外,在屈颈状态下,椎间盘的内压大大高于正常体位亦易引起颈部劳损,致使颈椎的退变。另外,不良睡眠姿势对颈椎病患病率的增高也有重要的影响。认为不良的睡眠体位(如高、中枕卧位,调查中占80.0%)持续时间长,可以加速颈椎退变进程。

研究发现[7],对于伏案工作者来说,颈椎长期处于前屈位,常引发颈痛伴肩背痛及双臂双手麻木等症状,这些都是颈椎病发展的前兆。但多数青年人未引起重视,时间长了颈椎病变进一步发展,会导致钩椎关节增生,曲度进一步变直,项韧带钙化,椎间隙变窄,颈间盘突出等一系列病变。同时可能压迫椎动脉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头昏、恶心,甚至压迫神经根加重致手部大小鱼际肌肉萎缩或颈间盘压迫脊髓导致双足踩棉花感及各手指精细活动欠灵活等一系列严重的脊髓受压的症状,因此出现颈椎病的症状是对身体敲响的警钟,如患者本人不加以重视,则颈椎病会日渐加重甚至于后期发展到瘫痪在床的程度。

4.3 颈椎病的针灸推拿治疗

本病归于中医学“筋痹”“骨痹”“项痹”“眩晕”范畴。该病多由内、外因致颈项肩背部的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不行而致[8-11]。故在颈椎局部如颈夹脊穴[12-14]采用电针[15-17]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颈夹脊穴为经外奇穴,其深层邻近神经根和交感神经节,刺激颈夹脊穴可以疏通局部痹阻经气,解除颈肩部强痛不适;调畅全身气机,缓解头目眩晕疼痛症状,也可解患者心中烦闷。现代研究认为针刺颈夹脊穴可以改善动、静脉的微循环状态,调节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18-23]。在电针作用下,颈部肌肉在有节律的刺激下可松解粘连瘢痕,降低软组织的张力,缓解肌肉挛缩紧张状态,从而调节了椎体的微小移位,使颈部组织对周围血管神经的压迫减轻,通畅血流,改善颈部及脑部供血,从而缓解眩晕症状,也可改善颈肩部疼痛等伴随症状,并且治疗效应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颈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并结合拔罐、拔罐和推拿治疗,取得显著的疗效。治疗 4星期、8星期后,治疗后4个月和6个月随访的临床控制率为 8%~42%,显控率为 17%~75%,总有效率为58%~94%。以每星期治疗3次,连续治疗2~3个月效果较为稳定。

颈椎微调手法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沈国权创立的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其后简称为脊柱微调手法或微调手法)[24]。脊柱微调手法于1990年代开始在脊柱推拿临床应用[25],主要目的是提高手法的安全性,倡导以最轻的力量、最短的操作时间来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通过直接作用于脊柱关节的手法,从整体调整脊柱。现有的来自不同渠道的证据表明,由于颈椎微调手法对影响颈椎病症状严重程度的颈椎曲度、颈椎关节位置、颈部肌肉张力等不同病理环节都有治疗作用,与颈椎牵引做对照时均显示有一定的优势,故颈椎微调手法在颈椎病治疗上是安全有效的[26-29]。

本研究结果显示,颈椎微调手法并结合拔罐、拔罐和电针治疗,取得显著的疗效。治疗 4星期、治疗 8星期、治疗后4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控制率为7%~45%,显控率为24%~75%,总有效率为66%~92%。以每星期治疗3次,连续治疗2~3个月效果较为稳定。

4.4 颈椎病的行为防治

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工作时低头屈颈时间较长,直接诱发颈椎病的发生[30]。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颈椎病患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少年期即发颈椎病者越来越多[31-33]。这与在电脑前工作的长时间屈颈状态有密切关系。许多患者的颈椎病症状在睡眠后出现或加重,这说明与睡眠姿势不当如侧卧时头颈扭转、或仰卧时枕头过高屈颈状态有直接关联[34-37]。为此,笔者提出颈椎病的防治原则,即保持颈椎正直并作适当活动。在工作时,每半小时做抬头望月动作 1 min,即抬头缓慢左右转头3个来回;睡眠时应仰卧不用枕头或用低枕(枕头如手掌大小垫于项部,切忌垫于枕部)。本研究表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显控率明显提高,达到 66%~75%。这与治疗过程中引入行为疗法(抬头望月和仰卧无枕)不无直接关系。

4.5 结论

电针和(或)推拿治疗颈椎病具有良好的效果。治疗4星期、8星期后,治疗后4个月和6个月随访的症状计分统计分析表明,电针和(或)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在连续治疗2~3个月后临床控制率、显控率和总有效率等方面均较为稳定。电针和(或)推拿结合行为干预是临床有效防治颈椎病的诊疗方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2]张党升,薛卫国.颈椎端提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导引,2005,21(6):5-6.

[3]柯尊华,王静怡.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4,35(1):62-64

[4]吴佳润,赵斌霞.颈椎病易发群体发病率与主要发病原因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3):26-27.

[5]孙德利,陈大隆,倪承浩,等.针灸配合行为干预治疗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6):399-402.

[6]王立公,常双超.广州市中青年不同人群颈椎病发病率的调查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5):473-474.

[7]黄涛,张方,李修成,等.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发病特点及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7):1362-1363,1369.

[8]王永良.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与自拟方辨证施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279-280.

[9]张雪,罗汉华.颈椎病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1,31(12):1177-1179.

[10]吴清波,师彬.颈椎病软组织损伤病因学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8):4511-4512.

[11]孙永章,韦以宗,韦春德,等.颈椎病病因探讨——颈曲与胸椎关系 X线片测量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2):118-120

[12]田洪昭,孙忠人,张秦宏,等.颈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1050-1052.

[13]程维芬,陈晶晶,郭贝贝.颈夹脊穴针刺深度对颈椎病疗效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36-37.

[14]陈晖阳,谢怡琳,杨小芬.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10):2180-2182.

[15]戢炳金,周佐强,黄明君.不同波形电针对颈椎病颈痛的疗效观察[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2):39-43.

[16]孙春梅,杨璀健,于海龙.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75例[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1):35-36.

[17]胡幼平,刘颖,张镭潇,等.电针不同波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4192-4194.

[18]王丹,周丽,毛玮,等.电针颈夹脊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1l):1-4.

[19]王珍珍,张春红.针刺颈夹脊穴的临床应用概述[J].中医药学报,2016,44(5):89-91.

[20]陈晓英,但小红,李明波,等.针刺“下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6):75-78.

[21]李明,徐天舒,阮建国.针刺颈夹脊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9):24-27.

[22]谢建谋,陈志强,郭伟,等.针刺颈夹脊三侧线为主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9):863-866.

[23]徐林娟,彭丽辉.针刺颈夹脊结合董氏奇穴治疗颈型颈椎病 30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3):36-37

[24]王玉满,孙武权,房敏,等.颈椎微调手法的力学特性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3,28(3):275-278.

[25]顾忠平.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 46例临床报告[J].浙江临床医学,1999,1(2):104-105.

[26]陈俊,严晓春.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11):32-34.

[27]孙武权,谢贤斐,王佳勤,等.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与颈椎曲度变化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526-1528.

[28]朱清广,房敏,沈国权,等.微调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肌力学性能影响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1,30(3):180-182.

[29]何水勇,沈国权.颈椎微调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头颅空间回复能力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4):19-21.

[30]王越敏,刘申,朱毅,等.白领人群颈椎病患病情况的调查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0,1(4):114-115.

[31]黄德尤,马德智,李保生,等.浅析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8):3081-3082.

[32]马明,张世民.青年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2014,27(9):792-795.

[33]姬洪全,周方,孙宇,等.青年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2):117-120.

[34]曹丽,高兵,黄倩,等.在校大学生颈型颈椎病的患病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3):63,69.

[35]罗翱翔,林定坤,由天辉,等.枕头高度对中老年颈椎病患者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35(3):474-476.

[36]吴晓晖.颈椎病患者睡眠习惯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7):146-147.

[37]金以文,宋花玲,詹松华,等.枕头与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解剖关系的实验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0,31(2):133-135.

A Multicenter Clinical Study on Electroacupuncture and Massotherapy plus Behavior Therapy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SUN De-li1,CHEN Yun-fei2,ZHOU Shuang3,ZHANG Hua-mei4,SHENG Feng1,LU Qiang2,NI Cheng-hao1,CAO Peng-yuan1,CAI Ruo-lin1,QIAN Xia-lu3,ZHANG Jie2,MA Hai-feng1.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onghua Hospital,Shanghai200032,China; 2.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ey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hanghai200437,China; 3.Shanghai Changhai Hospital,Shanghai200433,China; 4.Shanghai Fengxian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2014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electroacupuncture and (or) massotherapy plus behavior therapy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Three hundred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hree groups (A, B and C) by random number generated from calculator, 100 cases each. In addition to cupping and behavior therapy, group A received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B, massotherapy; group C, electroacupuncture and massotherapy. The clinical symptom and sign score was recorded in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linical control rate, marked control rate and total efficacy rat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after four and eight weeks of treatment and at the 4-month and 6-month follow-ups after treatment (P>0.05). In the three groups, there was a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linical symptom and sign score between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four and eight weeks of treatment or at the 4-month and 6-month follow-ups after treatment (P<0.01) and between after four weeks of treatment and after eight weeks of treatment or at the 4-month and 6-month follow-ups after treatment (P<0.01).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linical symptom and sign scor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after four and eight weeks of treatment and at the 4-month and 6-month follow-ups after treatment (P>0.05).Conclusions Electroacupuncture and (or) massotherapy plus behavior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protocol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implicity, convenience, easiness and cheapness and can be provid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Cervical spondylosis; Acupuncture therapy; Electroacupuncture; Massotherapy; Cupping; Behavior therap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246.2

A

2017-05-09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9.1092

1005-0957(2017)09-1092-07

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项目(13401903300);上海市卫计委中医药科研基金(2012L031A);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30304);上海市卫计委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项目(ZY3-CCCX-1-1007);上海市卫计委中医临床重点扶植建设项目(ZY3-JSFC-1-1002)

孙德利(1965—),男,副主任医师,Email:zjsdl@163.com

张华梅(1963—),女,主任医师,Email:hk5366@163.com

猜你喜欢
夹脊电针体征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夹脊”与“夹脊穴”探析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