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巧甜,夏健明
(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理论·实务
内外协同情境下的组织创造力与产品创新绩效研究
文巧甜,夏健明
(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创造力是应对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法宝。在不确定性环境中,为保持竞争力,组织创造力赋予产品差异化内涵,对创新绩效做出贡献。文章基于资源基础观,探讨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及内部组织冗余对组织创造力作用过程的调节效应。以282家高科技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环境不确定性越高,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大;通过三维交互效应发现,当组织冗余水平较高时,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会弱化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而当组织冗余水平较低时,环境不确定性越高则会增强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
组织创造力;产品创新绩效;环境不确定性;组织冗余
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给企业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找到或雇佣廉价劳动力,而是聘请具有“脑力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员工和团队[1]。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表明,创造性行为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绩效。尤其在“互联网+”的新型竞争环境下,组织创造力是企业追求创新和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以Ama⁃bile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组织创造力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并不断扩充这一领域成果[2-7]。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多样化、时间碎片化、营销社会化,传播链条被重构,极大地刺激了组织创造力的释放。而创造力在组织战略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愈发吸引学者们关注[8-9]。
创造力的概念始于心理学研究领域,是指智力结构中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新颖性[10]。心理学者专注于个体差异和认知过程,认为能力、内在动机及参与认知是创造性绩效的必要因素[2]。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组织创造力被发展成为组织行为学和战略管理研究中一个新兴领域。组织行为学中的创造力是指新奇且实用的创意、流程及成果开发,其由创造性个人、创造力过程、创造性产品和创造力情境四个要素组成[11-12]。现有文献大多把组织创造力作为结果变量,集中在对其前因的探讨上,即关注能够提升组织创造力及其创新程度的研究[13-19],却较少关注组织创造力后果的研究。之所以出现如此现象的部分原因是缘于这样一种假设:创造力会带来正面效果[20]。然而,创造力一定会带来组织高效吗?何种因素会影响组织创造力转化为创新绩效?这是前期研究尚未能清晰解释的问题。资源基础观认为,创造力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创造性想法的产生是形成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21]。然而,就其本质而言,创造力付诸实践的过程承载着巨大的风险,表现为在工作中运用一套全新却不知是否有效的方法[3]。而且,将创造性想法向创新性行为推动时,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属于组织冒险行为的范畴。因此,组织创造力的后果研究,对于企业的创新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创造力既作为一种结果而存在,也作为一个过程而影响组织行为。作为结果,组织创造力是组织中的个体或工作团队所产生的新颖且适当的想法;作为过程,组织创造力是打破僵局的认知捷径,是推动组织创新与变革的起点,也是组织整体协同能力的体现。基于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创造力作为前因,进行探索性研究[22-24]。由于创造力是少数在多层次上进行定义和理论建模的概念之一,其核心理念涵盖了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23]。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前期学者分别从这三个层面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后果展开分析:个体层面上,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员工的个体创造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24-25];团队层面上,有学者研究了团队的创造力对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凝聚力的影响效应[13,26];组织层面上,有学者指出组织创造力对竞争优势的建立、财务绩效的提升具有显著的积极推动作用[27-28]。可见,大多数研究支持创造力的正向影响。但是,组织创造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过程并非如假定的这般简单,打破组织规则的创造性行为如何推动企业创新绩效是一个内外协同过程,同时还可能受到组织惯性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和干扰。因此,组织创造力向创新绩效转化的情境依托问题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已有学者将领导力[5]、团队参与度[3]、企业规模和知识吸收能力[7]等因素对创造力作用过程的情境机制进行了探究。然而,尚未有研究系统地解释组织内部资源禀赋和外部市场环境如何共同作用于组织创造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本文认为,简单地将创造力与结果变量联系起来是不妥当的,需要关注创造力作用的情境机制[29]。组织创造力研究中有两个重要的理论模型都强调了情境因素对创造力作用过程的影响:一个是组织创造力构成模型[6,30],该模型从行为动机角度,认为环境因素是创造性想法的动机产生的诱因,尤其当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的作用方向一致时,就会出现动机协同效应;另一个是组织创造力交互模型[4],该模型强调创造力的跨层次特征,将组织绩效视为个体、团队和组织特征的函数,而且,这些特征交互影响着组织创造力的作用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基于组织创造力交互模型,研究了不同情景因素影响下创造力的作用机制。比如,Gong等[7]将创造力个体特性与企业内部情境要素结合,通过跨层次分析进一步探究员工创造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过程,并发现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效应受公司规模、风险导向、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此研究为多种层面的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探讨内外情境因素影响下的组织创造力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鉴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以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内部组织冗余的权变影响,主要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探究:①组织创造力如何作用于产品创新绩效?②环境不确定性和组织冗余如何联合调节作用于组织创造力作用过程?本文的贡献在于:深化了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丰富了创造力与创新绩效相关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内部资源冗余水平对组织创造力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关系具有联合调节效应,揭示了内外协同情境对组织创造力影响过程的复杂作用机理,从而为企业制定产品创新战略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导。
(一)研究框架
企业通过创新行为不断适应市场竞争和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不仅能够让企业获得经济和社会利益,更能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下获得生存和持续增长的动力。在企业众多的创新活动中,产品创新是其中的关键,而组织创造力则是企业产品创新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组织创造力所形成的科技成果不仅能够转化为投入经济市场的创新产品,其转化过程还有利于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并形成新的生产力,而且这种转化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基于资源基础观,组织创造力服务于产品商业化的过程,依赖于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禀赋的协同。已有研究表明,企业外部因素(市场成熟度、竞争度、顾客及供应商的支持等)及内部因素(创新团队合作、高层管理者参与、部门之间知识共享水平等)对企业产品开发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及财务绩效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7-8,13]。本文认为,一方面,组织的外部环境呈现出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性和动态性,以致组织创造力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对显著外部环境成分的感知和把握,如客户偏好的异质性、需求多样性、生产技术的复杂性和市场竞争策略的不可捉摸性[31];另一方面,组织创造力价值的转化和实现过程还受到内部冗余资源的制约,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冗余资源既为产品创新成功做铺垫,也为创新失败来缓冲,为创造力作用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21]。然而,企业的创造性活动致力于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创新,存在着较高的探索风险和实施阻力,以致影响组织创造力到创新绩效的转化。因此,在不同程度的组织冗余水平和不确定性环境下,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有何差异性,亟待在研究中加以明确。为此,提出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研究框架
(二)组织创造力与产品创新绩效
创造力不同于创新。创造力(Creativity)是指个体、团队或组织所产生的新奇和有价值想法的能力,而创新是组织将创造力想法进行转化和实施,从而得以实现的积极结果[29]。换言之,创新是指在组织内成功地实施了创造性的想法,包含了想法的产生和想法的实施两个过程[32]。可见,创新始于组织中的个体或团体的创造力[33],并进一步将创造性想法付诸行动,最后在企业绩效上有所呈现[34]。因此,创造力是创新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已有研究也表明,创造力与创新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5]。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21],而创造力是作为一个由渐进性调整到根本性突破的连续体而存在,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原动力[36]。产品创新是企业实施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体现在产品开发中的创造思维和产品商业化过程中的创造性行为。产品创新绩效作为企业创新结果的重要内容,反映创新产品取得市场成功的程度,通常用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和投资收益等指标来衡量[37]。本文认为,为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组织创造力在企业生态价值链中的意义日益凸显,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组织创造力通过产品差异化来推动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38-39]。产品差异化是指产品的独特性、质量、成本及技术性能等方面优于竞争对手产品的程度[40]。组织创造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突出客户问题解决和产品价值创新方面的差异化设计,强调与竞争对手产品之间的差别,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推动产品创新绩效的提升[38,40]。
第二,组织创造力是嵌入于企业的无形资源,有利于推动产品创新绩效产生。创造力作为组织集体心智的凝结,是组织知识共享、吸收和持续学习的结果,通常被视为一种重要战略资源,具有价值性、灵活性、稀缺性以及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特征[21,41]。Im等[8]提出,组织创造力是一种动态能力,从创造力的萌芽到新颖性和独特程度的界定,再运用到产品设计、生产和市场推广流程中,是组织通过累积学习并不断适应变化的过程,推动企业生存、竞争、适应,从而实现业绩持续增长。
第三,组织创造力有利于构建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根据资源优势理论(Re⁃source-advantage theory),模仿和替代产品只能维持已有的收益率,而具有创新性产品才可能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提升财务与市场绩效[9]。组织创造力导向的产品创新战略,制定与市场需求适配的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计划,有利于推动产品实现创新,获得更多潜在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经验和经济效益,甚至影响消费者偏好或引导消费者行为[42]。因此,组织创造力越高,产品创新的可能性越大,企业凭借产品优势而获得更多的产品创新绩效[43]。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组织创造力推动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提升。
(三)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行为心理学认为创造力具有习得性特征,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刺激、强化而有所反应[24],比如,当外部环境因素表现出适当的激化作用时,创造力被激发[44]。以往文献有关“创造力环境”或“创造力氛围”的研究,就是分析环境对个体或群体创造力的影响[45]。这类研究的范畴从微观环境延伸到宏观环境,尤其关注外部环境因素所呈现的信息传递性、资源可得性等对创造力形成以及影响。本文认为,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有利于唤醒、激发和培育组织的创造力,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创新绩效。这是因为:
从风险视角看,环境不确定性使企业战略制定面临一定的模糊性与风险,而应对此威胁的关键在于通过提升组织创造力而适应新市场变化与需求。环境不确定性源于环境的动态变化和不可预测性,表现在需求不确定性、技术波动和竞争强度,也有研究认为环境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46],这都可能使企业陷入战略选择困境,甚至影响企业生存。然而,个体和环境并非彼此独立而存在的,环境变化与个体或组织的适应性行为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激发的动态过程[4]。当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原有组织化、惯例化的程序呈现出不适应反应时,组织倾向于采用先动性和创造性策略,意图通过提升战略创新性而改善经营、提高企业竞争地位[47]。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企业的经营压力越大,越可能激发企业通过提升创造力而追求实现产品创新性,从而适应或缓冲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维护市场地位和财务绩效。研究发现,如果工作团队处于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的环境中,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动机将驱动团队搜寻新方法、提高创造力来应对风险和危机[48]。而且,环境不确定性越高,组织对创新的需求越强,组织产生创造性想法动机越强烈,进而提升信息搜寻范围和信息处理能力[49],以应对需求的不确定、技术波动以及高竞争强度所带来的威胁,这有助于推动企业产品创新绩效。
从意义建构(Sense-making)视角看,环境变化影响着个人、群体和组织对不确定性的感知,为创造力的产生提供了诱因和激励动机。Weick等[50]基于组织进化模型提出,个体受先前经历和固有模式的影响,会选择性地关注和有目的性地诠释不确定性环境,以维护其行为合法性,并使组织行为选择符合既定利益方向,这便是意义建构过程。由于组织中的个体从环境中接受海量信息时所获取的信号意义往往具有模糊性,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和实现组织目标,创造力正是组织基于意义建构而形成的行为选择。正如Drazin等[23]的研究发现,环境不确定性激发组织进行意义建构,而提升组织创造力是意义建构的结果。组织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寻求解决方案,并缓解市场信号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危机,从而推动企业追求创新,努力实现产品创新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环境不确定性越高,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正向推动作用越强。
(四)组织冗余与环境不确定性的联合调节效应
组织冗余是组织在满足给定水平的产出时的资源存积水平,包括富余的人员、资本及各种可增加产出的机会[21]。但是,组织冗余究竟如何影响企业行为和绩效,一直处于讨论中。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冗余有利于公司的长期生存,帮助企业减轻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51]。而代理理论认为,组织冗余容易让企业管理者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进而导致企业决策的低效和资源浪费[52]。创造力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产生和价值实现过程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还受组织内部资源禀赋的制约[21]。本文认为,组织冗余会削弱环境不确定性对组织创造力作用过程的正向影响作用。
第一,组织冗余是指超出实际需要而保存在组织内部的资源,高组织冗余意味着企业中存在着过量的、能被控制者随意支配的资源。这为企业实现创造力向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资源保证,但是,较高组织冗余有可能会导致资源滥用,以致影响产品创新绩效。不确定性环境增强了组织创造力产生的动机,也提升了组织为追求创新而进行冒险行为的动机。冒险创新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的过程,是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的基础上[53]。较高的组织冗余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资源支持,但高度不确定的环境提高了冒险创新的失败率,以致资源投入与收益失衡,最终影响产品创新绩效的产生。
第二,组织冗余的存在可能增加对以往行为决策的认可,从而滋生企业决策者的决策惯性和自负[54]。冗余资源较多的企业管理者可能在做市场判断时显得更为过度自信,进而在创新决策上更加容易冒进。尽管冗余减少了资源约束,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和推动创新,但是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过多的资源冗余更容易使企业资源分配者盲目地进行创造力向创新成果转化的投入,这也会对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形成一定的损害[55]。
第三,当组织冗余水平高时,个体的意义建构没有意识到不确定性加大的重要性,环境变化往往被忽视,对环境变化有积极建构意义的创造力被忽略,企业决策者更趋向于规避风险,偏好更有把握的结果,而不是冒险采用新颖、可能效果更好的方法。具体而言,一方面,当组织冗余水平高且感知市场不确定性也较高时,企业往往会采取一些低风险策略,例如,采用渐进性创新或模仿性战略。因此,在较高的组织冗余和高度不确定性环境的条件下,行业内企业战略趋同,削弱了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低组织冗余意味着企业可以控制并加以利用的资源数量较少,因而企业进行冒险创新的资源非常有限。在高度不确定环境的刺激下,企业利用有限资源推动组织创造力向产品创新绩效的转化行为显得相对被动。因此,对组织创造力的方向选择和资源投入表现得更加谨慎,进而充分利用资源,推动内外因素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创造力向创新绩效的转化。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当组织冗余水平高时,环境不确定性对组织创造力与产品创新绩效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被削弱;而当组织冗余水平低时,环境不确定性对组织创造力与产品创新绩效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被增强。
(一)研究样本
本文数据采集源自上海本地的高科技企业,由于高科技公司处于竞争激烈、高度动态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创新对其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得到香港城市大学和中欧商学院课题组的支持,课题组最初从5家咨询公司所提供的2 500家企业名单中随机挑选了568家公司,然后向其电邮调研邀请函并电话拜访,最终得到321家公司愿意参与调研的回应。数据收集的过程是在5家咨询公司及被调研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配合下完成的。调查前,研究者先对参加调查公司的公司进行编号,再上门递送或电邮问卷,并对受访者的问卷采用匿名和机密的方式进行回收,以减少社会期望反应(Social de⁃sirable responses)。同时,为尽量减少潜在的反应偏差(Response bias)和同源偏差(Common method vari⁃ance)[56],本研究先后进行了2次问卷调研,前后间隔8个月:①第1次的调研(T1)对象是调查公司的中高级经理,包括CEO、产品总监等,调研的内容包括公司的组织创造力、行业环境不确定性、组织冗余等,以及所属企业和受访者的相关信息;②8个月后实施第2次调研(T2),对象是公司的财务总监,调研的内容包括产品创新绩效等。研究涉及产品开发与推广的过程,因此数据直接从中高级经理人员处采集。被调查者中,营销/产品/项目经理占样本的85%,技术经理占3%,采购经理占2%,其他相关经理人员占约10%。他们的平均行业经验是8.24年,平均公司经验是5.15年,这表明受访者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知识。为了避免自我评估偏误,问卷中涉及组织创造力的部分,都由CEO、产品总监来回答。最后,本研究将两次调研的样本进行匹配,共计获得282家企业的有效样本,回收率为53%。此外,本研究还将参与调研的公司样本与未参与调研的公司样本在R&D支出和员工的人数方面进行比较,并通过ANOVA检验后发现,两组数据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变量测量
本研究为确保测量工具的效度及信度,相关指标的测度是基于现有文献中的成熟量表,再根据研究目的做出适当修改而得。问卷最初是英文版的。本研究采用开发研究中所广泛认可的双译法(Dou⁃ble-translation method)。首先请一位专业学者把它翻译成中文版,然后再请另一位专业翻译人员把中文版翻译成英文版,再对比两版英文问卷的差异之处,进而评估中文翻译的准确性。最后,对中文版的问卷进行讨论并修改,对其中表达或理解有分歧的地方,再由研究小组斟酌调整。对组织创造力、组织冗余、环境不确定性和产品创新绩效等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及衡量,主要借鉴国外权威学者的研究方法。在问卷正式定稿与调查之前,先选择了17家调查企业的高级经理进行了问卷的预调查。这些经理都有至少3年以上的行业工作经验。预调查的目的是确保评估问卷设计及用词上的恰当性,再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和预试者提供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以提高整体的清晰度和可读性。调查问卷中所有的题项用李克特7点量表衡量(1=“非常不同意,”and 7=“非常同意”)。
组织创造力。参考Moorman[57]、Im和Workman[9]的量表,综合成4个题项的量表来测量创造力,量表由CEO或相关高级经理提供评价。示例问题如:“产品团队善于实施新颖和有价值的想法的程度”、“产品部门有创造力的引进新实践和方法来提高效率的程度”。创造力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8(大于管理学研究中常用的0.70),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组织冗余。主要参考Luca和Atuahene-Gima[58]的文献来设计组织冗余量表(共包含4个题项)。示例问题如:“公司有未被使用的冗余资源可以迅速投入到新战略计划中”、“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资源以支持新战略计划”。量表由CEO或相关经理提供评价,该量表在本研究的信度系数为0.83。
环境不确定性。参考Luca和Atuahene-Gima[58]的文献,设计4个题项的量表来测量行业的环境不确定性。示例问题如:“消费者产品需求和偏好高度不确定性”、“很难预测消费者需求和偏好的变化”。量表由CEO或相关经理提供评价,该量表在本研究的信度系数为0.89。
产品创新绩效。采用 Li和 Atuahene-Gima[59]的 5个题项的量表来测量产品创新绩效(1=“低,”and 7=“高”)。示例问题如:“公司的新产品市场份额相对公司既定目标”、“公司的新产品销售量相对公司既定目标”。量表由财务总监提供评价,该量表在本研究的信度系数为0.95。
控制变量。相关研究表明,企业背景变量(行业、规模、所有权性质等)会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产生[58,60],因此本文将这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处理。①对于企业的规模,本文取企业全职雇员人数自然对数来表示。②本研究样本都是高科技公司,对于企业所属行业的信息,本文把这些高科技公司划分为六大行业,包括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和软件、通讯、集成光学/机械/电子产品、化学/制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材料。分别赋值为1到6,若是其他则为7。③关于企业所有权性质,具体分为四种所有权类型,若企业是国有企业(Soe)性质的,用1来表示,若是民营、集体或合资性质企业,则分别用2到4来表示。④公司的销售额,本文用企业当年的年销售总金额的自然对数来表示。⑤关于企业的研发投入,用研发费用占总销售额的百分比表示。
(一)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检验关键变量“组织创造力”、“组织冗余”、“环境不确定性”和“产品创新绩效”之间的区分效度以及各个测量量表的相应测量参数,本研究采用AMOS 21.0对关键变量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在四因子模型与不同内容的三因子模型之间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所列。可以看出,四因子模型吻合得比较好(χ2(85)=164.18,p<0.05;RMSEA=0.06,CFI=0.97,TLI=0.97),而且这一模型要显著地优于五种不同形式的三因子模型的拟合优度,这表明测量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表1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二)相关分析
表2总结了变量的平均值、方差以及相关系数。从表2中可以看到,组织创造力与产品创新绩效正相关(r=0.24,p<0.01)。此外,组织创造力与组织冗余正相关(r=0.40,p<0.01);组织创造力与环境不确定性关系不显著((r=0.11,p>0.05));组织冗余与环境不确定性正相关(r=0.22,p<0.01)。此结果与本文研究假设的方向是一致的,这为假设验证提供了初步的证据。
表2 主要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变量间相关系数
(三)假设检验分析
本文对假设检验主要采用层级回归(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odeling)方法。
主效应。为了检验主效应,本研究先将产品创新绩效视为因变量,依次引入其他变量进行层级回归分析。首先,在模型1(M1)中,引入控制变量(公司规模、公司销售额、研发投入、企业性质和行业);然后,在模型1的基础上构建模型2(M2),将自变量(组织创造力)放入回归方程,分析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所列,表3结果表明,组织创造力(M2,β=0.261,p<0.01)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假设1得到支持。
调节效应。为了检验环境不确定性和组织冗余的调节效应,本研究首先将产品创新绩效设为因变量,再依次引入控制变量(公司规模、公司销售额、研发投入、企业性质和行业)、自变量(组织创造力)和调节变量(环境不确定性和组织冗余),然后加入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两两交互项,最后将三维交互项纳入,构成模型6(M6)。为了消除共线性,本研究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分别进行了标准化后再构造交互项。层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所列。
表3 层级回归结果
续表3
从表3中模型5(M5)的回归结果看,组织创造力与环境不确定性的交互项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5,β=0.146,p<0.05),这表明环境不确定性越高,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越强,因此,假设2得到支持。为了更清晰地显示此二维交互作用,本研究根据Cohen等[61]推荐的程序,分别以高于均值一个标准差和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为基准,绘制了图2,描述了在不同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的差异。
图2 组织创造力与环境不确定性的二维交互效应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从表3中模型6(M6)的回归结果看,组织创造力、环境不确定性和组织冗余的三维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M6,β=-0.182,p<0.01)。为了更清晰地解释此三维交互作用,本研究绘制了图3和图4,描述了在不同组织冗余水平下,环境不确定性对组织创造力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的影响差异。从图3可以看到,在组织冗余水平较高的条件下,环境不确定性越大,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被削弱。同样从图4可看到,在组织冗余水平较低的条件下,环境不确定性越大,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被增强。因此,假设3得到支持。
图3 高组织冗余条件下,组织创造力与环境不确定性的二维交互效应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图4 低组织冗余条件下,组织创造力与环境不确定性的二维交互效应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创造力是一种体现组织灵活性、应变性、竞争性的动态能力。创造力对创新绩效的贡献日益凸显,对创造力作用机制的研究成为学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热点。组织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创造力作为创新的起点,其作用机制受各种情境因素的影响。然而,甚少有基于组织层面对组织创造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此,本文探讨了企业组织创造力在组织冗余和环境不确定性的交互调节作用下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以上海本地282家高科技企业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环境不确定性加强了组织创造力与产品创新绩效间的正向关系;然而,当组织冗余越高时,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会削弱组织创造力与产品创新绩效间的关系;而当组织冗余越低时,环境不确定性越高反而增强组织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组织创造力的有效作用边界,回答了组织创造力如何影响产品创新绩效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问题。并进一步发现,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内部资源冗余对组织创造力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联合调节效应,从而解释了内外协同情境下组织创造力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复杂作用机理。此研究结论有助于组织管理者深入了解组织创造力的作用机制及其发挥条件,对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一,企业在管理创造力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协同作用。在管理实践中,如何把握创造力到企业创新绩效的转化,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本文通过对组织创造力作用机制的研究得出,在实践中企业不仅要关注创造力产生的前因,还要重视创造力实施过程中受其他因素的制约,推动创造力向创新绩效的转化。一些企业强调激发员工和团队的创造力,却往往忽视协调企业自身资源和外在市场环境因素对组织创造力作用过程的制约影响,以致难以获得较好的绩效。本研究结论表明,创造力的产生和实施需要考虑内外因素的协同效应,不仅要积极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并充分发挥创造力作用,而且在冒险创新战略中要尽力避免盲目使用资源。
第二,企业应当注重环境在创造力向绩效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创造力到企业创新绩效转化的效率问题。管理者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而不仅仅只是强调控制导向的外在激励,来注重资源协同作用的环境。任何支持发展专长、创造性相关技能和内在动机的因素都有助于激发创造力。因为过多或过少的创造力都是不利的,背离现存或对当下认知不足的行为决策只能是破坏能力、浪费资源。动态能力是企业利用资源适应快变环境而不断调整、重构以维持竞争优势的动态性能力[62]。营造跨部门沟通的氛围,构建分享创造力想法和实践的交流平台,有利于产生平衡公司资源、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的创造力,进而向创新绩效转化。另外,给个人或团队设定创造性目标,或引导客户服务技术团队参与创造过程,也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实现[29]。
当然,本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关于创造力的前因和程度。在创造力构成理论中,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包括领域相关的技能、创造力相关的过程、内在动机和工作环境四个[30],其中内在动机受环境影响最为直接。当人们受到工作本身的兴趣、愉悦和挑战等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激励的动机来工作时,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本文因缺乏对特定前因因素的考虑,如消费者导向、竞争者导向、动机的类型等,所以未能对创造力的产生及其创造性程度加以解释。情境的设定,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行为,包括管理的关注、对资源的分配等,都会影响创造力产生和实施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我们将在未来的研究中从不同的战略导向出发,对创造力的前因和后果方面进行更为全面的探讨。其次,关于创造力与成本。创造力在促进企业创新、提升企业绩效方面确实有积极的一面,然而,创造力的产生和实施背后,不可避免地是开发成本的增加,尤其是当企业投资于一项新的创造力项目时,如何面对风险,如何才能尽可能多的回收成本,是绕不开的议题。因此,创造力、承担风险的态度及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最后,关于创造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其实受到多个因素的调节影响。例如,企业特征、市场竞争环境、政府的知识产权制度保证以及企业的激励与监督治理机制等,都可能抑制创造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贡献。未来研究将对其他情境因素做进一步探索。
[1]Frymire B.The search for talent[J].The Economist,2006,381:11-16.
[2]Amabile T M.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M].New York:Springer,1983:253-271.
[3]Gilson L L,Shalley C E.A little creativity goes a long way:An examination of teams’engagement in creative processe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30(4):453-470.
[4]Woodman R W,Sawyer J E,Griffin R W.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3,18(2):293-321.
[5]Zhou J,George J M.Awakening employee creativity:The role of leader emotional intelligence[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3,14(4):545-568.
[6]Amabile T M.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1996:1-15.
[7]Gong Y,Zhou J,Chang S.Core Knowledge Employee Cre⁃ativity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Riski⁃ness Orientation,Firm Size,and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J].Personnel Psychology,2013,66(2):443-482.
[8]Im S,Montoya M M,Workman J P.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creativity in product innovation team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3,30(1):170-185.
[9]Im S,Workman Jr J P.Market orientation,creativity,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in high-technology firm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2):114-132.
[10]Guilford J P.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M].New York:McGraw-Hill,1967:14-38.
[11]Rhodes M.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J].The Phi Delta Kap⁃pan,1961,42(7):305-310.
[12]Im S,Bayus B L,Mason C H.An empirical study of innate consumer innovativeness,personal characteristics,and newproduct adoption behavior[J].Management Review,2003,31(1):61-73.
[13]Hirst G,Van Knippenberg D,Zhou J.A cross-level per⁃spective on employee creativity:Goal orientation,team learning behavior,and individual crea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2):280-293.
[14]Oldham G R,Cummings A.Employee creativity: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t 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3):607-634.
[15]Zhang X,Bartol K M.Linking empowering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creativity: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intrinsic motivation,and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53(1):107-128.
[16]刘新梅,白杨.组织学习影响组织创造力的知识获取路径研究[J].管理科学,2013,26(2):51-61.
[17]孙永磊,宋晶,陈劲.差异化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与组织创造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4):137-146.
[18]白杨,刘新梅,韩骁.市场导向与组织创造力——技术知识、市场知识的获取路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4):87-95.
[19]赵旭,刘新梅.战略聚焦视角下的文化特性与新产品创造力研究[J].管理科学,2016,29(6):52-63.
[20]Mumford M D,Connelly S,Gaddis B.How creative leaders think:Experimental findings and cases[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3,14(4):411-432.
[21]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22]Zhou J,Shalley C E.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M].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3-31.
[23]Drazin R,Glynn M A,Kazanjian R K.Multilevel theorizing about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A sensemaking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2):286-307.
[24]Gong Y.Employee learning orientation,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and employee creativity:the mediating role of employee creative self-efficac[J].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2010,52(2):765-778.
[25]王莉,方澜,罗瑾琏.顾客知识、创造力和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产品创新过程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29(5):777-784.
[26]Somech A,Drach-Zahavy A.Translating Team Creativity to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3,39(3):684-708.
[27]刘超,刘新梅,李沐涵.组织创造力与组织创新绩效:战略导向的调节效应[J].科研管理,2013,34(11):95-102.
[28]刘新梅,白杨.组织学习影响组织创造力的知识获取路径研究[J].管理科学,2013,26(2):51-61.
[29]Shalley C E,Zhou J,Oldham G R.The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n Creativity:Where Should We Go from Here?[J].Journal of Management: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uthern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4,30(6):933-958.
[30]Amabile T M,Conti R,Coon H,et al.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5):1154-1184.
[31]白杨,刘新梅.组织创造力的形成机理研究[J].软科学,2013,27(6):25-28.
[32]Kanter R M.Three tiers for innovation research[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88,15(5):509-523.
[33]Mumford M D,Gustafson S B.Creativity syndrome:Integra⁃tion,application,and innova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8,103(1):27-43.
[34]West M A.Ideas are ten a penny:It’s team implementa⁃tion not idea generation that counts[J].Applied Psycholo⁃gy,2002,51(3):411-424.
[35]Axtell C M,Holman D J,Unsworth K L,et al.Shopfloor in⁃novation:Facilitating the sugges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dea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0,73(3):65-285.
[36]Zhou J,Shalley C E.Research on Employee creativity:A Critical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Re⁃search in personnel&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2003,22(3):165-217.
[37]Atuahene Gima K,Slater S F,Olson E M.The Contingent Value of Responsive and Proactive Market Orientations for New Product Progra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22(6):464-482.
[38]Andrews J,Smith D C.In search of the marketing imagina⁃tion:Factors affecting the creativity of marketing programs for mature product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6,32(2):174-187.
[39]Song M,Montoya-Weiss M M.The effect of perceived tech⁃nological uncertainty on Japanes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1):61-80.
[40]Song X M,Parry M E.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es: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7,61(2):1-18.
[41]Hunt S D,Morgan R M.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of competition[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5,59(2)1-15.
[42]Robinson W T,Fornell C.Sources of market pioneer advan⁃tages in consumer goods industri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5,23(3):305-317.
[43]Szymanski D M,Henard D H.Customer satisfaction:a me⁃ta-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1,29(1):16-35.
[44]Ryhammar L,Smith G J.Creative and other personality func⁃tions as defined by percept-genetic techniqu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organizational conditions[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9,12(4):277-286.
[45]Woodman R W,Sawyer J E,Griffin R W.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3,18(2):293-321.
[46]Lu L Y,Yang C.The R&D and marketing cooperation across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ages:An empirical study of Taiwan's IT industry[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4,33(7):593-605.
[47]詹姆斯·马奇,赫伯特·西蒙.组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8]Borrill C,West M,Shapiro D,et al.Team working and ef⁃fectiveness in health care[J].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care Management,2000,6(8):364-371.
[49]Gupta A K,Raj S P,Wilemon D.A Model for Studying R&D—Marketing Interface in the Product Innov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marketing,1986,50(2):7-17.
[50]Weick K E,Sutcliffe K M,Obstfeld D.Organizing and the Process of Sensemaking[J].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4):409-421.
[51]Bourgeois L J.O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lack[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1,6(1):29-39.
[52]Jensen M C,Meckling W 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53]Tesluk P E,Farr J L,Klein S R.Infl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climate on individual creativity[J].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97,31(1):27-41.
[54]Cyert R M,March J G.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63,17(S2):93-107.
[55]Bazerman C.Constructing experienc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6,15(3):243-248.
[56]Podsakoff P M,Mackenzie S B,Lee J,et al.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3,88(5):879-903.
[57]Moorman C.Organizational market information processes:cultural antecedents and new product outcom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5,32(3):318-335.
[58]De Luca L M,Atuahene-Gima K.Market knowledge di⁃mensions and cross-functional collaboration:examining the different routes to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rketing,2007,71(1):95-112.
[59]Li H,Atuahene-Gima K.Product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123-1134.
[60]Kotabe M,Jiang C X,Murray J Y.Managerial ties,knowl⁃edge acquisition,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new product market performance of emerging multinational com⁃panies:A case of China[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1,46(2):166-176.
[61]Cohen J,Cohen P,West S G,et al.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3:227-229.
[62]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509-533.
Abstract:Creativit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sponse to the market rapid changes.Under the uncertain environment,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mak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firm’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based View,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on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joint moderating effect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slack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Using the survey data from 282 high-tech firms to make the empirical tes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positively influences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strengthens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By building the 3D interaction model,the results reveal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high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weakened.However,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high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strengthened.
Keywords: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organizational slack
[责任编辑:余志虎]
A Study on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nergy
WEN Qiao-tian,XIA Jian-m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F273.1
A
1007-5097(2017)09-0161-10
10.3969/j.issn.1007-5097.2017.09.021
2017-04-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BGL019);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CXJJ-2014-355)
文巧甜(1984-),女,广西桂林人,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组织;夏健明(1951-),男,江苏镇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