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怨是人之相处中一种不愉快的情感,由此可能激发怒和恨,并见之于言行。人之相处,以和为贵。我们该如何对待“怨”?“以德报怨”为道家和宗教理论所推崇,然孔子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为何不赞同“以德报怨”?他所说的“以直报怨”又是什么意思?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些分析。
关键词 直 德 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 以德报德
作者简介:李振国,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50
“怨,恚也,从心,夗声。”“恚,恨也,从心,恚声。” 发端于心中的不满甚至恨,见之于言行即变成恶言恶行。人之相处,以和为贵,然怨似乎又是不可避免。面对“怨”,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有人问过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里出现两种对待怨的态度:一种“以德报怨”,一种“以直报怨”。普通人对这个问题的直觉是什么?孔子的以直报怨该如何理解?他为何否定以德报怨?
一、普通人的直觉
怨是人的一种常有的不满的情感,它可能源于社会的不公,可能源于命运的捉弄。它可能激发人的怒和恨。
圣人能“不怨天,不尤人”,并教导我们要经常自省,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这样则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但对于普通人怨气似乎不容易化解,对于能够找到发怨的对象,可能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不管结果如何,这样才觉得心里一时的痛快;对于不能找到发怨的对象,可能就“迁怒”。然而,不难想象,一时的痛快或迁怒之后,更大的麻烦可能随之而来。
二、以德报怨
(一)老子的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可见于《老子 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言,多易比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认为“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此处的德,是“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为道是用,不德其德”的德之意。
老子对德这样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老子 三十八》)“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
人应该有容忍小怨的胸怀,对于大怨,所有的人都会反对,以无为,即可有得。
关于以德报怨,在道家思想中可见。《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老子此处以德报怨,是为化解大难,防患于未然的解决之道。如果任由怨恨积累,积少成多,或者以怨报怨,将终成大难,“圣人尤难之”。
老子曰“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老子提出以德报怨有其内在理论逻辑,以怨报怨只会造成矛盾的激化,以怨报德则道德失序。孔子认为以德报怨更是为一种个人修养,而非道家所言是一种基于社会稳定的政治考量。或曰:“以德报怨, 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以德报怨有利于化解矛盾,然这一思想损害了德的完满性。在孔子看来,“以德报怨”实际上是将德看作是化解怨恨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德性的工具化解释,对于德性的伤害也是巨大的。而且,在孔子看来,德如果是处于外在的目的而化解怨恨,并非發自内心,则德之不为德。而且老子自己也曾表述“上德不德 ,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为真正有德的人,并不自以为具有德性,这才是真正的有德,而具有下等德性的人虽然想施加德行,但是并不是具有德性。通过老子的这一表述,不难推断,德性并不是有所目的的有意行为,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行为。这种真正发自内心的德性也可以在孟子的四端之心的表述中理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 非恶其声而然也。”君子具有恻隐之心,是为德性的发端,这种恻隐之心并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发自本人之心,自身具有道德的完满性,是一种道德的自律,不受外在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可见,“以德报怨”在孔子和儒家的德性理论看来,虽然对于社会治理有所益处,但是这一观点不利于德的修行,所以孔子认为应当“以直报怨”。不应损害“德”的完满性。
(二)问话者的以德报怨
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的人,是否是看到老子的话,表示怀疑,所以来问孔子?儒、道作为当时不同的思想流派,对于同样的问题,有些人确实想知道二者对它不同解释的真正含义。或者是因为,他了解孔子所倡导的思想以仁为基础的,那么是否对于怨恨,也该以德相对,意在感化与人?我们不得而知。
朱熹《四书集注》说“或人所称,今见于《老子》书。德,为恩惠也。”这样的解释似乎更符合普通人对“以德报怨”中“德”的理解。现代人直观的看法似乎也是这样的意思。是否应该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怨恨?
既然问话者来问孔子这个问题,可以推断,他肯定是想知道,面对“怨”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这种正确的做法既能抚平被怨者心中不快,或者填补以造成的损失,又不会引来其他的后果,求得长远的安宁。
(三)宗教解释
对于“以德报怨”,在宗教中也有释义。在佛教和基督教的教义中,以德报怨思想作为道德境界被赋予极大宗教价值。在佛教的很多经典中,善恶与因果都是常见教义,以德报怨都作为修行的道德标准和境界,例如《六度集经》中“九色鹿”的故事便是典型的“以德报怨” ,一只世所罕见的九色鹿在途中救助了一名落水的人,这名落水的人虽然表面感激,但是在得知摩因国的王后非常喜欢鹿角,寻求鹿角之时,这名被九色鹿救助的人却在利益面前出卖了九色鹿,最后九色鹿被国王派人捕捉到。九色鹿向国王陈述了其救助这名溺水之人,反而其恩将仇报的故事,国王甚为愤怒,下令将这名被救之人投入水中溺死。然而,九色鹿并没有因此怨恨这名溺水之人,反而再次请求国王饶恕其罪。这一典故充分反映了在佛家看来,“以怨报德”是不对的,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但是作为佛教之人,一方面“以怨报怨”是狭隘的,真正的大德之镜应该是“以德报怨”,这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修行。endprint
基督教的“以德报怨”体现在:《新约》中耶稣基督的“山中圣训”对《旧约》中训诫的修改,当有人打你的右脸,不要以怨报怨,应该把你的左脸也让他打。“以德报怨”是建立在对于他人对己施加怨恨却报之以宽容的道德境界,是一种“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道德情感。从其行为动机上看,“以德报怨”是一种处于他律和结果的考量,其有利于化解矛盾,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
反思道家尤其是宗教理论中的“以德报怨”思想,其局限性在于,佛教认为善恶是因果循环的,而且有来世作为善恶因果的归处。佛家认为应当“以德报怨”,这对于施恩之人是一种善业的积累。对于“以怨报德”之人,现世不报来世也一定会受到报应的。这样看来,“以德报怨”是一种基于来世因果报应的前提下的道德约束。同样,在基督教中,把人的尘世的一切修为看成是获得上帝拯救和来世幸福的条件。虽然“以德报怨”存在一种出于外在社会和谐的考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其社会效果并不是理想的,一方面,能够真正做到“以德报怨”只有少数的道德高尚之人能够做到;另一方面,对于“以怨报怨”之人缺乏有效的处罚,并不利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反而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以直报怨
(一)回应的角度——思考报怨以德还是以怨的前提
孔子的回答是:“何以報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出了另一种情况,即如何报答别人的恩惠。孔子似乎是让人思考怨恨的时候,也要想着别人的恩惠,这样也才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别人的怨,“三思而后行”。
儒家讲“泛爱众,而亲仁”,都是一种好的感情,但有差等。同样,对于德和怨,我们也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孔子的差等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孔子提醒人们,做事要考虑周全,不能为了某种信义,而做一些不符合人的本真的事。人的生活是个整体,不能为了某一部分而伤害其他的。否则,言行将流为一种浮夸,很难让人去践行。
(二)孔子“以直报怨”的思想
1.何为直
所谓“直”,《说文解字》:“直,正见也。从∟,从十,从目。”“正见”,就是正视、直视。《论语》中出现了十三处“直”。直既指人的一种品德,也指处事的一种态度。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酰焉,乞诸邻而与之。”孔子认为是即是,非即非,有便有,无便无,这才是“直”。子贡在和孔子的谈话中也称“恶奸以为直者。”直作为一种人格标准,应该是以“实诚”为特征的。这是率真,本真的真。
子曰:“人之生也直,枉之生也幸而免。”(6.17)程子曰:“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尔。”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15.24)
孔子认为,人生是以直为其常态。真实的情感行动。就是儒家后来讲的诚。直道是所以善其善,恶其恶,无私曲。
清人程瑶田对此这样解释:“皆言以私行其公,是天理人情之至。自然之施为、等级、界限,无意、必、固、我于其中者也。如其不私,则所谓公者,必不出于其心之诚然也。”这就是说,“出于其心之诚”,甚至不掩饰私心,也属于“直道”的表现。这种直,当然与“实诚”有联系,它以率直为其特征。
但是孔子也从反面对直进行了说明。他说“直而无礼则绞。”(8.2)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5.6)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立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3.18)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谢氏曰:“顺理为直,父为子隐,子不为父隐,于理顺邪?……当是时,爱亲之心胜,其于直不直,何瑕计哉?”
可见直不是一种直觉,它发端于人的本性,是人不为外物(荣誉、财富等)所羁绊的率直,是做事公平正义的基础。
孔子提出“以直报怨”,其理解关键在于“直”。直,含有正直之义。孔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君子应重用正直之人,可以使邪佞之人远离,也可以使百姓臣服。正如鲁哀公问曰 :“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当正直的人立于朝堂之上,可以是政事清明,朝堂公正,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直,也与“义”相关,何为义,有应当,理应如此之义。董仲舒谓曰 :“义之法 , 在正我不在正人。”初看,其意为无论别人怎样对待我,我都应该是怎样对待别人就怎样对待别人。这种应该,并不受到他人即外在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他人对自己作了不道德的事情,我并不会因此“以怨报怨”,我的本心并不允许我这样做;另一方面,我也不能发自本心的做到“以德报怨”,当然有的人发自本心是能够做到的,让你去自我道德反思,寄希望于对于“以怨报怨”之人进行道德感化。那么,“以直报怨”,我会遵循我的内心法则,该怎样对待你还是怎样对待你。
孔子提倡“以直报怨”,间接而言并不提倡“以德报怨”,这一观点是引起很大争议的。“直”的价值,对于人的修养而言,在孔子看来是具有更加重要道德价值的。甚至在孔子看来“以德报德”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在逻辑上与“以怨报怨”并没有差别,都是因为别人对于做了同样的事,所以我也对于他人做同样的事情。而是应该以我为目的和出发点,是应该我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无论别人对于我做了什么,我始终坚持我的道德原则,“以直报怨 ”、“以直报德”, 这才是儒家所倡导的精神。
2.以直报怨的含义
我理解,孔子所谓的以直报怨,一方面是受怨者,不要因此而失去直的品行。坚信“德不孤,必有邻。”另一方面对于施怨者,应该按直道与之相处,如朱熹所言:“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 人们对自己有怨恨,甚至伤害到自己的人,在与他相处,不能公报私仇。
3.为何应以直报怨endprint
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19)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12.2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枉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18.2)
“好直而恶枉,天下之至情也。顺之则服,逆之则去,必然之理也。然或无道而照之,则以直为枉、以枉为直者多矣,是以君子大居敬而贵穷理也。” 对待枉者,用直道可以使他改变自己的作风,已按照正直的行为做。而不是施之以德。
4.为何不以德报怨
朱熹在《论语或问》说:“或问:‘以德报怨,亦可谓忠且厚矣。而夫子不之许何哉?曰:‘德有大小,皆所當报,而怨则有公私曲直之不同,故圣人之教,使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云者,不以私害公,不以曲胜直。当报则报,不当则止,是则虽曰报怨,而岂害其为公平忠厚哉?然而圣人终不使人忘怨,而没其报复之名者,亦以见夫君父之仇,有不得不报者,而伸乎忠臣孝子之心耳。” 朱熹理解的直是正直、公正。与孔子所说的直有所不同。
钱穆先生解释说:“以德报怨,若为忠厚,然教人以伪,又导于忍,否则将使人流于浮薄。”“既以德抱怨,则人之有德于我者,又将何以为报?岂怨亲平等,我心一无分别于其间。此非大伪,即是至忍,否则是浮薄物性情之真。 ”人的所言所行都应是真情实意。人们会自觉的行动。
孔子的思想面对现实的人,根植于人的内心。“里仁为美,则不处仁,焉得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吾不与祭,如不祭”。与基督教不同,基督教的教义中有“别人打了你左脸,你就要把有脸给伸过去”。这种对待别人怨恨的方式,是建立在基督教的整个教义之上的。他们相信灵魂不朽,现世做好事是可以赎罪的。显然,儒家的教义不能于此相比较。
5.“德”与“直”的关系
人之相处,要“受惠莫忘”,而且还要报之以德。直与德的有什么关系?如果直是人的诚实的品质,一种公正的处事方式。按照“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顺序,可与看出:德是高于直的,对于自己有恩的人,要报达。但同时,德也要以直为基础的,对于所施的恩惠要恰当,不能为了报恩而做出不合情理的事。
6.如何避免“怨”
我们虽然知道应该以直报怨,但是似乎更希望怨恨少些产生。相较于受怨者如何对待施怨者,后者才是问题的源头。《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要保持心灵的和谐。“躬自厚,而薄加于人,则远怨亦。”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12.2)“敬以持己,怨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4.37)
孔子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建立在所有的整个思想之上的。正确理解孔子对“怨”的态度,不能抛开他的其他思想。由此才能知道自己如何去践行他的教导,体悟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境界。
注释: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3647.
李耳著.王弼注.老子.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70.
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9.164,93.
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94,159,169,60,142.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197881a2c89d2e82&hl=zh-CNp.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6.381.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5.
[2]南怀瑾.论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徐志刚.论语通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李灵玢.《老子》“报怨以德”考索.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5]罗安宪.孔子“直”论之内涵及其人格意义.孔子研究.200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