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文明城市探索经验(上)

2017-10-12 02:37:00张庆阳郭明佳赵洪亮刘国维
城乡建设 2017年19期
关键词:文明城市生态

■ 张庆阳 郭明佳 赵洪亮 刘国维

国外生态文明城市探索经验(上)

■ 张庆阳 郭明佳 赵洪亮 刘国维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一些国家的城市如巴西库里蒂巴、丹麦哥本哈根、美国伯克利、德国埃尔兰根、日本北九州、澳大利亚怀阿拉拉、瑞典马尔默、“花园城市”新加坡等,对生态文明城市的探索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进展,在实践方面也卓有成效。这些城市,从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社区管理模式、城市空间绿化等方面,为其他国家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

“巴西生态文明之都”—库里蒂巴

库里蒂巴是巴西南部巴拉那州首府,面积430平方公里,人口约158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库里蒂巴就被誉为巴西最清洁的城市。该市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受到全世界的赞誉,尤其是公共交通发展受到国际社会推崇,在1990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库里蒂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代表了大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努力。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给予库里蒂巴极高的评价,该市的废物回收和循环使用措施以及能源节约措施分别得到联合国环境署和国际节约能源机构的嘉奖。其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经验如下。

1.实施导向式的城市开发规划:在20世纪60、70年代,巴西库里蒂巴市就走上了低成本,人与自然尽可能和谐的生态城市发展道路。城市拥有逐步拓展的一体化交通网络、道路网络,并采取了致力于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活质量的各种土地利用措施。首先,库里蒂巴市通过追求高度系统化的、渐进的和深思熟虑的城市规划设计,实现了士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一体化。其次,城市还鼓励混合士地利用开发的方式,而且总体规划以城市公交线路所在道路为中心,对所有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密度进行了分区。此外,城市在一体化交通网络、道路网络的拓展中,主要是沿着几条结构轴线向外进行走廊式开发。轴线是公共汽车系统的主要线路,这些轴线在城市中心交汇,构成了一体化道路系统的第一个层次;拥有公交优先权的道路把交通汇聚到轴线道路上。而通过城市的支路满足各种地方交通和两侧商业活动的需要,并与工业区连接。同时,轴线的开发使宽阔的交通走廊有足够的空间用作快速公交用路。目前,库里蒂巴市尽管有50万辆小汽车,但有2/3的市民每天都使用公共汽车,每年减少小汽车出行达2700万次,库里蒂巴市虽然人均小汽车拥有量居巴西首位,但污染却远低于同等规模的其他城市,交通也很少拥挤。

2.对市民进行环境教育:一个城市成为生态城市的前提是对其市民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其环境责任感。库里蒂巴对此十分注重,儿童在学校即可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而一般市民则可在环境大学免费接受与环境有关的教育。

3.社会发展注重可持续性。社会公益项目强调资源循环利用,著名的“垃圾不是废物”的垃圾回收项目成为一个典型,城市垃圾循环回收率达95%。具体来说,每月将回收材料售给当地工业部门,所获利润用于其他的社会福利项目,垃圾回收利用公司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就业机会。政府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参与此类公益项目,并建立相应的机制和激励措施,发动市民参与可再生物质的回收工作,将节约建设垃圾分拣设备的投资资金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分配。

4.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人均绿地面积581平方米,是联合国推荐数的4倍,其绿化的独到之处是,自然与人工复合,即使是在闹市的街边也耸立着不少参天大树。它们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树龄有的已经100多年,有的树比城市还古老(该城市有200多年历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库里蒂巴的市树—巴拉那松,此树树干通直,华盖如云,远远望去,似一支支高耸入云的倒张的雨伞,点缀着市内的公园,布满城郊山野。

5.鼓励各界参与:库里蒂巴市的管理者们知道,对于好的计划而言,好的机制和正确的激励措施同等重要。制定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有助于形成指导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战略原则。然而把此设想变为现实则必须依赖正确的机制和激励措施,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库里蒂巴市实行了这种新的机制,其要点之一就是公布土地的公共信息。市政厅可以随时向市民提供某块土地开发潜力的资料。任何想取得或者续签土地业务许可证的人都必须提供有关该工程对交通的影响、基础设施需求、车位需求等市政方向的信息。库里蒂巴市政府利用这些信息有助于避免土地投机。从编制预算角度来看这也是必要的,因为房地产税是城市的主要财源。参与机制的主要作用在于能提高市民的积极性。该市有一条旨在保护历史建筑物的法令—历史街区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在该城其他地区进行历史街区应进行的土地开发。另外,在全城的特定区域,开发商可以通过“购买”特许权,在建筑物限高之上多建两层。特许权的取得可以是付现金,也可以在划定土地上为低收入家庭修建住宅。为鼓励公益行为,参与机制对于个人同样起作用。库里蒂巴市的“免费环境大学”向市民提供实用的短期课程,教授环保知识。这种课程是某些行业取得执业资格的必备条件,如出租车司机。

“巴西生态文明之都”—库里蒂巴

世界生态文明城市的范本—丹麦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是丹麦的首都、北欧最大城市,丹麦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坐落于丹麦西兰岛东部,与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隔厄勒海峡相望,哥本哈根是兼具商业、工业、文化为一体的重要港口城市,近年来连续被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优秀范本,特别是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成功做法成为当选的主要原因,代表了中等工业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努力。主要经验如下。

1.城市规划防止“摊大饼”,摒弃“旧城蔓延”的城区拓展方式,坚持“少占良田、改造荒原、营建宜居环境”的原则,建设新型郊区和卫星城镇。以五条铁路主干线为“手指”、铁路站点或附近城镇为“指尖”、中心城区为“掌心”,形成一个形象的“手指形态”。“手指”之间保全了森林、河谷和其它重要的生态地区(绿色空间占总面积40%)。

2.城市生态项目注重节能。通过专业的设计陈述和严格的公众听证程序,城市更新的生态要素实施选取两个项目试点。在Dannerbrogsgade18号建筑生态试点上,增建无源、有源太阳能加热设备,重视雨水的回收利用。在Lille Colbjornsensgade街区绿色住宅项目上,利用地区热交换厂的余热为玻璃覆盖的污水处理厂供热,而污水处理厂占据绿色住宅三个楼层。除了生态效益外,它也是居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充分考虑了公共和私人的绿色空间。这两个节能项目也是绿色技术在微观层面运用的好途径。

3.市民合作彰显环保理念。政府加强与各类民间组织、市民的合作交流,重点推行绿色账户,并设立生态市场交易日。具体来说,绿色账户记录了一个城市、学校或家庭日常活动的资源消费,提供有关环境保护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市民提高环境意识,并为有效削减资源消费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依据。作为改善地方环境的一项创意活动,从1997年8月开始的每个星期六,哥本哈根的商贩们都会携带生态产品在城区中心广场进行交易,这一活动鼓励了生态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也让公众了解到生态文明城市项目的其他内容。

4.城市空间优化。保证城市中生态绿地占总用地40%以上,任何地方步行5~7分钟就可以到达附近绿地。

5.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个有着120万人口的大城市中心区的海港里面可以游泳,且水质总是保持着大洋海水的清洁水平。

6.发展有机产业。哥本哈根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城市,居民都尽可能消费本地生产的食品。

7.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力保市民在家门口1公里之内就能使用轨道交通,建设便利的步行、自行车系统与公交系统衔接,自行车拥有道路行驶优先权,超过35%的人选择其为出行交通方式,地铁系统承担了23%的个人出行,城市停车泊位数以每年2~3%的速度减少。

8.环保意识成为制定城市公共政策的基础。哥本哈根是世界上第一个为防止地球气候变暖而采取强制性“绿色屋顶”法规的城市。从1995年到2005年,哥本哈根已减少20%的碳排放量,并计划于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

9.环保意识渗透到哥本哈根居民日常的生活方式当中。哥本哈根将环保意识转变为居民生活的乐趣,如建立家庭废物管理机制:小区垃圾分类多达25种,因为分的越细,就越能再利用。有些村庄甚至建设一间公共小屋,用于存放村民不再需要的东西,免费给其他有需要的人使用。

10.哥本哈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重点是推行绿色账户,并设立生态市场交易日。绿色账户记录了一个城市、一个学校或一个家庭日常活动的资源消费,提供了有关环境保护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市民提高环境意识,并为有效削减资源消费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依据。

世界生态文明城市的范本—丹麦哥本哈根

美国生态文明城市”—伯克利

德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先锋—埃尔兰根

全球生态文明城市的样板—美国伯克利

伯克利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是加利福尼亚州生态城市的杰出代表,这源于“城市生态学研究会”在该市开展的一系列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它充分考虑“提供让人创业的健康、美丽环境”和“满足人类需求、愿望的功能”两个目标,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样板,特别是在城市建设规划、新能源应用、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经过20多年的努力,将伯克利建成了一座典型的亦城亦乡的生态文明城市,其理念和做法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全球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样板。特别是在城市建设规划、新能源应用、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主要经验如下。

1.城市规划强调回归自然。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要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按照分区规划导则确定基础设施。基于生态适宜性的要求,最大限度保留城市建设基地的自然特征,比如,通过规划疏通区内溪流,解决水系的废弃物污染问题,将码头区建设为独特的岛屿社区。基于社区步行的尺度,选择城市的中心商业区,比如,对中心区和城西、城南两个较大的次级中心采用400米的服务半径,对邻里社区采用200米的服务半径水平,增强社区邻里感,降低对私人汽车的依赖。

2.新能源利用与生态节能并举。采取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对电力供应,减少能源消耗与排放,比如,距离伯克利城市30英里的Altamont生产了超过加州风力发电能总量50%的电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厂。与此同时,在能源节约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伯克利住宅节能条例》,成立第一个市政节能机构指导能源节约和管理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奖金激励等办法倡导生态节能;在城市住宅中运用隔热绝缘材料、再生能源、太阳能空气加热气等实施技术节能。

3.土地利用突出生态保护。充分发展娱乐和开放性空间土地,大、小型公园和娱乐场所总占地面积达48%以上,对生态脆弱地区采取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地和社区公园相互衔接的三级式保护,实现有机串联。相比之下,商业用地仅占6%,依据城市主干道布置,位于中心区域,满足居住区用户的商业需求。工业用地仅占4%,依据交通条件布置,以生产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西部高速公路东侧。

4.产业发展依托教育人才。以服务业、零售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中信息技术、化学技术、食品加工制造等较强。它还依托伯克利大学努力发展医疗和化学等高新技术。强大的教育产业解决了该市1/6的就业人口。此外,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有利地促进了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德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先锋—埃尔兰根

从交通和能源起步,颁布以慢行交通主导的城市交通政策,是众多德国生态文明城市的首要步骤。此外,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是该区生态城市实践的重要方面。

涉及各种建设类型。德国城市案例涉及环境、规划、建设、住房与交通等诸多领域。如埃尔兰根的城市政策、柏林克罗依茨贝格的街区改造、汉诺威康斯伯格的街区新建、汉堡港口新城的大规模改造开发等各种建设类型。同时包含以交通政策为主导、以新能源开发为主导、以生态产业为主导的各种发展重点,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层面都进行了实践。

德国的埃尔兰根是一个只有10万人口的小城市面积77km2,总人口约10万。埃尔兰根市曾连续25年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了生态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发展决策中同时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需求和效益。取多种节地、节能、节水措施,修复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生态规划,成为德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先锋市。主要经验如下。

1.重视与区域的协调,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环境规划以及交通规划上,例如该市的交通规划主张跨区域交通量的增加和全国性的自然土地快速消耗必须得到解决,或者至少在区域、国际乃至欧洲的范围内得到解决。

2.高度重视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在城区内及周边地区建设更多的绿地和绿带,扩大城市的自然边界,保护森林、河谷和其他重要的生态城区,这些区域占据总面积的40%。

3.实施绿廊规划:城市中拥有更多贯穿和环绕城市的绿色地带。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周边的绿地被绿色廊道连接起来,不管是步行还是骑车,从城市中任何一个住处前往绿地只需5~7分钟,在分区规划中,这些生态方面的限制得到了充分考虑。

4.更新交通模式:在交通规划中则改变多年来其他城市普遍实施的以车为主的方针,减少和限制在市区、居住区的汽车使用,鼓励以环保方式为主的城市活动,如步行、骑车和公共交通。埃尔兰根制定了一体化的交通规划,限制汽车的特权,鼓励和促进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交通方式。

5.在城市区划规划中充分尊重生态限制,确保经济和社会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快速发展,

6.广泛开展节能、节水活动,提倡节约能源、水和其他资源,避免对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世界文明生态城市领跑者—瑞典马尔默

马尔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很早就是一个工业和贸易城市,但是由于受到了高科技产业的冲击,旧有工业面临关停并转,使得整个马尔默面临城市转型。基于马尔默市政府和瑞典政府对“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福利社会”的共同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造,使马尔默西部滨海地区成为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地区。成为世界公认的生态文明城市领跑者。主要经验如下。

1.可持续发展是瑞典、马尔默基本国策。1997年瑞典确立了其能源战略的指导原则:加快可持续能源系统开发,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全面实现可再生能源化。其主旨在于:瑞典的电力和其它能源供应要有保障,价格在国际上要有竞争力;要高能效、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对人类健康、环境以及气候的不利影响,促进生态平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立法先行是马尔默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显著特点。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瑞典就颁布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有关能源合理化使用和节能的法律、法规,并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以此来指导、规范企业的行为。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法规得以执行,政府还制定了许多具体可行的监督措施和必须执行的行业标准,体系完备。

3.马尔默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机制是将能源战略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瑞典从政府到地方都建立了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瑞典可持续发展部归口管理能源产业,其下属机构瑞典能源署的工作职能是:通过加强与贸易和工业部门、能源公司、科研院所及各省、市对口单位及咨询公司的合作、理解和信任,来协调、引导政府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使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稳定和高效的原则,确保能源系统向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转化。

4.财政、税收导向和经济措施行之有效。针对不同种类的燃油收取不等税费。1991年,瑞典还成为世界首批开征二氧化碳税的国家。同样,为鼓励企业使用生物能源和本地能源,瑞典政府还从2003年起引入了基于电力市场的电子证书系统,根据企业使用生物电能占用电总量的比例给予税收减免优惠。科研和创新是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瑞典政府于1995年发布了政府能源研究、发展计划,自此,能源研发成为瑞典能源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这样一套由上自下,科学严密的能源政策,为马尔默的“生态文明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马尔默在雨水收集、厨余垃圾回收、太阳能利用等方面均有先进经验。

雨水收集。整个城市都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从楼顶流到地面,通过透水的地砖流入地下。地下特别种植一些植物,将汇集的雨水先行净化,然后收集在水库里,以备使用。

有专门回收厨余的管道。住户把剩饭剩菜倒在楼层专用垃圾箱,这些厨房垃圾就会顺着真空管道,送往巨大的储藏罐内,再由专用垃圾车运到郊区的垃圾清空站。经过专业处理,这些厨房垃圾最终被加工生成沼气,成为替代汽油的生物燃油或者生物燃气。

普及太阳能能源。马尔默在太阳能能源利用投资方面,处于瑞典的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马尔默拥有瑞典最大的光伏发电站,太阳能采集面积达1250平方米,峰值发电功率可达166千瓦,该国大部分的太阳能能源在马尔默生产的。

马尔默已经为城市建设定了下一个目标,到2020年马尔默会成为一个零碳排之城。

(未完待续)

世界文明生态城市领跑者—瑞典马尔默

猜你喜欢
文明城市生态
文明城市
区域治理(2022年36期)2022-10-18 03:00:36
文明城市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4
文明城市
品牌研究(2021年31期)2022-01-25 06:41:46
文明城市
品牌研究(2021年35期)2022-01-18 08:45:18
文明城市
品牌研究(2021年20期)2022-01-11 04:07:56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