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异及演化格局

2017-10-11 07:04程金龙
华东经济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差距县域城乡

程金龙

(1.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洛阳 471934;2.洛阳师范学院 国土与旅游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3.河南大学 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4)

●区域发展

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异及演化格局

程金龙1,2,3

(1.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洛阳 471934;2.洛阳师范学院 国土与旅游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3.河南大学 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4)

文章以2000-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借助ARCGIS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区分析、趋势面分析工具,对河南省108个县域的城乡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格局进行探究,并对其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值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集聚态势不明显;收入差异空间集聚明显,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南和豫东地区,呈“Y”字形分布,冷点区分布于豫中和豫北地区,并呈连片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个年份,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分异格局明显,中部、北部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其他地区较高,且随着时间推移,总体城乡收入差距在减小。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异的空间分异规律既缘于豫西、豫南和豫东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也与中原城市群经济政策等密切相关。政策启示是县域经济今后应注重二、三产业的优化,发挥中原城市群区域联动效应。

城乡收入;时空差异;演化格局;趋势面分析;河南省

一、引 言

城乡收入比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值,它是研究城乡收入差距最直观的指标,也是政府和科学研究考察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截至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为6.7%,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均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取得经济迅速发展的巨大成果背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1],林毅夫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乡收入比将达到4.9:1[2],中国将是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3]。因此,探究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因素,探索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途径与方法,是新时期下我国城乡一体化实践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梳理已有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关于城乡收入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①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研究。观点包括: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间存在反比例关系[4-7];金融业的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间具有负相关关系[8];长期的教育发展有助于减小城乡收入差距[9];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10]。②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变化趋势的研究。观点包括:我国中部区域分省区城乡收入差距明显[11];经济发展水平是河南省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12];我国城乡差距较大,且差距有增加趋势[13-14];我国城乡差距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15]。③城乡收入差距加剧产生影响的研究。观点包括:城乡收入差距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16];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也会拉大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17];不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对居民消费影响不同,中西部负相关,东部正相关[18];城乡收入差距与犯罪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9-21]。④减小城乡差距措施方面的研究。观点包括:缩小城乡差距应加快户籍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22-24];加大财政支持和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25-28];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对于缩小城乡收入有显著作用[29]。

综上看,针对城乡收入差异的研究,已有研究在差异形成机制、演化趋势、后续效应以及政策措施都有较为丰富成果。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等级分类和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108个县域的2000-2015年城乡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和演化格局进行分析,考察其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并针对性地提出缩小城乡差距的具体措施,以期丰富城乡收入研究体系,为优化河南省城乡收入格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依据

城乡居民收入比,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城乡收入比的指标具有概念清晰、计算方便、可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是对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定量化计算的重要指标,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30]。

造成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和二元经济发展理论。1875年马克思提出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原则,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有所不同,并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是城乡差距产生的重要因素。所谓二元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和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并存,这样的二元结构存在于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每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二元经济发展阶段,这一过程中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将二元结构转化为一元结构,逐步减少城乡差距[31]。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河 南 省 地 处 31.38°N~36.38°N、110.35°E~116.65°E之间,依据空间关系和发展状态划分为豫西、豫南、豫东、豫中和豫北五大区域。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4元增加到2015年的10 852元,增长约104倍,但与此同时,2015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5倍。可以看出,虽然农村地区已取得较大发展,但与城市间的差距还是很大且不容小觑。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基数大、比重高,研究河南省的城乡收入比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化状况,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研究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01-2016)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2016),包括河南省108个县(县级市)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数据,目前缺乏18个市辖区的数据。

(三)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基于河南省108个县(县级市)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城乡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截面数据,借助ARCGIS10.0操作平台,采用空间自相关和趋势面分析等方法,探究2000-2015年河南省县域尺度城乡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和演化格局;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法,将河南省108个县级单元城乡收入比的年际演划划分不同的类型区;结合空间演化和空间分区,从区域发展环境、区域发展政策、城市化水平等关键变量入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和机理。

1.Global Moran’s I

全局空间自相关主要是对属性在整个区域空间上特征的描述,反映了观测变量在整个研究区域内空间相关性的整体趋势。最常用的是用Moran's I系数来衡量[32],其表达公式为:

其中,xi为观测值,指的是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式,I在(-1,1)之间取值,wij指权重矩阵的元素,S0指w值求和。

2.Geti s-word G*

Geti s-word G*主要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域中的冷热点区分布情况[33],其公式为:

3.趋势面分析

趋势面分析指的是在软件中实现的实际数值分布曲面的近似状态面,可以模拟与预测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和规律状况[34]。趋势面公式为:

Xi(xi,yi)=Ti(xi,yi)+εi

其中,Xi(xi,yi)表示区域i的城乡收入差距水平,(xi,yi)表示空间平面坐标,Ti(xi,yi)表示函数趋向,表示在较大大范围上的趋势变化数值,εi表示自相关随机误差。

三、县域城乡收入比的时空特征分析

(一)时态演化分析

对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不同年份的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变化状况做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表1。表1显示,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年内极差或称增长绝对量整体上呈现在缩小趋势,由2000年的1.911减少到2015年的1.426。2000-2015年,城乡收入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呈现先升高后缩小的趋势,最大值由3.244变为2.873,最小值由1.333变为1.447。2000-2015年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的变异系数和标准差值在逐渐减少,表明各县域城乡收入比空间差异呈现继续减小的趋势。

表1 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变化状况

由图1可以看出2000-2015年,河南省城乡收入比与全国城乡收入比演化趋势相一致,但河南省城乡收入比值均小于同期全国城乡收入比值。河南省城乡收入比的变化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总体变化趋势,2001-2003年为城乡收入比快速增加阶段,2003-2009年为城乡收入比缓慢降低阶段,2009-2015年为城乡收入比快速降低阶段。全国城乡收入比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具体是2001-2003年为城乡收入比快速增加阶段,2003-2004年为城乡收入比下降阶段,2004-2009年为城乡收入比缓慢上升阶段,2009-2015年为城乡收入比较快下降阶段。

图1 河南省城乡收入比与全国对比

对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河南省108个县的城乡收入比值进行分级别计算后得到表2。由表2知,2000年河南省城乡收入比值集中分布在1.51~2.50之间,有81个县域,占县域总量的75%。2005年城乡收入比集中分布在1.51~3.00之间,涵盖有100个县域,占县域总量的92.6%。2010年城乡收入比值主要分布在1.51~3.00之间,共分布有99个县域,占县域总量的91.7%。2015年城乡收入比值主要分布在1.51~3.00之间,涵盖107个县域,占县域总量的99.1%。从最低值区间1.00~1.50涵盖县域数量看,考察期内最低值区间县域个数在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由2000年、2005年的12个、1个变为2010年、2015年的0个、3个。从最高值区间3.51~4.00分布上可以看出,最高值区间县域数量变化较小,数量在0~2个之间浮动,其中2005年此类县域最多,为2个,2010年其数量则是1个,2000年和2015年没有该类别县域。由2000-2015年的总体分布状况来看,河南省城乡收入比值分布区间呈收敛趋势,且集中分布在1.51~3.00区间内。

表2 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分级计算结果

(二)时空演化分析

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将2000-2015年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值分为四个时间断面,使用ARCGIS10.0对其进行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分析显示,Moran'I值四个年份均为正值,各年份数值差距较小,并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Z检验值除2005年以外,其他年份均不显著,表明县域城乡收入比值的空间自相关关系较弱,表现为弱集聚分布。

表3 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异关联值数

2.热点冷点区分析

Global Moran’s I值只能从整体上测度区域空间集聚或分散程度,一定程度地掩盖了区域的局部空间异质性,难以全面反映区域经济的内部特征及其空间关系。

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区经济的局部空间异质性,特采用最佳自然断裂法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将四个年份的G值集聚为4类(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生成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水平的冷热点区演化图(图2)。

图2 河南省县域尺度城乡收入差距热点区演化状况

从四个时间断面演化图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空间集聚明显,热点区、次热点区主要包括豫西、豫南和豫东地区,上述区域大体呈“Y”字形分布状态。冷点区、次冷点区则主要涵盖豫中和豫北地区,呈连片状分布。总体来看,2000-2015年,河南省城乡收入比的冷热点格局没有发生很大变化,热点区区域个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次冷点区主要集中在豫中地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面积转化成冷点区,在局部区域,各类型之间的转化较为明显。如平顶山市的鲁山县、信阳市的固始县和驻马店市的正阳县、平舆县、汝南县等区域由热点区演变为次热点区,郑州市的新郑市、新密市、登封市等区域由次冷点演化成冷点区,这些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商丘市的柘城县、永城市以及洛阳市的汝阳县等地区由次热点转化为热点,其城乡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四、县域城乡收入差异的时空格局分析

(一)基于城乡收入比分级的时空格局特点

依据2000-2015年的四个时间断面上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值程度变化情况,将河南省108个县划分为六种区域类型(图3)。

1.城乡收入差距极高值区

城乡收入差距极高值区指城乡收入比值在3.5以上的区域。由图3可知,极高值区的县域在2005年和2010年均有一定数量,但2000年和2015年则没有该类型区域,表明2000-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5年城乡收入差距属于极高值区间的县域为三门峡市的卢氏县和南阳市的桐柏县,而2010年减少为只有三门峡市卢氏县,表明2005-2015年极高值区的分布范围在逐渐减少。处于城乡收入差距极高值区的县域多分布于豫南、豫西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机械化水平低,以传统粗放农业经济为主,农民人均收入少,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2.城乡收入差距高值区

城乡收入差距高值区指城乡收入比值在3~3.5之间的区域,2000-2015年,该类型区的县域数量在整体上呈现先增加后缩小趋势,具体表现在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的数量分别为4、5、8,且主要集中在豫西的三门峡市、洛阳市和豫西南的南阳市的山区县及个别典型平原农业区,2015年没有该类型区域。该区域的特点是远离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单一,产品附加值少,致使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图3 基于城乡收入比分级法的时空格局演变

3.城乡收入差距较高值区

城乡收入差距较高值区指城乡收入比值在2.5~3之间的区域,此类县域主要集中在豫西、豫南、豫东和豫北的东部区域,总体呈现近似“Y”字形分布,该区域分布较广,主要位于山地、丘陵和东部少量的平原地带,农业生产条件相比以上两区域较好,人均耕地面积和地形因素限制农业生产,产业附加值不高。

4.城乡收入差距一般区

城乡收入差距一般区指城乡收入比值在2~2.5之间的区域,主要呈现为西峡县-唐河县、林州市-新县两分布带,该类型区域大多位于丘陵和山区地带,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但该区域在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方面有较好的条件,如灵宝市的苹果和红枣,新县和光山县的茶叶,林州市、西峡县和内乡县的旅游业等,乡村地区产业结构突破了单一低附加值的粮食生产,向高附加值的林业经济和第三产业演化。

5.城乡收入差距较低值区

城乡收入差距较低值区指城乡收入比值在1.5~2.0之间的区域,主要在豫中和豫北地区,具体有郑州市辖县、新乡市、焦作市、鹤壁市以及洛阳市的东部县域和安阳市的西部县域等。该类型区域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大部分位于平原地区,适合机械化耕作,畜牧业、食品业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较好,乡村地区农业产业链拉长,产业增加值不断增多,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小。

6.城乡收入差距低值区

城乡收入差距低值区指城乡收入比值小于1.5的区域,该类型区域在2000-2005年的数目较多,2005年和2010年没有该类型区域,2015年增加为郑州市的巩义、鹤壁市的浚县以及新乡市的长垣县3个,总体来说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00年该区域主要包括新乡市的辉县、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长垣县和焦作市的沁阳市、修武县、博爱县、武陟县、温县、孟州市以及漯河市的临颍县等12个县,该类型区域农业起步早,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而县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形成特殊时期的收入差距低值区;2005年只有安阳市的林州市属于该区域,期间林州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得以改善,农民收入得以增加,城乡收入比减小。2005-2010年,县城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效益增长缓慢,城乡收入比值被拉大。2010-2015年,随着政府机构对农村发展支持力度的增加,个别县城的城乡收入比值呈现缩小的趋势。

(二)基于趋势面分析法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纵观四个年份,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异较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北部地区,基本形成了以郑州市辖区为中心向外递进分布,而在其外围区域和省际地带,则广布着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县域,这一特点在四个年份都很明显。究其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临近性的差距造成的,在郑州市辖区的周围区域,其历史基础、发展机会以及要素流动能力均大于边缘地区,城市发展条件优越,加之平原广布,工业基础较好,农业商品化、机械化程度高,使得这些地区城乡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差距较小。反之,大部分省际以及偏远地区由于政策支持、交通通达度、要素流动能力的相对欠缺,致使有限资源被发展基础好的县域所消耗,而乡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及动力不足更加剧了地方政府无法摆脱城乡发展失衡的困境。

由表2可知,随着时间推移,总体上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2015年,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值主要集中在1.51~3.00之间,且不存在比值超过3.00的地区,收入差距逐步减小。结合图3可明显看出,四个年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县域数目逐渐减少,浅色(城乡收入比较小)区域逐步增多,其中以收入比较低值和低值区域数目最多,这是由于近年来工业反哺农业、惠农措施不断跟进,加之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逐步增多,同时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共享开放果实的政策,这都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为了进一步揭示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值的区域差异以及时空变化趋势,运用ARCGIS10.0软件空间分析中的趋势面分析方法,把四个时间断面城乡收入比值进行分析,其中X轴表示东西方向的变化,Y轴表示南北方向上的变化,Z轴表示城乡收入比值,形成三维趋势演化透视图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趋势面分析法的演变趋势

总体上看,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分异格局明显,东-西向县域差异呈现“U”型分布格局,南-北方向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具体来看,南北方向上,南北差异逐渐增大、中部突起逐渐明显,这是由于郑州、许昌、驻马店等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增大造成的,而东西方向上,三门峡市、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等市辖县呈“U”型的空间分异格局,其中郑州市位于“U”型谷底。从时空演化的角度,东西方向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缩小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南北方向上城乡收入比差距有增加趋势,预计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在未来一个时期将会呈现东西方向上不断减少、南北方向上不断增加的趋势。

五、县域城乡收入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受生产条件影响较大,其中豫西、豫南和豫东区域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豫中和豫北城乡收入差距较小,其主要原因在于豫西和豫南地区多处于山地和丘陵地带,耕地面积少,机械化水平低,致使农民收入较少,城乡收入比较大;豫东地区虽地处平原地区,但人口较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且远离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农业产业链较短,附加值低,使得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豫中和豫北处于平原地区,地势开阔,便于机械化耕作,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使得农民收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较小。

(二)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比

库兹涅茨假说关于第二、三产业与城乡收入差距间关系认为:第二产业发展阶段处于拐点之前,比重较小时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时将缩小差距;第三产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呈线性,其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先是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直到拐点之后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了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比之间的关系,现将河南省县域2015年城乡收入比值分别与第一、二、三产业进行回归分析。

由图5可知,城乡收入比与第二产业关系最为密切,随着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减小,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其次为第三产业,两者走势也呈现负相关关系,随着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减小;城乡收入比与第一产业关系最小,且呈现正相关关系,随着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由此可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能更好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图5 2015年城乡收入比与三次产业的回归分析

(三)区域政策非均衡性与城乡收入比

2003年始,河南省提出并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郑州市、新乡市、漯河市、焦作市、洛阳市等9城市成为省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获得较多的优惠资金和政策支持。核心区工农业项目投资快速增加,将区域工业化推向新的阶段,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渗透辐射到农村,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减少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但是,部分地区因二元经济而造成城乡收入比过大,城乡发展的政策非均衡性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越发扩大。

(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比

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工业化程度和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运而生的是城乡产业和就业结构的两向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城乡割裂和二元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河南总体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城乡在发展资源分配和发展能力上的差异,必然引发城乡收入比的拉大。因此,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政策、城乡一体化政策将是区域城乡发展协调性的核心变量。

六、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第一,本文运用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异状况进行时空演化格局分析,得出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值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很弱,集聚状况不明显的结论。冷热点区分析显示,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状况,热点区主要为豫西、豫南和豫东地区,呈“Y”字形分异状态,而冷点区主要涵盖豫中和豫北地区,且呈连片状分布。

第二,通过城乡收入比分级和趋势面分析法考察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异的时空格局及演化趋势,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分为六个层次的类型区:城乡收入差距极高值区、城乡收入差距高值区、城乡收入差距较高值区、城乡收入差距一般区、城乡收入差距较低值区和城乡收入差距低值区。时空演化格局形成机理和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区域状况进行趋势面分析表明,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分异格局明显,东-西向县域差异呈现“U”型分异格局,南-北方向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异格局。

第三,生产条件差异、经济发展、区域政策的差异性以及城市化发展健康水平是河南县域城乡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条件是影响河南省城乡收入差异的基础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河南县域城乡收入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区域政策是河南县域城乡收入差异的直接影响因素,城市化发展的健康水平则是河南县域城乡收入差异的重要关联性要素。

(二)启示

研究认为,二、三产业发展和区域城乡发展政策是城乡收入差异演化的关键变量,秉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着力发挥产业和城市在区域促动作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并发挥城市经济对乡村地区辐射作用。具体到河南省,应发挥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带动作用,推进“一核两轴四区”发展战略以及核心区节点对乡村的扩散,具体表现为:以中原城市群为发展核心,以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为发展轴,发挥豫南、豫北、豫西、豫东等四区联动作用,形成网格式发展,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致力于不断缩小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

[1]连玉明.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8.

[2]郭少峰,刘赟.专家称中国城乡差距将持续扩大现处工业化初期[EB/OL](2006-11-24)[2017-04-03].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6-11/24/content_7401428.htm.

[3]吴学凡.新时期中国城乡差别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1-102.

[4]曹裕,陈晓红,马跃如.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27(3):30-37.

[5]杨国安,徐勇.中国西部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的关系检验:以青海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8):961-967.

[6]吴先华.城镇化、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时间学列数据及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1):68-73.

[7]陈红霞,李国平.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6):794-801.

[8]Clarke G.More evidence 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5,47(2):403-427.

[9]习明明,张进铭.教育对我国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基于分位数回归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3-131.

[10]马雪彬,冉维波,谢恒.金融发展与社会保障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对策——基于金融发展、社会保障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4):25-33.

[11]陈斐,俞彤晖,王海萍.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分析及其时空特征变化[J].人文地理,2012,27(5):104-109.

[12]郭志富,宋博,张竟竟.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格局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1):62-66.

[13]王祖祥,张奎,孟勇.中国基尼系数的估算研究[J].经济评论,2009(3):32-35.

[14]徐映梅,张学新.中国基尼系数警戒线的一个估计[J].统计研究,2011,28(1):23-26.

[15]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5):32-38.

[16]Kuijs L.Inve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0:1-20.

[17]曾国安,胡晶晶.城乡居民收入的国际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8(3):47-53.

[18]储德银,黄文正,赵飞.地区差异、收入不平等与城乡居民消费[J].经济学动态,2013(1):33-39.

[19]陈屹立.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中国的财产犯罪——1978-2005年的实证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5):143-153.

[20]陈春良,易君健.收入差距与刑事犯罪: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9(1):13-25.

[21]吴一平,茵萌.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刑事犯罪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0,10(1):291-310.

[22]刘晨光,李二玲,覃成林.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与演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2,27(2):97-102.

[23]赵红军,孙楚仁.二元结构、经济转轨与城乡收入差距分化[J].财经研究,2008,34(3):121-132.

[24]陶群山.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J].经济前沿,2009(5):41-47.

[25]王凤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缩小差距的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2010(10):231-232.

[26]刘美秀,彭庆环.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9):137-140.

[27]雷根强,蔡翔.初次分配扭曲、财政支出城市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3):76-89.

[28]邓旋.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域城乡收入不平等——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1(4):63-69.

[29]傅振邦,陈先勇.城市化、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以湖北省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8-15.

[30]方创琳,孙心亮.河西走廊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耦合效应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2):2-9.

[31]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中原地区多尺度城乡收入的时空分异[J].地理研究,2015,34(1):131-148.

[32]魏晓民.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18-19.

[33]李雪梅,张小雷,杜宏茹.新疆塔河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J].地理研究,2011,30(2):348-358.

[34]李强,王士君,梅林.长春市中心城区大型超市空间演化过程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5):553-561.

Abstract:This paper,taking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of Henan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5 as the main data source,applying ARC⁃GI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cold hot zone analysis and trend surface analysis tools,explores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s of urban and rural income ratio of the 108 areas at county-level in Henan province,and analyzes their evolution mechanisms.The study shows that: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come ratio at county-level in Henan province is weak,and the agglomeration trend is not obvious;The income difference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are obvious,the hot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estern,southern and eastern Henan province,presenting the“Y”-shaped distribution,and the cold area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province,presenting the continuous sheet;The patterns of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s at county-level in the prov⁃inc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four years of 2000,2005,2010 and 2015,the income gaps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areas are relatively small,the other areas are higher,and as time goes on,the overall income gap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decreasing.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s at county-level lie in the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in the western,southern and eastern province,and are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policy of the Central Plains ur⁃ban agglomeration.The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that the economy at county-level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ec⁃ond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ies in the future,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egional linkage effect of the Central Plains urban agglomeration.

Keywords:urban and rural income;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evolution pattern;trend surface analysis;Henan province

[责任编辑:余志虎]

Differences and Evolution Patterns of Urban and Rural Income at County-level in Henan Province

CHENG Jin-long1,2,3

(1.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mart Tourism of Henan Province,Luoyang 471934,China;2.College of Land and Tourism,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934,China;3.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Research Center,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4,China)

F127

A

1007-5097(2017)09-0060-08

10.3969/j.issn.1007-5097.2017.09.008

2017-04-20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2016YYZD03);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人才培养项目(WMYC20165-1023);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项目(TYETP201538);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7BJJO43)

程金龙(1981-),男,河南西峡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差距县域城乡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