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黑色发展与绿色发展

2017-10-12 08:2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绿色中国 2017年17期
关键词:文明工业绿色

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卢 风

发展、黑色发展与绿色发展

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卢 风

Development, Black Development and Green Development

文明是人类超越非人动物的集体生存方式,其根本特征是脱离野蛮的发展。19世纪的日本学者福泽谕吉认为文明的发展就是人类智德的进步。智即科学技术,德即道德礼仪。“进步”与“发展”大致同义。

现代学者认为文明具有器物、制度和观念三维结构,器物、制度和观念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历了由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又到工业文明的演变历程。原始文明经历了100多万年,发展得极慢。在现代人看来,那根本算不上发展。农业文明经历了几万年,有文字记载的有几千年,比原始文明的发展快了许多。工业文明源自18世纪欧洲的产业革命,是发展神速的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农业文明的发展速度则相形见绌。如今,工业文明正席卷全球,裹挟着地球上所有的民族或国家。

原始文明正因为发展极其缓慢,故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微乎其微。农业文明因发展较快而对生态系统有所破坏,但因为基本遵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故没有导致不可恢复的生态破坏。工业文明的发展空前加速,由于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铀等矿物能源,使人类的物质生产力神速提升。工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简言之,导致了空前深重的生存危机——生态危机。这与前现代任何一个族群的生存危机都截然不同。前现代社会常因为物质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低、无力抵御自然灾害而陷入生存危机。现代工业文明却因为物质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很高和无法控制既定方向的发展速度而陷入人为的生存危机。换言之,前现代文明常因物质生产严重不足而陷入生存危机,现代工业文明却因为生产严重过剩而陷入生存危机。

刘思华教授说,工业文明的发展是黑色发展。黑色发展是大量使用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铀等)的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健康的发展。

从其器物上看,工业文明的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一来过分挤占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使森林、荒野、湿地锐减,二来其必然伴随的大量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导致了气候变化。

从制度上看,工业文明的市场经济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激励人们的物质贪欲,从而激励人们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或说工业文明的制度把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认定为合法的。

从观念上看,工业文明中的多数人相信: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合理的、天经地义的,或说工业文明主流意识形态把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辩护为合理的。

几十亿人理直气壮、意气风发地利用矿物能源进行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使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使科技不断进步,这就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黑色发展。

工业文明建立在矿物能源的利用上

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的事实和生态学理论都告诉我们,工业文明的黑色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少数先知开始反省工业文明的得失和黑色发展对生态健康的伤害。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等文献,都是反思之路上的重要路标。

1978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政治系教授费切尔(Iring Fetscher)在“论人类生存的环境——兼论进步的辩证法”一文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并对工业文明的技术进步进行了分析批判。但“生态文明”这个新概念未引起其他西方学者的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7年中共十七大召开之前,中国已有少数学者开始研究生态文明,并探索走向生态文明的可能性,尽管在这段时间内,生态文明研究得不到主流社会的积极支持。2007年,中共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至此,生态文明研究在中国得到了主流社会的积极支持。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高度,这是无比英明的政治决策。

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与地球生物圈协同进化的发展,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真正可持续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谋求文明发展与自然进化的和谐。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里程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人类的生死存亡。

非人动物自然地生活在自然之中。文明是人类超越自然的冒险。从生态学角度看,人类自从学会用火,就偏离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应然角色。这里的“应然”是生态学意义上的“应然”,不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应然”。踏上文明之路以后,技术进步与自然(指未受人力干预的一切事物)之间就日趋紧张。技术进步,人们按自己的需要或心愿改变自然环境、制造物品的能力便提高了。但自然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生长节律,非人生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可能生长得更茂盛。换言之,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会加剧。

顺应自然是人类前行的必备思维 徐德财 摄

原始文明因技术水平极低,故人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很小。农业文明之技术进步比原始文明快多了。于是,人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明显加剧。就中国历史来看,大面积开荒、大面积单一种植会破坏局部地区的生态健康;统治阶级的奢侈,如建造豪华宫殿和陵墓,甚至建造祭祀所需的封台,都需要砍伐很多树木,这些都会导致生态破坏。但就中华农业文明的发展看,德(道德礼制)对智(科学技术)的统领,有力地约束了智能的滥用,从而把技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约束在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之内。现代工业文明把传统社会的智德关系颠倒了过来,让科技成为发展的主导力量,道德成了附属于经济与科技的软弱无力的规范。于是,科技加速进步,物质生产力加速提升,人为与自然的张力空前加剧。如今,人类对地球生物圈的干预已远远超过地球生物圈的承载力,而地球生物圈的崩溃会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

但当代人所遭遇的生态危机并不仅仅是工业文明所造成的。文明与生俱来的人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一直在随着文明的发展而积攒着。只是工业文明的加速发展在短短的300多年内把这种张力迅速推到了极限,以至大有导致地球生物圈彻底崩溃之势。建设生态文明的明确目标就是缓解这个文明发展长期积累且由工业文明发展快速加剧的人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从而既确保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又不继续伤害地球生物圈的健康。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各个维度(器物、制度、观念)进行联动变革的无比复杂的超级系统工程。其硬指标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实现这个硬指标,必须大力促进绿色创新,即发展绿色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有绿色技术,人们也可能不用,正如有些企业,有排污设备也不使用。为要求甚至激励企业和社会各界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必须有一整套的政策、法规。正因为如此,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十分重视推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有了生态文明的制度,人们也可能不执行,除非人们根本改变了发展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物质财富增长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志,物质财富不增长就不能叫发展。这就是源自西方的物质主义发展观,是对应于黑色发展的发展观。不改变这种发展观,则发展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就处于难以调和的冲突之中。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根本改变发展观。物质主义发展观是黑色发展的精神动力。绿色发展的精神动力必须超越物质主义。在有一些人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物质财富增长是必要的。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前提下,物质财富增长就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改善、绿色和信息科技进步、社会趋于和谐、文化繁荣等都是发展的标志。绿色发展是社会的综合发展,是社会的改善和文明的提升。物质财富增长不是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设生态文明,由黑色发展转变为绿色发展,关键在于绿色创新,根本在于制度变革和观念改变,根本中的根本则在于观念改变。

超越物质主义发展观,要求我们超越物质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当越来越多的人不以开豪车、住豪宅为荣,而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提高文明素质、具有美德为荣时,越来越多的官员会放弃“GDP至上”观念,越来越多的科技精英会从事绿色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自觉执行生态文明制度,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养成绿色消费习惯。那时才会有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卓有成效。

猜你喜欢
文明工业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工业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再造绿色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