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艳
(克拉玛依日报社,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如何成功地解剖一只麻雀
——由《人民的名义》沙瑞金选树易学习谈人物通讯的采访技巧
□刘红艳
(克拉玛依日报社,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前阵热播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在这里,笔者并不想对这部电视剧做何评价,但剧中的一个桥段,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笔者对本职工作的一个深入思考。笔者拟就省委书记沙瑞金“解剖一只麻雀”事件,谈谈如何更好地掌握新闻报道中人物通讯的采访技巧。
剧中,有一天,沙瑞金召开会议,内容事先没有通知。在会场外遇到李达康和高育良时,他透露说,前几天,吕州有个区委书记易学习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课上的教材,他也带回来了。会议正式开始后,沙瑞金宣布:今天的会议就做一件事,解剖一只麻雀。随后,他让机要秘书将一幅金山县道路规划图挂到了墙上,问众人:“哪位同志熟悉这张图啊?”于是,李达康站起来说,这幅图他熟悉。随着他的讲述,画面切换成了黑白色调,当年在金山县修路,易学习给李达康“顶雷”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之后,秘书又挂出了第二张图,沙瑞金又问,这张图谁熟悉?于是,省政协钱秘书长站了起来,讲述了一件当年易学习主抓扶贫的故事。当第三张图挂出来时,高育良也站了起来……
三张图,三个不同主题的故事,通过三位当事人的亲历讲述,易学习这个人物的形象便活脱脱地跳了出来。而且,这个人物鲜明的性格、高尚的情操和对待工作质朴、纯粹的态度,也通过这三个小故事,一览无余地呈现了出来。
这个桥段让笔者颇为感慨:沙瑞金真是一个采访高手!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笔者认为,一篇人物通讯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鲜明的主题,二是典型的事例,三是生动的细节。而这三点,沙瑞金在“采访”易学习这个人物时,都做到了——首先,提出了一个明确的主题,即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选树易学习这个人物;其次,他选取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用图作线,引出表现人物的三个典型事例;再次,在当事人的讲述中,通过一个个完整的矛盾冲突,展现出了丰富、生动的细节,而“魔鬼”就在这些细节里。所以,易学习这个人物活了,而且还很丰满、立体。于是,观众都喜欢上了这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血性有担当的好干部。
从事新闻工作十年有余,笔者采写过大量的人物报道,看到剧中的这个细节时,确实引发了内心强烈的共鸣。那么,如何更好地“解剖一只麻雀”,更快地掌握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呢?笔者认为,当做到以下几点。
采访要准备。为了使采访富有成效,记者要进行精心准备,而且所提的问题要能促使消息来源自由发言。新闻编辑行业有一句话:成功的采访随两个“P”而来,即Persistence(坚韧)与Preparation(准备)。在劝说人们接受你采访时,坚韧是必需的,而且当所提出的一连串问题令采访对象所厌恶时,坚韧更是必不可少。那么准备呢?就是要提前做一些列提纲的案头工作,然后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采访。现在,再看沙瑞金这个采访高手是如何做的。在正式“解剖一只麻雀”前,沙瑞金其实是和易学习有过直接而深入接触的。在吕州调研前,他其实对易学习已经有所了解,是“做了案头工作”的。调研时,他了解到易学习敢和赵立春叫板、帮李达康“顶雷”等典型事例,还去了易学习家里,从他的妻子那里了解到了更生动、更感人的故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接触,实地采访的过程。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采访中,这也是记者必须遵循的工作路线。沙瑞金之所以能成功地解剖一只麻雀,和他深入的采访、踏实的工作作风分不开。
提问是关键。写一篇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专访,提问是关键。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问得越细、越深,就越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准确地提炼主题。不会提问,采访就可能失败。沙瑞金对易学习的“采访提问”就很有技巧。比如,在月牙湖区视察时,沙瑞金知道,湖边大量的饭店、工厂、生活小区把污水源源不断排入湖中,月牙湖实际成了个污水坑。易学习下大力气治理,拆了一大批饭店,但有些饭店就是拆不掉,比如那个湖上美食城。“哎,这么大一片,为什么不拆掉啊?”沙瑞金不动声色地问。
这个提问,笔者认为就抓住了关键问题,抓住了主要矛盾,易学习当然要“申诉”,随即一段故事便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再比如,沙瑞金忽然提出要“去易学习的豪宅参观”,这让易学习措手不及。随后,我们知道了这个二十多年的处级干部至今仍住着一套七八十平方米的房改房。再比如,在易学习家里,沙瑞金敏锐地注意到他家墙上挂着的一幅图,便问易学习的妻子毛娅,“这样的图你家还有没有”?随即,毛娅抱出一撂易学习工作中用过的图,这也才有了后来的“解剖麻雀”事件。
采写人物通讯时,如何提问才能成为像沙瑞金一样的采访高手呢?
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用内行话提问,刺激采访对象的兴趣点;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适当使用些激将法;最后,还有就是尊重采访对象。
通过“解剖麻雀”事件,再联系到个人的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在人物采访中,还应该把握一些具体的原则——不要在采访开始时一下子就提尖锐问题。奉承几句通常也很有效果。开始阶段的问题通常应是开放式的问题,从采访对象最熟悉的话题开始,让采访对象畅所欲言,营造一种交谈气氛。这样,采访对象会给你提供一些对你、采访主题与想法态度重要的线索,仔细观察并倾听,从中找到你原来没有想到的问题的线索。通过你提的问题,在采访一开始就引导他进入你设计好的思路。在逻辑上应该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在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之前应该提出两三个问题做铺垫。这样才有助于给人一种印象,你是因为他正在说的某些内容才想起了这个尖锐的问题的;不要忘记问关键问题;不能回避令人尴尬的问题;不要害怕问幼稚的问题;养成追问的习惯;有时候,改变一下谈话的节奏会有助于采访;不要因为采访对象说了“无可奉告”就放弃继续提那个问题,可以用迂回战术,曲线提问。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样,“解剖一只麻雀”本身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尤其是在人物通讯报道中显露的“端倪”,在笔者看来,确是一套很实用的操作宝典。
(编辑: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