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军,付祥云,刘渐和
(1.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创业与企业成长研究所,安徽 蚌埠 233041;3.安徽中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71)
基于官产学的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研究
——以国家科技进步奖为例
王成军1,付祥云2,刘渐和3
(1.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创业与企业成长研究所,安徽 蚌埠 233041;3.安徽中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71)
在科技创新浪潮高涨的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各个区域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这里基于官产学理论框架,选取2006—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作为研究数据,对区域创新能力构建的官产学合作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将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分为7种合作模式。通过比较北京、广东、安徽、新疆四个地区官产学合作方式所带来的创新能力,得出不同的地区应选择不同的主流创新模式,并给出了如何借助官产学合作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应实践启示。
官产学;三重螺旋;区域创新能力;国家科技进步奖
Abstract:With the rising tide of the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key factor to ob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offers an empirical analysis to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hips.Then by means of data mining to National Prizes for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in 2006—2015,the seven cooperation modes about innovation subject are given.A comparison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from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hips in the four regions such as Beijing,Guangdong,Anhui,Xinjiang,indicates that different region should choose different innovation model.Furthermore,it gives some practice enlightenments to upgrad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virtue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hips.
Keywords: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hips;Triple Helix;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National prizes for S&T progress
官产学一词的核心内容是保证官、产、学各方面力量相互协作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日本在1981年产经联实施的《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中首次提出[1-2]。官产学作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途径,近些年被许多国家广泛使用。一般来讲,官产学是指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三者通过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和资源优势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实现资源的最大效能释放。
既然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这三个主体对区域创新能力都有影响,那到底哪个主体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来主动介入到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应该制定怎样的措施来提高官产学合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为此,这里以2006—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情况为案例进行分析,对以上问题进行一定的积极探讨。
2.1 官产学的含义及理论观点
简单来说,官产学是指在创新系统发展中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一种创新合作模式。目前,国际上作为官产学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理论体系三重螺旋模型理论,是由美国的Etzkowitz和荷兰的Leydesdorff在1995年提出的[3]。他们认为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大学科技园、衍生公司、孵化器等混合组织,这是由于三个机构之间可以“起到甚至某种意义上替代其他机构范围内的作用或效果”,这三者之间并不是没有界限的。
在我国,三重螺旋理论最早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1998年该理论才开始用于研究科学、生产和政府三者的关系之中。随后,关于三重螺旋模型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涂俊等[4]从三重螺旋的角度研究美国小企业的创新政策,认为三重螺旋模型提供了一个动态和复杂的“三方互动自反”创新模型,并指出我国在引入三重螺旋模型讨论实际问题时要立足于国情,并进行选择性的调整和修正。王成军[5]从三重螺旋算法的网络计量手段方面着手,对三重螺旋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陈理飞[6]对三重螺旋模型理论进行了综述,并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关系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
在官产学的研究方面,何小洲等[7]运用实证研究,并设置研究变量的方法,发现社会资本和官产学合作对于中国创新产出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当重视社会资本建设对于官产学合作的支持作用。赵东霞等[8]比较了国内外三种类型的大学科技园,认为三重螺旋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创新主体和合作模式、创新机制等都进行了三螺旋发展规律的阐述,并指出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大学、企业和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统合起来,打破传统边界,在边界切面上建立起新协同创新的三螺旋空间,最终形成知识领域、生产领域和政策领域的集聚。
2.2 区域创新能力相关研究
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界定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Cooke[9]是该领域的先驱者,他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通过主体与创新环境间相互作用,有效应用区域创新资源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近些年来,我国学者也在从不同角度探讨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黄鲁成[10]进行了特定区域内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创新政策和战略的系统研究。柳御林等[11]将区域创新能力重新定义为将一个地区的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周文泳等[12]从我国各省市区域创新投入、产出和环境三个维度,分析了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差距悬殊,而制约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落后、显著落后地区的关键因素主要是研发人员、科普经费和基础设施不足。
2.3基于官产学区域创新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和效率研究
现如今,通过政府、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创新的事例屡见不鲜,学者对官产学合作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也与日俱增。李柏洲[13]运用协整的方法,对政府直接干预、产学研联系强度以及中小企业的角色和地位等指标对区域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张满银[14]基于官产学合作的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效率评价。王鹏等[15]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官产学研合作对新产品的影响,并对这两者合作所形成的本土创新能力对区域创新产出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赵东霞等[8]基于对国外大学、企业、政府分别引导的三种科技园的比较分析,给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官产学协同创新模式建设提出建议。王成军等[16]对三重螺旋视域下的中国区域创新水平差异性进行了研究。
3.1 研究方法选择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描述性分析和比较分析,先对2006—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的创新主体进行描述性分析,再选取北京、广东、安徽、新疆这四个省市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这四个省市创新主体之间不同的合作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北京市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截至2015年,北京拥有91所高校,拥有可以号称美国硅谷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国家科技成果奖励出现在这里,并且很多国家单位和机构以及很多科技企业都坐落在北京市,最重要的是北京市每年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数量上都是排在第一位;广东省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位于大陆南端沿海地区,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领域方面都位居中国前列,截至2015年广东共拥有142所高校,高校的数量仅次于江苏和山东,并且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另外政府每年的R&D投入都在增加,2015年高达1798.17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4.44%,10年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数量总体排在第六位;安徽省位于中部地区,在经济和科教方面与北京市和广东省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安徽省政府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到2016年已建立242个重点实验室,并有238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24个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在研发数量上有很大的增长;新疆地处我国的西北部,其人才、技术、资金等各个方面都有不足,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能力较上述三个地区有很大差异。用这四个具有明显差距的地区来研究官产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可以比较分析各地区的差别,总结提高区域创新的方法。
3.2 研究数据选择
本文选取国家科技进步奖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获奖项目大多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完成的,有的是单个主体研发的,有的是合作研发的。另外,这些奖项授予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内地31个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研究每个奖项完成单位的所在地可以探索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将项目完成单位的研发方式与单位所在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研究官产学模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二是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是从科技部的官网上收集到的,数据比较透明、准确,能够提供充分、适当的数据例证;三是国家科技进步奖每年都会选取大量的优秀项目进行颁奖,并且被广泛熟知,具有权威性。
3.3 研究数据收集
不同数据来源形成的资料之间可以进行三角验证,能够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方式主要包括:①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官方网站来了解该奖项发展历程;②通过文献搜索平台(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文库检索平台(百度文库、豆丁网等)、网上书店(亚马逊、当当等)、新闻网站(新浪、搜狐、凤凰新闻等)和报纸(《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检索与官产学研究相关的区域创新能力方面的学术研究、书籍和新闻报道;③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网站和专利局网站,下载2006—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名单和相关资料。
3.4 研究数据整理
国家科技进步奖由国务院设立,主要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这一奖项是国家科学技术奖5大奖项之一,每年获奖数量不超过400项,分为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3个等级。本文选取2006—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名单作为研究对象,这10年间共颁布1806个奖项,其中特等奖9个、一等奖125个(包括创新团队的12个奖项)、二等奖1672个。
在筛选数据时,本文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就各主体独立或合作创新方式而言,有单一主体模式、双主体模式、三主体模式。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官、产、学、官学合作、官产合作、产学合作以及官产学合作七种方式,对2006—2015年这10年间的获奖数据进行总结分析。
(2)官产学的主体要素分别对应的是政府、企业以及大学科研机构。项目完成单位所属主体的划分依据是:政府包括国家机关以及国家事业单位;企业按照经济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企业以及股份合作企业8种组织形式;大学科研机构包括大学和科研院所。
(3)以排名第一的项目完成单位作为衡量创新发现的地点,一般也是项目完成人所属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所在的地点。
(4)本文将北京、广东、安徽、新疆这四个地区获奖的项目完成方式也划分为7种模式,通过这四个地区的对比分析,来研究官产学各主体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
基于以上考虑,通过细致梳理和深度挖掘,最终得到1776个奖项作为本文的分析数据。表1列示的是上述七种模式分别占当年获奖总数的百分比,数据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表1 七种研究模式占比的数据统计(单位:%)
4.1 科研成果产生的合作模式分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单一主体的创新模式占比在降低,合作创新模式比例在提高。如产学即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这种模式所产生的科技进步奖,其创新成果的获奖从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之间是第一位且在逐年上升;大学科研机构单独发现的创新成果每年所占的比重都是排在第二位,但是占比却有所下降。企业在这十年的创新成果中的分布是比较稳定的,每年都会有超过10%的科研项目获奖是由企业单独研发的。而官产学合作研究模式在这十年间总体上处于逐渐增长趋势,表明政府在逐渐介入到产学合作中,来促进科学成果的产生。
4.2 科技创新成果产生的区域分布
本文对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的区域分布进行了统计,将我国划分为华北(包括北京、河北、内蒙古、天津、山西)、华东(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江西、福建)、华中(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西南(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重庆)、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港澳台八个地区。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6—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创新发现地点多集中在华北和华东地区,其中发生在北京的数量比较多。排在第三位的是华中地区,每年的科技发现量都是10项以上,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产出区域。2006—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在全国各省市的总体排名中,北京市排名第一,广东省排名第6,安徽省排名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排名18。
4.3科研成果产生的合作模式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比较分析北京、广东、安徽、新疆这四个地区的创新成果产生的合作方式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北京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方面都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广东、安徽、新疆这三个地区的总和与北京地区的奖励数量还相差甚远(见表2)。北京市科研成果获奖产生的7种合作模式基本都有分布,而排在前三位的分布是产学合作、官学合作和大学科研机构,与全国整体情况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政府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数量增加很多。就10年的总体趋势来看,产学、官学合作模式有所下降,而官产学合作模式上升了许多(见表3)。这说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是研究创新成果的主力,北京市政府在这一创新发展过程中开始发挥作用,体现了政府制定的科技创新政策得到有效实施,政府支持并且能够参与到创新之中,逐渐建立起官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方式。而广东省创新成果的产生模式最多的是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及企业单独研发,只有在2011年和2015年出现了官产学共同合作获奖的情况(见表4);安徽省创新成果产生模式主要体现在由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共同研发,其他合作方式比较少,像官产学合作获奖的情形只有在2009年出现过(见表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创新成果的合作方式大多也是由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研发的,政府偶尔会参与其中,但是数量比较少。新疆官产学合作获奖的只出现在2007—2009年(见表6)。
图1 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区域分布图
年份地区 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北京3068206526262283244026173354259333113116广东227489391411670421186222861580安徽227217223183000327124222066145新疆057163168137144140000296199145
表3 北京市2006—2015年七种合作创新模式占比(%)
表4 广东省2006—2015年七种合作创新模式占比(%)
表5 安徽省2006—2015年七种合作创新模式占比(%)
表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6—2015年七种合作创新模式占比(%)
综合表2~6,不难发现,北京、广东、安徽、新疆这四个地区在创新能力方面,政府、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北京各种模式比较均衡;广东产业力量较强;安徽高校和产业都不强,但产学合作较强;新疆规律性不够明朗、零星分布。具体来讲,北京市在创新水平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因为在这一地区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已经比较成熟。从数据看,官产合作、官学合作和官产学合作全面开花,很有前景。提高该区域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保持现有产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有待政府积极加大引导和介入。在广东地区,虽然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比较多,但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却很少,说明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在原始创新和合作创新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目前来看,政府尚未完全介入创新活动中去。安徽省创新能力处在中等水平,因为安徽省虽然经济基础良好,资源比较充裕。但从数据看,安徽的创新主要以产学合作为主,单一主体创新基本不可行,这说明双方的实力都很弱,必须依赖对方的知识、人才和技术,才能发挥作用。应该继续加强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的流动,鼓励双方加强合作。政府在创新发展方面也没有能够准确定位,使得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较差。新疆地区位于中国西北,产学合作有一定基础,尚待提升,该地区在技术、人才方面都不占优势,所以属于创新能力较弱地区。
5.1 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北京、广东、安徽、新疆这四个地区2006—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情况,得出基于官产学合作的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结论如下:
(1)在经济、技术和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地区,如北京,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能够研究出很多的科研成果,政府这一主体就显得很重要,因为政府通过制定符合区域创新发展的政策,可以促进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且能够在制定创新发展战略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在经济、技术和人才资源丰富但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地区,如广东,除产学合作为中心的创新模式外,产业界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方面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技术和人才资源不足的地区,如新疆,大学科研院所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最容易出现科研成果的地方,尚待建立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创新模式。
(2)在提高各个区域创新能力时,各个主体都尚待发挥出其应有的潜力与重要性。就像陈理飞[6]所指出的那样,企业是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是其他主体行动的动力源泉;政府是创新的调控器,引导着创新的发展方向;大学科研机构是创新的知识库,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所以,在通过提高官产学合作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时,政府、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都是其主要推动力,缺一不可。
(3)研究发现,企业主导、大学科研机构主导以及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的创新模式比较能够产生更多的科技成果。这就表明创新成果的主要发源地是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但是怎样才能使科研成果得到应用,转化为经济效益,尚待政府和企业通力合作来对科研成果进行实践和推广。
5.2 实践启示
(1)各地区应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创新模式。在北京市需要建立官产学共同合作的创新模式,只有政府、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这三个创新主体深入合作,才能够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才能够使这些科研成果尽快产业化。广东省应强化高校力量,同时增强其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来共同完成科学成果研究,一起合作开发更多的创新产品。安徽省需要尽快建立产学合作的创新模式,将大学科研机构研发出的创新产品转交企业进行有效商业化,即应强化产业力量,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新疆自维吾尔治区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尽快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研究开发出更多的创新产品,所以在这一地区应建立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中心的创新模式。
(2)借助官产学合作拓宽科技人才的培养途径。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学院科研体制的改革,实施科研院所分类改革,逐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水平。在充分运用各级政府政策及财税举措的同时,大学需要勇于承担各级政府纵向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在其中培养出卓越人才并以成果输出的形式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则要敢于和大学科研机构通力合作,在实践突破、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吸纳优秀人才,以积极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乃至产品或服务结构升级。
(3)重视并充分理解创新的含义,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扎根执行。政府要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鼓励、协调并丰富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创新,要完善金融市场,并且建立科技孵化园基地,为转化科技成果提供有益环境。加大国家政策的支持,简化科技创新企业建立的审批制度,应完善信息服务,专项资金的奖励政策都应该及时跟上企业的发展。另外,政府应该利用税收激励政策来帮助科技企业减少成本,鼓励他们把研发费用用在支持创新成果研发的项目上。
[1]邓存瑞.当前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J].国外高等工程教育,1989(1):19-21.
[2]王成军.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01):89-93.
[3]ETZKOWITZ Henry,LEYDESDORFF Loet.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EASST review 1995(1),14-19.
[4]涂俊,李纪珍.从三重螺旋模型看美国的小企业创新政策——对美国SBIR计划和STTR计划的比较[J].科学学研究,2006(03):411-416.
[5]王成军,黄宝东,邱瑜.基于网络计量的三重螺旋比较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03):48-53.
[6]陈理飞.区域创新系统的三重螺旋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10):122-124.
[7]何小洲,何优军.官产学合作对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1):11-15.
[8]赵东霞,郭书男,周维.国外大学科技园“官产学”协同创新模式比较研究——三螺旋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89-94.
[9]COOKE Phili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imensions[J].Research policy,1992(4):475-491.
[10]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02):43-48.
[11]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05):550-556.
[12]周文泳,项洋.中国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关键要素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5(1):29-35.
[13]李柏洲,朱晓霞.区域创新系统(RIS)创新驱动力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08):93-99.
[14]张满银,温世辉,韩大海.基于官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1):130-133.
[15]王鹏,张剑波.外商直接投资、官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产出——基于我国十三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3(01):58-66.
[16]王成军,余晓芳,陈忠卫.三重螺旋视域下中国区域创新水平差异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07):36-41.
(责任编辑 沈蓉)
ImprovementsinRegionalInnovationCapabilityBasedonthe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Relationships:TakingNationalPrizesfor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sAnExample
Wang Chengjun1,Fu Xiangyun2,Liu Jianhe3
(1.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30,China; 2.Research 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 Business Growth,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41,China; 3.Anhui Zhongh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Hefei 230071,China)
F121.3;F124.3
A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CGL010),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校级课题(ACKY1711ZDB),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ACYC2016155)。
2017-05-08
王成军(1972-),男,安徽利辛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及管理、官产学三重螺旋、统计计算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