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层医疗机构视角对专科层次中医类专业人才需求与能力的分析研究*

2017-10-12 10:24戴奕爽周天寒张永贵方明金
重庆医学 2017年26期
关键词:调查者人才需求西医

潘 伦,何 坪△,戴奕爽,周天寒,张永贵,方明金

(1.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1331;2.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401147)

·经验交流·

基于基层医疗机构视角对专科层次中医类专业人才需求与能力的分析研究*

潘 伦1,何 坪1△,戴奕爽1,周天寒1,张永贵2,方明金2

(1.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1331;2.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401147)

目的分析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并提出培养建议。方法采取现场调查与专家咨询方法,对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人才需求和能力进行分析。结果(1)93.75%的调查对象认为本单位需要中医类人才,专科层次中医类岗位设置以医师(42.19%)为主。(2)87.50%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业知识能力很重要,82.81%的人认为中医诊疗思路很重要。(3)中医学专业课程评价中,中医内科学、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最为重要;针灸推拿专业课程评价中,针灸治疗学、推拿功法与手法学、推拿治疗学最为重要。(4)中医学专业实习科室中,中医内科、针灸科、中医外科最为重要;针灸推拿专业中,针灸科、中医内科、推拿科最为重要。结论应准确定位专科层次中医类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适应岗位需求改革现有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开展师承教育。

中医;问卷调查;医学,中国传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求;能力分析;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和国家大量的财政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中医药 “简、便、廉、验”的特点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应用较广[1-2]。然而,根据调查,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中专学历和无学历人员比例高。专科层次的中医专业,既属高等职业教育,又有中医教育特点,努力办好高等中医专科教育,符合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着眼基层、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是解决目前重庆市基层中医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的重要途径[3]。深入了解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对中医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有利于准确定位专科层次中医类人才培养目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渝东北”区域各抽取2个区县,共6个。每个区县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对每个基层医疗机构发放问卷。纳入标准:填写人员的从业年限不低于3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被调查者要求是中级以上职称,村卫生室要求初级以上职称。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分为中医类人才需求、能力要求、现有课程体系评价、实习科室设置4个部分。(1)人才需求:对不同人才需求量和类型进行分析。(2)能力要求:根据专家访谈结果,工作能力主要从“专业知识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8个维度进行调查,按照重要性分为5个档次,即“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3)现有课程体系评价;对现阶段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同样按照重要性分为5个档次并赋值。“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一般”为3分,“不太重要”为2分,“不重要”为1分;分数越高,代表该门课程越重要。(4)实习科室设置:对现阶段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的实习科室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选择应实习的科室。调查组在对基层医疗机构基本情况了解的基础上,重点对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实习设置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对调研机构集中发放问卷,被调查者独立答题,不相互询问。同时,采取专家访谈,对中医类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咨询,对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出建议。

2 结 果

本调查共发放72份,回收问卷66份,占总问卷的91.67%,其中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96.97%。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共64人,平均年龄38.31岁(21~75岁),从业年限平均14.43年(3~45年)。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人(31.25%),乡镇卫生院26人(40.63%),村卫生室18人(28.12%)。大专及以下33人(51.56%),本科及以上31人(48.44%)。初级职称18人(28.12%),中级职称38人(59.38%),高级职称8人(12.50%)。行政管理岗位5人(7.81%),临床科室49人(76.56%),康复科8人(12.50%),药剂科2人(3.13%)。

2.2人才需求

2.2.1人才需求量 60人认为该单位需要中医类人才。在不需要中医类人才的原因调查中,2人认为是由于缺乏设备和场地,2人认为是由于经济效益不佳。

2.2.2人才需求类型 一般操作性人才需求占人才总需求的46.88%,专科层次人才需求占人才总需求的50.00%,调查结果显示,学历层次上看,以专科需求为主(50.00%),本科需求为42.19%,研究生需求为7.91%。针对专科层次中医类人才的岗位,分别为医师(42.19%)、推拿保健师(31.25%)、针灸师(21.88%),诊断师(1.56%)和其他(3.12%)。

2.3能力要求

2.3.1工作能力要求 87.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知识能力很重要,70.31%的调查者认为学习能力很重要,59.38%的调查者认为吃苦耐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很重要,57.81%的调查者认为创新能力很重要,42.19%的调查者人际交往能力很重要,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认为很重要的人比例较低(12.50%、14.06%),见表1。

表1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类人才工作能力要求[n(%)]

表2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类人才专业能力要求[n(%)]

2.3.2专业能力要求 82.81%的调查者认为中医临床诊疗思路很重要,81.25%的调查者认为辨证论治很重要,68.75%的调查者认为急症处理能力很重要,67.19%的调查者认为临床操作技术很重要,64.06%的调查者认为病案书写能力很重要,59.38%的调查者认为西医临床诊疗思路很重要,35.94%的调查者认为针灸推拿技术很重要,见表2。

2.4现有课程体系评价

2.4.1中医学专业 按照分数高低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医内科学(4.828±0.380)分,中药学(4.797±0.406)分,中医诊断学(4.797±0.443)分,中医基础理论(4.781±0.453)分,方剂学(4.781±0.417)分,临床诊断技术(4.523±0.644)分,急诊技术(4.516±0.617)分,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4.500±0.642)分,生理学(4.469±0.616)分,中医经典著作选读(4.438±0.732)分,中医儿科学(4.422±0.686)分,西医内科学(4.391±0.657)分,中医外科学(4.344±0.739)分,中医妇科学(4.344±0.672)分,针灸学(4.344±0.695)分,药理学(4.328±0.714)分,病理学(4.281±0.723)分,中医骨伤科学(4.266±0.672)分,医古文(4.219±0.745)分,推拿学(4.206±0.676)分,西医外科学(4.203±0.780)分,中医养生康复学(4.078±0.697)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4.000±0.741)分。

2.4.2针灸推拿专业 按照分数高低从高到低依次为针灸治疗学(4.750±0.471)分,推拿功法与手法学(4.750±0.471)分,推拿治疗学(4.719±0.487)分,人体解剖与组织学(4.719±0.519)分,经络腧穴学(4.719±0.519)分,刺法灸法学(4.703±0.525)分,中医诊断学(4.688±0.531)分,中医基础理论(4.688±0.588)分,中医内科学(4.672±0.536)分,康复医学(4.625±0.549)分,中药方剂学(4.563±0.588)分,急救技术(4.422±0.730)分,针灸医籍选读(4.406±0.750)分,临床诊断技术(4.391±0.704)分,中医骨伤科学(4.375±0.724)分,西医内科学(4.374±0.672)分,生理学(4.313±0.753)分,病理学(4.300±0.770)分,中医儿科学(4.234±0.684)分,医古文(4.203±0.780)分,西医外科学(4.172±0.788)分,中医妇科学(4.156±0.761)分,药理学(4.141±0.794)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4.016±0.787)分,预防医学(3.969±0.776)分。

2.5实习科室设置

2.5.1中医学专业 结果显示,中医内科、针灸科、中医外科、西医内科选择比例较高,分别达到100%、85.94%、78.13%、73.44%,个别专家建议增加影像科。

2.5.2针灸推拿专业 针灸科、中医内科、推拿科、中医外科、康复科选择比例较高,分别达到89.06%、85.94%、84.38%、79.69%、73.44%,个别专家也建议增加影像科。

3 讨 论

3.1结论 (1)基层医疗机构对中医类人才的需求以专科层次为主,岗位以医师、针灸师、推拿保健师等一线操作性人才为主。(2)基层医疗机构对中医类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3)基层医疗机构对中医类人才要求“能中会西”,能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也能处理一些常见的急症。专业知识能力方面,除了要求中医的相关专业能力之外,还要求掌握西医临床诊疗思路和急症处理能力。课程设置方面,也注重西医课程(临床诊断技术、急诊技术、西医内科、西医外科)。实习环节也很重视西医内科、急诊科的轮转。

3.2建议

3.2.1准确定位专科层次中医类人才培养目标 据调查,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总量不足,按照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要求,中医药人员占卫生专业人员18%的比例计算,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仍差2 400多人。同时,大量本科中医类专业学生不愿到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村地区工作,“下不去”的现象突出。专科层次中医类学生期望值低于本科学生,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但能力不足,岗位适应能力较差。现场访谈结果也显示,基层医疗机构认为目前中医类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大量的专科层次中医类人才。因此,专科层次的中医类人才培养应立足基层医疗机构的岗位需求,为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在此培养目标下,以岗位任务为导向,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4],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3.2.2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1)加强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按照中医类人才成长规律培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初步具备对急、难、重症患者的初步诊断及处理的能力。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坚持中、西医教学并重的基本思路,培养“能中会西”的中医类人才。(2)加强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学思维方式、方法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医临床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悟性”,取决于中医思维能力的优劣。因此,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中医诊疗思路和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可通过建立中医学思维定势、中医经典课程以强化辩证思维能力为核心、开展中医思维能力综合训练等方式,将学习中医经典和开展中医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中医思辨能力培养体系[5]。(3)加强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的培养。中医类人才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就要求学生拥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具有积极独立获取学科最新的知识、最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和临床技能。因此,要注重在校期间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并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纳入考核评价的范畴[6]。(4)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全球医学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际交流技能,并将其独立列为一大领域[7]。目前中医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人际沟通课程,比较忽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医生工作的对象是患者,患者由于身心痛楚,情绪容易失控,而家属也会因为“关心则乱”而失控,若此时医生缺乏人文关怀和正确的沟通技巧,可能会引起医患冲突。因此必须重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将其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全员参与,全程渗透”,才能让学生学习到以尊重、关怀、理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5)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医既要传承,也需要发展,中医创新在面对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存在前所未有的机遇[8],这就要求学生能抓住机遇,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注意设置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基础课,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开放实验室,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的扶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扶持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6)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能力。基层医疗机构大多条件不理想,特别是农村地区,还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课堂教学、社区实践与服务、基层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9],让学生树立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愿意为基层卫生事业贡献力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

3.2.3适应岗位需求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岗位需求,服务对象多为农民或当地居民,初次就诊的比例较大,对医生的综合诊疗能力,尤其是诊断水平要求更高,需要其具备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对医生的卫生宣教能力、养生与康复服务水平、家庭医疗服务能力也有特别的要求。(1)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先中后西、中西结合”原则,突出中医特色。“先中后西”以利于建立中西医诊疗思维为原则,“中西结合”以加强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10]。学生在经历中学的西方现代知识体系训练后,易于接受西医观念,形成一种西式认知思维范式,难以认同和理解中医药独有的学术思想与思维方式,难以学习领悟中医的精髓。(2)根据现在岗位需求,采取“学有所用”设置课程。临床课程内容重点放在常见病和多发病上,对临床医学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加强急救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社区医学、医学人文、心理学、社会学和常见临床健康问题的处理技能等教学内容[11]。实现课程体系由“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向“自然科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医学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临床专业课、新兴诊疗技术与方法论课”等六大课程模式的调整。

3.2.4积极探索开展师承教育 数千年来,师承教育作为中医独特的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原汁原味”传承中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培养高级中医人才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12]。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能在教育方式能体现出的更多的教育优势。例如,中医学教育要求学生熟记汤头、药性,认识中药、感知药味,背诵经典著作,强调在应诊中融会贯通,将学习基础理论和待诊见习同时进行,打下中医理论知识基础。在带徒的过程中,老师不仅传授医术,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医德、传统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素质技能的培养,这与现代医学生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一脉相承。这正是中医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在专科层次积极开展师承教育,是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高素质中医类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1]刘燕玲.八成百姓满意中医药进社区[J].社区医学杂志,2006,4(1):76-77.

[2]卜鸿翔,罗月英.居民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调查分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2):84-85.

[3]郭延东.以能力为导向的高专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2):1194-1195.

[4]蒋袜,汪洋,曾缓.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农村医学教育的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12(1):93-96.

[5]郭延东.高专中医学人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393-394.

[6]郑川,李勇,李阳倩.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思考——基于对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4):208-211.

[7]骆继军,李勇华,许代福,等.高职高专中医人才培养小议[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15-17.

[8]王键.高等中医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医教育,2010,29(1):4-7.

[9]范昕建,余曙光,刘旭光,等.新医改背景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教育,2013(3):1-4,9.

[10]谢雪姣,卓海燕,熊辉,等.大众化教育视野下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143-144.

[11]徐泽宇,涂国卿,陈建章,等.以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为依托 培养农村社区中医药人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5):387-389.

[12]霍莉莉,宣小平,颜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索[J].江苏中医药,2014,46(11):67-69.

B

1671-8348(2017)26-3688-03

2017-02-15

2017-06-02)

10.3969/j.issn.1671-8348.2017.26.031

重庆市教育规划重点课题(2016-GX-072);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CQGJ15453C);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科研计划项目(ygz2013207);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研教改项目(CQYGZJG1507)。

潘伦(1981-),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医学教育方面研究。△

,E-mail:heping1229@163.com。

猜你喜欢
调查者人才需求西医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慢性肾衰竭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呼伦贝尔地区蒙医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九成人认为作风有改进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