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以军
摘 要:随着“互联网+”产业模式转型的深入发展,“互联网+”高校学生管理也逐步成为热议话题。文章通过对学院内部师生的调查研究,分析出当前创新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平台、社交软件应运而生。在“互联网+”新兴业态冲击下,受其影响最大的是2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其中更引人注意的是高校学生,因为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与经济能力,且他们更有条件使用各类功能丰富的互联网软件。而如何在“互联网+”新时期背景下将互联网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面临的新挑战。
二、“互联网+”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的作用
1.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亲和力,建设服务型校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也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这其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平等和包容的师生交流模式也逐渐被认同。在对吉林大学5个专业的师生沟通模式情况调查后发现,任课教师中使用QQ或微信与学生交流比较频繁的学生课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要比以前明显好转,特别是能在课余时间与学生探讨课外话题的老师,其课堂效果更佳。因为这种沟通模式可以有效地缩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动态,这种模式也是值得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借鉴和推广的。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地改进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模式,提升自身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真正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建设服务型校园。
2.提高了管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透明性,建设阳光型校园
以往对学生发布各种重要通知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院系的官方网站,效果并不理想。据对吉林大学30名学生的随机调查结果,经常登录(一周2次以上)学院网站查看各种相关信息的仅为2人,偶尔登录(一个月2次以上)的为7人,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极少或从未登录过学院网站。虽然官网的传递效果有所提升,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通知不到位、反馈时间长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各项活动的开展进度。此外,对于部分稀缺资源的通知信息,本应向全体学生公开,却容易成为少数班级干部、学生代表等人掌握的独家信息,为滋生政治腐败埋下伏笔。而利用QQ或微信等社交平台,通过建立QQ群或微信群向学生发布通知通告,既快捷高效,又公开透明,是建设阳光型校园的重要举措。
3.降低了学生管理信息的存储需求,建设节约型校园
以往对各项学生管理信息的储存形式多为纸质文件,长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导致了大量文件的积累,储存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且分类模糊、复查困难。并且纸质文件容易丢失,一旦丢失或销毁则再无可能复查,为一些特殊情况的核查增加了难度。而运用当下互联网软件进行的学生信息管理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互联网本身具有长期储存不易丢失的特点,且利用网络内部关键字的检索也能更加精准快捷地查询历史文件。再结合当下兴起的云空间储存系统,可以做到信息的永久保存,节约了学生管理信息的储存空间,又节约了大量纸张,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做出了努力。
三、“互联网+”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的挑战
1.师生之间互动频率低
虽然“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现出诸多优势,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师生之间互动频率较低便是其中之一。这种情况通常存在于一些年纪偏大的老师或管理人员中。因为这类人群本身受长期传统工作模式影响较大,一时难以改变多年的习惯,同时这类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也存在频度低、功能开发少的情况,导致了不愿用或不会用的情况发生。还有一种情况是部分学生并未真正重视这种新型的消息发布方式,潜意识中认为通过这类社交软件发布的信息也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导致长期忽略群内的消息通知甚至将其屏蔽,阻断了信息的接收渠道。另外,在教师队伍存在部分人对学生的包容度不足,经常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个人状态,是导致师生之间在新的互动模式下交流频度低、效果差的根源。
2.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控制难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要向学生传递信息,也应该倾听学生需求,应该“从给学生端菜向让学生点菜”进行转变,凸显学生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树立重视多元文化价值的教育理念。相比于传统的当面汇报、书面提交等手段,学生利用当下社交平台可以更为即时迅速地反映问题,为及时改进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但不得不指出,这种快捷高效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隐患。部分学生自身思想意识不够,对学校内发生的一些情况并未掌握全部真实信息就急于公开传播,再加上其他学生对事件的辨识力不足,盲目转发造成了严重的负面舆情,对学校的社会形象造成破坏。
四、“互联网+”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及其建议
1.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为了更好地开展“互联网+”学生管理这一创新管理模式,应该着重提升我们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和互联网软件使用水平,定期组织教师队伍进行网络软件使用的培训活动,并将培训内容作为结业考核内容,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加强教师人员对培训的重视。但应注意将教师队伍按照年龄及职务做出细分,避免考核的“一刀切”。负责培训的教师可以从年轻教师中选取,也可以从优秀的学生中挑选,以更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2.成立网络舆情督察小组
为了更好地增进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开通多元化的沟通渠道成为当务之急。传统的学校官方网站应进一步优化留言系统,同时增开班级内部、年级内部、学院整体等多个QQ群、微信群沟通交流平台,每个平台都由专门的老师和学生进行管理,负责传达学校的通知并反馈学生的意见建议。并成立网络舆情督察小组,由各个QQ群、微信群的管理人员构成,主要负责对群内学生信息动态的监督,一旦发现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第一时间阻止信息发布者并对事件进行追蹤处理,将网络舆情控制在萌芽之中。最重要的,应该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群体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的引导,将负面事件控制在源头。
参考文献:
[1]高 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9):115-116.
[2]顾永惠.“互联网+”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18-19.
[3]李韦璇,王金枝,吴 蒙.高职院校“互联网+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225-226.
[4]欧阳文敏,彭 艳.“互联网+”时代创新学生管理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6(24):232-233.
[5]胡劭颖.“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89-93.
[6]付 盈.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管理工作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5(24).
[7]薄 海.“互联网+”学生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艺术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36):2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