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蟾 谭占海
摘 要:《唐诗三百首》是人们了解中国国俗的经典作品。“数字入诗”是唐诗撰写的一大特色。本文以李白诗歌中的数字词为例,对国俗数字词的语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国俗数字词的心理认知机制和英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俗词 数字词 《唐诗三百首》
数字是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记录历史不可或缺的符号系统。“数字入诗”是唐诗撰写的一大特色。本文以国俗数字词为例,通过对《唐诗三百首》(以下简称《唐》)中李白笔下数字词的语用、语义、心理认知机制及国俗数字词的英译等进行分析,探讨数字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国俗特征。
一、国俗语义的概念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认为,“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1]也就是说,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2]。
二、李白诗中的数字
李白(701年-762年)是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存诗歌近千首,《唐》中收录了他的45首诗歌,这些诗歌用词精炼,意义深刻,韵味无穷。在《唐》中,以李白为代表的唐代诗人偏好使用数字来表达景色的瑰丽、距离的长短、感情的厚薄和数目的多寡。诗人有时用数字托物言志,有时用数字借景抒怀,精妙数字的运用为其恢宏的气势,波澜壮阔的感情的表达起着重要的渲染作用。在这45首诗歌里,使用数字最为突出的是《长干行》和《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在前一首诗中,诗人使用了“一、二、三、五、八、十四、十五、十六、千”九个数字词,在后一首诗中,诗人用了“一、二、三、五、九、万”六个数字词,其中“三”出现了两次,“九”出现了三次。在众多数字中,李白偏好使用高数位词“万”“千”和奇数词“一”“三”“九”。
(一)李白诗中的高数位词
在27首李白诗里,“万”出现了12次。“千”出现了3次,另有“四万八千”两次,“十千”两次,“三千”两次。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送孟浩然之广陵》);“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听蜀僧浚弹琴》)等。
在使用“万”来形容路途之远、时间之长、难度之大、气势之磅礴时,李白常常将“万”与“千”搭配使用,如:“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难》);“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习惯将低数位词“一”“二”与高数位词“千”“万”用在同一首诗中,如在《早发白帝城》中,诗人将数字意义相反的四个数“一、千、两、万”巧妙地融进同一首诗后,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将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向世人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
(二)李白诗中的奇数词
在《唐》录入的27首李白诗里,奇数词出现的频率远远高出其他数字。李白尤其偏爱“一”和“三”的倍数,“一”共出现14次,“三”出现了8次,“九”出现了6次。如:“一枝红艳露凝香”(《清平调词三首·其二》);“与君歌一曲”(《将进酒》);“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送孟浩然之广陵》);“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古朗月行》);“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屏风九叠云锦张”“白波九道流雪山”“先期汗漫九垓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
三、國俗数字词的心理认知机制
在汉文化中,“一”最简单,又最复杂。道家思想认为,天生有一,一生万物,因而“一”有“本源、整体、统括”的含义,因此《唐》中有很多诗句反映这一点。如:“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听蜀僧浚弹琴》);“一枝红艳露凝香”(《清平调词三首·其二》);“与君歌一曲”(《将进酒》);“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送孟浩然之广陵》);“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字“三”表示“量多”。古代人最早习惯以“三”为多,后来才以“十”“百”“千”“万”等整数为多。《唐》中有很多诗句反映出汉民族对数字“三”的这种心理认知。如:“银河倒挂三石梁”“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数字“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素文》中说:“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因此,人们用“九霄云外”“九重天”表达“极高”;用“九州方圆”表达“宽广”;用“数九寒天”表达“极冷”。汉民族对数字“九”的这种认知在《唐》中屡有体现: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句中的“九垓”指“九天之外”。《唐》中另有若干诗句用“九”表示“极多。”如:“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四、国俗数字词的英译
国俗数字词的意义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表示数字的精确语义,一种表示数字的模糊语义。翻译时分别采用汉英对译和意译两种方式。
(一)语义精确的国俗数字词的英译
语义精确的国俗数字词英译时通常采用直译法,或称为对等译法,即汉语中的数字翻译为英语中的对应数字,有时英汉两种语言中不仅拥有相同的数字来体现相同的内容,且能产生同样的表达效果。如:“一”译为“a”或“one”或“single”;“二”“两、俩”“双”译为“two”或“double”等。在《唐》中,这样的实例很多。如:“千里江陵一日还”可以译为“And returned to the one-thousand–li away Jiangling city in a glimpse of one day.”[3]诗中的“一日”为精确语义,所以译者直接译为“one day”。在翻译“三山半落青天外”时,唐一鹤先生的译文为“The three mountains southwest of Jinglin City are half-hung beyond the blue sky.”[3]诗中的“三山”的精确语义为“The three mountains”。
(二)语义模糊的国俗数字词的英译
唐诗中含有模糊语义的数字词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用精确的数字来夸张地表达数量上具有的模糊性。如:“千里”“三千尺”“万户”等是表模糊概念的“绝对完整数字”,它们能够被“五”和“十”整除。这些词是用精确的数字来对涉及到的数目进行夸大,形成夸张。第二,用特殊国俗语义词表示数量上具有的模糊性。这类数字集中在零到十这十个数字。如“九天”中的“九”“四海”中的“四”,“三春”中的“三”,“三军”中的“三”等。
在很多情况下,英语与汉语并非拥有相同的数字来体现相同的内容,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表达效果,因此,语义模糊的国俗数字词英译时更多地采用意译法。
例如,唐一鹤先生将“霜叶红于二月花”翻译为“The red color of the maple leaves with frost was deeper than that of “Second Moon flowers.”[3]诗中的“二月”未翻译成“February”也未简单译为“Second Month”,而是按照译者的理解,将其译成“Second Moon.”
又如,在翻译李白的“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时,唐一鹤先生的译文为“The Yangtze River is separated into two currents in the middle where the Egret Sand Bar lies.”[3]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诗中的“一水”译为“The Yangtze River”。在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的同时,尽可能使译文符合英语国家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翻译李白的“愁倚两三松”(《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时,唐一鹤先生的译文为“I leaned against the pines disappointed (at his absence) feeling.”[3]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模糊语义的同时,将诗中的“两三松”译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the pines”。
此外,《唐》里表示“数量大”这一模糊概念的“百”“千”“万”等往往被意译。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许渊冲译:“A thousand gold coins spent,more will turn up again.”[4]“千金”在诗中指代“大量的钱财”,所以译者用“a thousand gold coins”把原作中的隐含意义表达出来。
再以李白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听蜀僧浚弹琴》)为例,许渊冲先生译本为“He sweeps his fingers oer its strings,I hear the wind through pine-trees sough.”[4]詩中将僧人一挥手弹出的琴声形容成万壑松声,“一”和“万”形成强烈的对比,译文将模糊数字“一”和“万”省略不译,用“wind from pine-trees sough”表达“万壑松声”,使译文形象生动且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五、结语
唐诗中的国俗数字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探索唐诗中数字词的国俗语义、了解其常见的语用规律、厘清这些数字词的心理认知机制,并从词汇的来源、文化意象等角度斟酌每一个数字词,才有可能翻译出最为恰当的译文,展现出原诗的美。
(本文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2013年规划课题:《唐诗三百首》国俗词语的语用及认知研究[课题编号:13GZYB49];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2015年度科研课题:汉语吉祥语的国俗语义研究[课题编号:KY2015-1]。)
参考文献:
[1]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宋海蟾,谭占海.《唐诗三百首》国俗词语的语义分析——
以“红”为例[J].语文学刊,2014,(11).
[3]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4]许渊冲译.(中英文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2007.
(宋海蟾 谭占海 贵州遵义 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56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