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把握教学中师幼互动的节奏

2017-10-11 05:33李玉侠
好家长 2017年9期
关键词:毽子节奏教学活动

文 李玉侠

适宜把握教学中师幼互动的节奏

文 李玉侠

遵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教学活动的设计、内容、组织、策略与评价都应基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质,适当把握教学师幼互动的节奏,理性走出“急于求成”“伪尊重”“伪发展”“伪成长”的教学节奏误区。

幼儿教学;师幼互动;节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课程实施要求》中指出:应遵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策略与评价都应基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点。适宜把握教学中师幼互动的节奏,理性走出“急于求成”“伪尊重”“伪发展”“伪成长”的教学节奏误区。忽视幼儿生长规律的教学不仅无效而且会阻碍孩子的成长。教学中的设计、组织、评价都应与幼儿学习发展的速度合拍,万物生长必须合乎自然规律,幼儿学习更是如此。

一、尊重幼儿,解读教学互动节奏的频率

贯彻《指南》精神,更新教育理念,旨在蹲下来看孩子,真正从理念、实践和行为上去研讨,无论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教学评价的方式,都应接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结合幼儿心理特点、教育规律、学习与发展的方式,去设计教学活动,正确解读幼儿学习发展规律,尊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方式与结果。在小班“认识小鸡”科学教学活动中,以前教学开始部分我们总是先提问:“小鸡喜欢吃什么?”由于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知识储备量少,常常因为无人回应而让课堂氛围变得尴尬,幼儿有其独特的学习节奏,只有尊重幼儿,才能正确把握教学互动的节奏。了解幼儿前知识经验的基础,明白新授核心经验是什么,巩固新经验的方式的选择等等都应成为教学节奏把握的要件。如课前下发《小鸡我们的朋友》调查表,让幼儿、家长,同伴、教师共同搜集关于小鸡的信息,包括外形结构、生活习性、喂养方式等,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搜集、理解、学习、探索与解决问题,小鸡喜欢吃什么的答案自然就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

二、幼儿视角,把握教学互动节奏的和谐

适宜把握教学互动中的节奏,想方设法将教学中的节奏与幼儿学习发展速度相适应,使之和谐。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中互动节奏的把握,教师必须站在孩子的视角,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反思心态,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角,观察多长时间,用什么方式观察,用什么手段记录,用哪种方式去理解等等都是孩子们说了算,在征求孩子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再去设计、组织与评价。孩子需要什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根据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分层教育目标、多样组织形式,综合地跟随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方式。有效地调整活动目标、内容、方案、步骤与方法等,这样才能适宜把握教学中双方的和谐节奏,否则就会背道而驰,适得其反。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探索、发现与思考,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时间、空间和信息,包括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积极鼓励支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比较、猜想、操作、实验、验证,充分利用生活与学习的机会,自己不断积累、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运用于新经验的学习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哪怕是“错误的”想法,也应鼓励幼儿自己去印证。过程中,允许孩子“犯错误”“偷懒”“无聊”甚至是“退步”,教师和成人千万不要急于求成,用成人认为所谓“正确”的观点去束缚孩子的判断,鼓励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发现与总结。如大班科学活动“都能站起来”,以往教师直接把观察任务给孩子,让幼儿被动看调查表上有什么内容,幼儿生硬地观察,教师根本不考虑幼儿想观察什么。当我们尝试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让幼儿自己把握教学互动的节奏时,主角们纷纷兴奋起来。教师提供十种物体,其中有能站起来物体,有不能站起来的物体,发给幼儿一张空白的调查表,在幼儿猜想哪些物体能站起来,哪些物体不能站起来后,孩子们通过自主观察、比较与实验,用自己能看懂的符号、数字、图画记录他们感兴趣的知识,记录结果超乎你的想象,孩子们在能站起来的物品旁边打“√”,或画“五角星”,或画一朵小花,在不能站起来的物体旁边画上“×”,或涂上颜色,或画个圈圈,也有幼儿在此物品上涂上很黑很乱的疙瘩……这就是孩子自主学习的方式与节奏。只要孩子自己高兴,自己能理解,自己想办法,都是值得呵护与赞赏的。

三、幼儿速度,把握教学互动节奏的适宜

教师在教学互动中存在节奏问题,一般是在速度认同上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就如同成人和孩子在一起走路。成人迈出的一步顶孩子两三步一样。假如成人不放慢自己的步速,孩子只会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跟着盲目瞎跑,即使跑到终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跟上。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像平时放慢走路和说话速度以适应幼儿说话走路的速度一样,把握教学活动中互动的节奏,才能使活动更适宜有效。以幼儿学的速度为标尺,把握教师“教”的速度,面向全体的同时,关注个体差异的适宜性的速度教学,适应每个幼儿的学习速度。只因不同的幼儿,学习与发展速度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切忌生拉硬拽地扯着幼儿的“手”高控强迫幼儿跟着自己无效地“跑”。如:大班测量活动中,我就忽视了幼儿的学习速度,急于用我的想法去替代幼儿的想法与做法。不管幼儿的思考与认同,不给他们思考、探索、表达、验证的时间,不给他们与同伴互动谈论的过程,理想主义式地指望一两个提问,幼儿就立即给出我想要的所谓的正确答案,通过一次活动就想见到立竿见影的结果。大冬天,我把孩子们带到大操场上,让孩子通过扔毽子活动教幼儿学习测量的方法,户外有一块一块的彩色地块,先让幼儿扔毽子,然后提问“怎么知道你的毽子扔了多远?”“可以数地上的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在我一再追问下,幼儿列举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我当时很满意这样的教学结果,肤浅地认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了,其实,整个过程索然无味。

通过教学研究组的指正后,我当时的得意忘形变得如此尴尬。能把毽子与学习测量联系在一起,利用游戏方式学习是很好的创意,但是问题在于没有把握好幼儿在此教学活动中互动学习的节奏,急于通过一次活动就想达成预定目标。生硬地让幼儿说出所有可能的测量方法。本来有趣的测量活动变得烦闷无聊、无趣。实践证明教师把幼儿带到户外扔毽子,幼儿非常感兴趣,在扔的过程中,幼儿有可能会产生谁扔得远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因势利导地提出“你们怎样才能知道你们扔得有多远”的关于核心经验的问题。由于大班幼儿有较强的“竞赛”心理,教师给他们提供纸和笔,让幼儿自主用自己的方式思考。测量工具与方法自然会变得多样起来,自然就产生了“统计”的核心经验,除了用方砖,还可以用什么作为测量工具来进行测量呢?幼儿有好奇的天性,会很自然想到用积木、木棍、鞋子、方砖等多种物体测量。工具准备水到渠成时,教师再为他们提供标准的测量工具——尺子,用幼儿学习的方式生成、组织教学活动才是适宜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不关注幼儿的学习速度,误认为通过一次活动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现回想起来真是很幼稚。

在教学互动节奏的把握过程中,要把幼儿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内驱需求的个体,将幼儿学习与发展看作是在一定时间内不断渐进、发展,甚至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学会“接住孩子扔过来的球”,并以适宜的节奏及时回应并“抛回给幼儿更新奇的球”的教学技能,这种双向性的互动节奏的把握才是真正实现师幼互动的最有效途径。这样,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主动性才能得以发展。

(江苏省徐州市朱庄中心幼儿园)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毽子节奏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YOUNG·节奏
踢毽子
小小毽子,深深友谊
自动计数毽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