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2017-10-11 19:41段彩芳
求知导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策略小学语文

段彩芳

摘 要: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和人文精神,通过课文载体感知人的高尚思想和行为,形成心灵的共振和反应,从而实现与传统美德的接轨和传承。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并不能等同于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首要任务要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字、词、句、段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而道德品质的培养则是教授语文过程中升华的部分。但教授语文知识要避免“硬塞式”,一味地让学生去背诵,这样做不仅学习效率低下,也没达到德育的效果。德育在语文学习中的渗透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有的关于美德的典故,可能不会马上反映在学生的生活中,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以下策略在课堂或课余时间去提点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教材的深度挖掘

课文是语文课的基本素材,教师可通过解读文章将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渗透。课文中的典故与现实生活相掛钩,比如《将相和》中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可能学生会难以理解为何“负荆”,又何须“请罪”,自知过错不就行了吗?但深入思考后会发现,廉颇从某种意义上是在告诉世人他是一个敢作敢当的将军,以大局为重放得下尊严,这样一来,不仅让他提升了自己在朝廷群臣中的威望,也改善了与同僚的关系。这映射到现实生活中告诉大家如何做人和巧妙地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然后深层次去解析,教师可以从字面意义去讲解,如《将相和》中的“和”字,“禾”可以理解为廉颇身上负的荆,而“口”字代表蔺相如这位口才了得的文臣,二者在一起则为“和”,这样学生以后碰到该字,则会有所联想,深刻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二、引导学生抒发情感

学习应是一个接收与输出的双向行为,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内容。部分教师喜欢马上让学生写观后感或读后感之类的文章,其实对学生来讲只是加重了他们作业负担,可能就会敷衍了事,未能达到德育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们口头表达出他们心中的感受,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学生才能表达出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如果学生的想法与社会道德标准出现偏差,教师也能及时去纠正。教师可以去反问学生问题,比如“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你觉得廉颇‘负荆请罪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这样学生也能养成多思多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情景重现

情景重现是让学生抒发情感一种特别的方式,顾名思义就是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们去即兴表演其中的角色。但要注意的是即兴,尽量让学生脱离文章中的词句去自由发挥,肢体与口语并用,这样学生对内容和道理理解则更为透彻,否则学生只会当作另一种形式的背诵。

在情景重现的过程中,一些细节的东西课文中没有提到就可以在表演中体现出来。比如,将《谈礼貌》一文的情节重现,让学生去进行角色扮演,明白与什么样的人见面要行什么样的礼,对长辈的尊称,请求他人帮忙时要说“请”字等,这些礼仪行为的添加都是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

四、多媒体结合教学

当今媒体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去进行道德教育。图片、影像资料、音乐等都是很好的教育工具。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无法通过语言去呈现某些行为的后果时,就可以借助影像表现其结果给学生加深理解。其中一些优秀道德典故的电影或电视剧翻拍就是很好的教学工具。例如,学习《猴王出世》一文时,可以通过播放《西游记》电视剧片段让学生们加深印象。

素质教育理论提出,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但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

参考文献:

[1]罗会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2(2).

[2]夏长国.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语文阅读能力[J].教育艺术,2008(11):67-68.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策略小学语文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