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尊严观的“否定”论域及其实践智慧*

2017-10-12 07:25:56
关键词:否定障碍因素论域

易 明

(肇庆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马克思尊严观的“否定”论域及其实践智慧*

易 明

(肇庆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马克思的尊严观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尊严的构想、理论和学说的总称。马克思从尊严的“否定”方面,即“尊严缺失”出发来阐释尊严,揭示了尊严普遍缺失的社会根源,强调在“挣得尊严”这一意义上为绝大多数人的尊严实现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这是一种以现实个人的尊严为目的的现实主义尊严观,它既克服了尊严本身的抽象性和理想性,又为人们追求并获得尊严指明了实践对象和未来方向,鼓舞人们以消除尊严普遍缺失为直接目标。在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给予我们实践智慧与方法论原则,在克服、消除日常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的尊严缺失的实践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奠定谋求“尊严生活”的坚实基础。

马克思;尊严观;不幸;肯定的;否定的

马克思的尊严观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尊严的构想、理论和学说的总称。尊严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理论的阐述基点。近年来,理论界以经典文本为基础,对马克思尊严观的哲学基础、阐发脉络、理论架构、科学内涵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研究,尤其在尊严的层次与分类、劳动与尊严、奉献(自我实现)与尊严、异化与尊严、自由(解放)与尊严等方面,出现了很多积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成为研究继续的有益基础,同时,社会高速发展造成的现实尊严难题的出现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人们继续关注马克思尊严观的研究。从应然的人的尊严的理想状态反面、即人的尊严普遍缺失的角度出发,揭示并以彻底的革命精神批判尊严缺失的社会根源,从而寻找到通向尊严生活的现实路径,这是马克思尊严观的一个突出的阐释路径和理论特色。它既是马克思尊严观的新颖性、特殊性的注解,也是马克思本人的精神品格及马克思尊严观所固有的批判性、革命性和至善性的体现。

当前,受物质至上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大肆追求金钱以获得所谓尊严的现象,在追求物质利益和过度消费中迷失自我的事例屡屡显现。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以主体在生活世界中所拥有的财富多寡作为衡量尊严有无或多寡的标尺,其无非是落入了功利主义和感觉主义尊严观的陷阱。马克思曾经批判资产阶级对于物欲无以复加的追求,并以此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尊严标准异化的现状,特别指出资本逻辑主导下物质至上的实在情形,强调只有实现“私有财产的扬弃”,才能获得人的“特性的彻底解放”。马克思把人从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作为其尊严观的理论旨归,并在“否定”和“消除”尊严缺失的意义上为广大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谋求尊严。马克思尊严观对于避免人们对尊严的认识走向庸俗化,为人们正确厘清尊严观念并正确认识尊严现象提供了理论澄明和价值导引,有助于提升当前人们追求尊严人生、建构尊严社会的实践智慧。

一、马克思尊严观的“否定”论域:尊严缺失

“尊严”作为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的核心议题,在中西方的思想流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厘清尊严的基本内涵是一切尊严观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划分马克思尊严观与非马克思尊严观的基本依据。对尊严内涵的探讨,传统的研究路径是从尊严本身出发讨论“尊严是什么”或“什么是尊严”,包括马克思在内有诸多论述。马克思虽然早在其中学毕业论文中就指出甘于奉献、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的工作是获得尊严的必要条件,但他“正面”“直接”探讨尊严的论述较少。这正是马克思尊严观区别于其他传统尊严观的特性: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简单地探讨“何谓尊严”,而是侧重于在明确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究造成人的尊严缺失的现存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根源,并将人的尊严置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改造的逻辑之中,指出实现尊严要依循于对尊严缺失的现实社会的历史性否定与颠覆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路径。

马克思从反面来揭示和阐发人的尊严,这一“否定”论域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即“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出发,深刻阐述了生活世界中广大无产者遭受的磨难。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个人”既不是“理性人”,也不是作为类的存在物的人,而是现代法权关系中具有一定“现实产权”的个人。在资本支配下,广大无产者事实上是“产权真空”中的尊严缺失者,资本家则因为产权的占有成为尊严的实际享有者,人的尊严受制于资本与物,“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善仅仅取决于金钱”[2]。作为一个“实践的人道主义者”,马克思当然不能无视这个世界的苦难和无产者遭受的身体摧残与精神折磨,这使马克思的理论自觉从探讨“什么是尊严”转为寻求并揭示“是什么导致尊严缺失”以及“如何才能挣得尊严”。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尊严缺失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尊严观的理论焦点不单是某个具体个体的尊严状况,而是更侧重于现实社会中普遍的尊严缺失现象。因为尊严缺失是“普遍而广泛的”,所以其根源就不是局部或单一的。当然,这并不表示个体对尊严缺失是毫无责任的,而是指当尊严缺失已经不是个别状况而是普遍现象时,再寄希望于个体的反躬自省是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难题的。在马克思看来,希望只能在于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彻底行动,在改造自己、改造社会中展现出因非人的生活环境的折磨而被遮蔽了的本性中“最动人、最高贵、最合乎人性”的方面。马克思注意到了生活境遇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和塑造,强调生活环境要“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因此,只有当影响甚至决定人们心理和行为的环境发生改变之后,由此造成的人的尊严的缺失才会随之逐渐改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揭示和对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揭露,阐明了现代法权关系中资产阶级的产权拥有,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3],从而确证了人的尊严普遍缺失与现存生产关系之间的紧密联系。

马克思从“否定”论域来探讨人的尊严,这一阐发角度既与传统的单纯思辨哲学的尊严观区别开来,也与追求感官满足、向内诉求主观意志的感觉主义、先验主义的尊严观相区别。马克思以自己的特异论述表明:人的尊严有赖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条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成为社会成员在多大意义上享有尊严的标尺,之前的德性尊严和神学尊严等都被以交换为基础的“资本”的价值所代替。“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4],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的利己主义逐渐把人形塑为理性经济人,使人们习惯于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一切事物的判断标准,当利益成为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纽带时,必然会导致社会成员的彼此分散、隔绝甚至对立的原子化状态。这样,马克思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尊严异化、人在资本逻辑构造的生活苦难中无能为力的历史局限性。

二、“否定”论域的尊严的实现路径:消除不幸

对尊严的求索构成了人类社会最为本质的理论构想、现实运动和价值追求。每个渴求尊严的人都期望得到“怎样才能获得尊严”的答案,如何迈进尊严之境是任何一种尊严观都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显然,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的殊异也就导致了其分属于不同的尊严观阵营:当帕斯卡尔认为人的全部尊严在于其思想时,就表征着其超越肉体感官、从精神世界中寻求尊严的方法了;当奥古斯丁说人们必须通过不断否定自身并在纯精神性的忏悔和祈祷之中,才能获得某种与上帝合一的尊严时,追求上帝赋予的荣光也就随之成为了神学尊严观设定的尊严实现之路。马克思从“否定”论域出发解释尊严,强调尊严的获得过程就是通过对现存苦难社会环境的革命性颠覆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发挥和彻底实现。他探讨妨碍人的尊严实现的社会障碍因素以及消灭这些因素的革命方法,在“消灭”尊严缺失这个否定的意义上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尊严的实现而奋斗。

尊严实现与尊严缺失二者紧密相连,共同存在于每一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存续过程。作为相对应的一对理论范畴,二者的存在互为条件,一方消失另一方也就无所谓存在。也即是说,没有尊严缺失,我们就无法感知并了解尊严,更无法延伸出对尊严实现的渴望和追求。同时,只有当尊严缺失的态势被不断减除时,尊严的实现才是可能的,不断消除尊严障碍因素的历史也是谋求尊严实现的过程。因此,尊严缺失对尊严生存的否定并非是纯粹的和绝对的,它既是人们追求尊严的障碍,同时也内在地规定甚至肯定了尊严。

早在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就从主体出发,在“否定”的意义上去认识和理解尊严,他指出人的尊严生存乃是“身体上的无痛苦和灵魂上的无纷扰”。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肯定了伊壁鸠鲁的主体思想,认为其摆脱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引申出的关于主体活动的机械决定论、宿命论倾向,强调了人具有打破“命运的束缚”的主体能动性,有能力去追求自身尊严生存的实现。马克思承认了伊壁鸠鲁哲学的消极性内核,即“善就是逃避恶,而快乐就是脱离痛苦”[5]。由此不难发现,对一个理论概念的理解完全可以从与其对立的概念出发,尊严就是消除不尊严,不尊严即丧失尊严。马克思尊严观的“否定”论域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肯定了尊严缺失的积极作用,马克思无意渲染和夸大社会成员的尊严缺失,而是旨在揭示尊严实现的现实可行的具体路径。因此,“否定”论域尊严观念中的否定一词同时具有了两层含义:一是从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上来说,“否定”是对现实尊严状况的批判性否定;二是在消除现存尊严缺失的社会根源的意义上,厘定研究的目的是减少并逐步消除尊严实现的障碍因素,不断走向人类尊严生存的应然状态。马克思致力于揭示人们尊严缺失的社会根源,从现实程度上来讲,这只是对“最低限度尊严”的一种理论解读和实践诉求,因为这并不能使每个人均等地获得尊严成为必然结果,但是可以为所有人普遍尊严的实现奠定必要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着重从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出发,尤其是深入到资本主义内部寻找人的尊严缺失的普遍根源,强调“这种苦难的根源不在个人,而在个人之外,即在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6]。当然,分析清楚这一根源只是必要的基础,与哲学家们以往“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纯粹思辨不同,马克思更强调“改变世界”,寻找到切实可行的革命性路径才是人类获得尊严生存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对于尊严实现的追求,没有寄望于资产阶级的良心发现和偶尔出现的怜悯之心,同时也没有停留在书斋中的纯思冥想,更不是用修养和节制来使无产阶级自我麻痹。马克思历来是彻底的实践派和行动派,他鼓舞人们起来推翻导致尊严缺失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产阶级要“尽一切力量捍卫自己的人的尊严,而这只有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做到”[7]。可见,马克思的尊严观是实践的、革命的、创造性的尊严观,他把人们对尊严的关注从个人导向社会,又在追求尊严实现的革命过程中高度肯定个人的主体能动性。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使其显著相异于西方传统尊严观,与局限于将上帝和抽象孤立的个体及少数特权阶级视为尊严主体不同,马克思尊严观赋予了无产阶级“历史的主体”的崇高地位。这时,广大人民就不再是“以单纯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8]。人们也就成为真正为自身自由而抗争的主体,也因此才具有了配享尊严的资格。

马克思意识到,对现存世界的颠覆过程和革命性改造,首先不能被资产阶级的虚伪妥协和表面的让步合作所迷惑,然后无产阶级必须诉诸于坚决、彻底的革命实践。换言之,就是要在实现尊严的旗帜下进行主旨鲜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消灭现存状况”的共产主义运动,因为共产主义者的“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这种革命和运动的实质内容就是逐步消灭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不断减除物质短缺和文化匮乏的威胁,从而减少人的尊严实现的障碍因素,为人们尊严的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的实现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共产主义是“关于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的界定扩展为共产主义就是“关于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尊严实现条件的学说”。马克思从“否定”论域的尊严观出发,把人类不懈追求的尊严生存的普遍诉求和人们被压迫的现状及反抗斗争联系起来,强调只有对现存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进行彻底坚决的批判及革命性的颠覆改造,才能创造出一个尊严生存的崭新未来。广大无产阶级正是在马克思尊严观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确证了自身的历史使命,看到了可期的尊严生存的光明前景。

纵观历史,各类传统尊严观试图对尊严进行剖析并尝试寻求其实现路径,这些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认为人的尊严在于人的崇高性,只要是人就理应享有尊严;另一类认为人的尊严在于人的理性自决和道德完满;第三类主张神赋尊严。这些解释模型或将人的某种特性夸大、或将尊严置于“上帝的荣光”之下,这无疑会导致尊严理论的空泛而谈,无助于为尊严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最终将导致人的尊严的虚无化倾向。马克思尊严观鲜明的斗争性、革命性则是对传统尊严解释模型的颠覆。当然,斗争和革命并不是尊严本身,而是“把普通劳动者变成恶魔”的社会中铲除尊严障碍因素的最彻底方式,是无产阶级争取尊严生存的最有效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同样是“否定”角度的斗争和革命并不是马克思个人人生体验的感性理解,而是基于理性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应有之义。

三、“否定”尊严观的现实主义特性及实践智慧

在中西方的伦理传统中,尊严一直是人们探讨的主题,也因此形成了观点鲜明的解释模型。马克思尊严观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抛开了传统尊严观对尊严的主观臆想和似是而非的实现路径,重新确证了尊严研究和探讨的视角,即不单从尊严的正面进行基本阐释,更为重要的是将论述的焦点放在了尊严的“否定”方面,尤其注重寻求通过积极斗争的方式不断消除尊严实现的障碍因素。因此,与侧重于形而上的思辨结论和肯定、正面的解释模型不同,马克思基于“否定”视域的尊严观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特性。这一特性包含三层含义:一是马克思尊严观的“否定”视域使其研究角度和逻辑起点蕴含现实主义特色。马克思尊严观从生活世界的“现实的个人”的现实苦难出发,采取聚焦于尊严普遍缺失的社会关系根源的阶级研究方法。这一阶级分析方法表面看起来缺少了某些精巧的思辨和微妙的阐发,但却彰显出极强的现实主义和人本主义色彩。二是马克思尊严观的“否定”论域直接驱逐了尊严本身的彼岸性和虚幻性,使其成为具体的、现实的和可能的期待。马克思的视野焦点并不仅仅在于给尊严一个广泛适用的定义,尽管马克思十分清楚尊严本身的含义和组成要素也十分重要。事实上,在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已经蕴含了他关于尊严本身的基础性问题的理解。作为一种价值旨归和奋斗过程,尊严就是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力量得以发挥的状态,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9]。“自由的人”是真正实现尊严的人。这时的尊严因为其绝对性和完美性成为我们的理想图景,因而很难完全在现实中实现。生活世界的现实经验启发我们,过于完满的事物和状态是不真实、也是难以存在的,生活世界中的完美和圆满总是具体而相对的,人们正是在不断克服和解决尊严障碍因素的过程中体验到尊严的。马克思通过尊严缺失来阐释尊严,这种基于否定论域的阐发方式有效驱逐了尊严的抽象性。在消除尊严缺失的意义上规定了尊严的具体存在状态,使尊严从理性思辨变成了实存之物。这时,尊严不再是抽象和遥不可及的,而是成为了既具有现实性又兼具超越性的现实存在。三是指“否定”论域的尊严观关于尊严实现的路径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马克思尊严观始终聚焦于消除和克服尊严实现的障碍因素,它并不是向每个个体面授机宜,也不否认将来妨碍尊严实现的新的因素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是明确提出要消除尊严障碍因素的现存社会原因,为广大人民创造尊严实现的机会和条件。当然,这很明显意味着人们的尊严并不会迅速而且自然地获得和实现,而是要在现实中通过不断克服尊严的障碍因素而渐次达到。这条明确可行的道路,把消灭造成尊严缺失的社会根源作为现实目标,使人们在追求尊严的革命过程中抓住了明确的、关键的矛盾所在。

基于“否定”论域的马克思的尊严观之所以是现实主义的尊严观,就在于它关注的是生活世界的尊严缺失,追问的是“什么造成尊严缺失”和“如何才能实现尊严”。这显然没有“什么是尊严”及“怎么获得尊严”的追问来得那么直接和引人关注,但后者却始终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竭力给出各种答案,但面对人们的尊严诉求往往仍然显得苍白无力。事实上,在纷繁迷离的尊严表象中一直存在着某种稳定而真实的规定性,即马克思所说的:尊严即消除尊严缺失。这一答案看似语言缠绕或平淡无奇,但其聚焦“现实的个人”的尊严的人道主义情怀却更为突出,从而使得马克思尊严观达到了理性思辨与实践智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尊严观超脱于传统尊严观“就尊严而尊严”的思维藩篱,转而从“否定”论域出发来阐释尊严,一方面,使尊严问题从抽象的思辨层面回归了现存生活世界;另一方面,实现了不同群体在“何谓尊严”问题上的最低限度共识。尊严缺失在生活世界具有显著表征,在面临生活窘境、人身侮辱、精神虐待和阶级压迫的情况下,人们是很难具有尊严的。尽管人们对于尊严获得时的感受莫衷一是,但对尊严缺失的体验却近乎相同。因此,从尊严缺失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和理解尊严,既不会出现主观上的偏误,又可以使我们在思辨上免于受到不确定性的干扰。这种研究视角的科学转换,为执着于尊严真谛而又陷于迷惘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与其苦思尊严的所谓“真谛”,不如着眼于现存生活世界中具体个体的“尊严缺失”。马克思强调的这种转换绝不是对理论研究和思辨智慧的贬损,反而恰恰是实现“现实的个人”的明智选择。那些进入单纯探寻尊严本身内涵和意义死胡同的人,往往忽视了对实际尊严状况的考量和揭露,最终的结果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能获得心灵感官的满足而无法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美好生活。将视角转至尊严缺失时则可以使人们直接面对苦难的生活世界,这种尊严追求和建设实践固然缺乏理想主义的“高大上”,但具体、现实、也更富有感染力与感召力。

其次,基于“否定”论域的马克思尊严观强调要同不幸的现存世界作斗争,既体现了其实践性和革命性,又避免了“为尊严而奋斗”的形式化和抽象性。“否定”论域的尊严观聚焦于尊严的反面即尊严缺失,既承认了二者之间的对立,又通过“否定”使二者紧密相连。换言之,尊严缺失虽然是必然存在的,但人们又会在实践活动中克服它。在克服的过程中,人们面对挑战和阻碍的无畏勇气和坚忍不拔使其人性力量和尊严光辉显露无疑。所以,期待尊严生活的人们必须为尊严的实现而斗争,而斗争的矛头必然指向尊严缺失。每一个尊严障碍因素的克服都意味着人们离尊严生存又近了一步。人生尊严的获得、人类社会尊严的普遍实现,永远存在和实现于人们的“争取”和“斗争”之中,尊严也以一种可以考量和感受的历史的增量发展状态体现出来。

最后,马克思的尊严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揭示了普遍社会个体艰难、丧失尊严的生活境遇,以无畏的理论勇气和不屈斗志探寻普遍不幸存在的现实社会根源,既体现出浓浓的现实个人尊严的价值旨归,也凸显了可以转化为现实政治实践的实事求是。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一个社会要想实现人人最大程度且近乎平等的尊严拥有都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以尊严为旨归的社会却可以凭借不断消除极端贫困、剥削制度、专制统治、犯罪威胁等方面的努力来促进尊严的持续增量发展,从而为每个个体尊严的最终实现奠定基础。消除了上述基本尊严障碍因素的社会才是基本公正合理的社会,才是人类栖息的美好所在。“否定”视域的尊严观在“消除尊严的障碍”这一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某种社会秩序是否合理的价值尺度。马克思的尊严观正是致力于创造这种社会秩序的理论学说。而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民生举措正是对马克思尊严观的最好注解,通过对普遍尊严障碍因素如物质匮乏等的逐步克服,为人民的尊严生活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社会条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展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光明前景,无疑使人们对未来尊严生活状态有了更大期待。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现时代、在以美国梦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尊严实践和以中国梦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尊严实践并存的情形下,只有明确提出为绝大多数民众的尊严不懈奋斗的社会主义尊严实践,才能最终赢得人们的衷心拥护和情感认同。在此意义上,对马克思尊严观的探讨就同时具有了理论辨析和政治实践的双重意义,马克思尊严观的题中之意,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尊严的终极目标和理想旨归,同时又要在现实日常生活中从消除突出的尊严障碍因素出发,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不断完善中,在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等方面需要中,体现出现实尊严的历史性增量化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9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5.

[6] SCHAFF A. Marxism and the Human Individual[M].New York: McGraw-Hill,1970:181-182.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3.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6.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Abstract:Marx’s view of dignity is the general name of Marx’s idea and theory about human dignity.When discussing dignity,Marx started from negative aspects of dignity,the opposite of dignity,to investigate the social roots of universal unhappiness.It emphasizes the creation of the necessary social conditions for the dignity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in the sense of “earning dignity”. This is a realistic view of dignity,and it not only overcomes the abstraction and the ideal of dignity itself, but also points out the practical object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for people to pursue and gain dignity. In the daily life, Marx’s view of dignity gives us practical wisdom and methodology, and in the process of overcoming and eliminating the lack of the dignity of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fe, it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ignity of life”.

Keywords:Marx; view on dignity; unfortunate; positive; negative

(编辑:蔡秀娟)

Onthe“Negative”ViewofMarx’sDignityandItsPracticalWisdom

YI Ming

(SchoolofPoliticsandLaw,ZhaoqingUniversity,Zhaoqing526061,China)

A81

A

1673- 8268(2017)05- 0021- 05

2016-11-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研究(14ZDA00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研究(MYZX201627)

易 明(1981-),男,河北廊坊人,讲师,博士,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与西南政法大学联合培养法学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10.3969/j.issn.1673- 8268.2017.05.004

猜你喜欢
否定障碍因素论域
低频脉冲电治疗在妇科快速康复护理临床应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基于变论域模糊控制的Taylor逼近型内模PID算法
变论域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系统仿真与应用
测控技术(2018年10期)2018-11-25 09:35:52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商用建筑项目运营维护阶段成本管理障碍因素分析
双论域粗糙集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否定背后的寂寞
青年文学家(2015年6期)2016-05-09 12:44:15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
电源技术(2016年2期)2016-02-27 09:04:56
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我国工程咨询“走出去”障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