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
【摘 要】培育高校校史品牌文化活动,对于弘扬高校优良文化传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校园特色和文化精神,增强校园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建设校史文化品牌活动的目标,并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了积极挖掘校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场所、发掘先进人物、开展纪念活动、讲好校史故事等校史文化品牌活动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校史文化;品牌活动;培育路径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167-03
校史文化是高校优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和文化育人的活水,培育高校校史品牌文化活动,对于传承高校优良的文化传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校园特色和文化精神,增强学生的爱校荣校情感和对母校的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培育高校校史文化品牌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消弭高校多校区办学带来的精神离散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众多高校形成了多校区办学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办学资源和办学空间的不足,同时也带来了校区分散疏离、师生缺乏归属感,以及新校区文脉断裂、文化内涵缺失、场所精神缺席等问题。在缺乏文脉传承和历史轨迹的校园内,文化氛围稀薄,师生与校园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对话的隐性语境无处探寻。校史记录着一所大学兴建、发展的轨迹和历程,积淀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精神传统、文化理念和人文特色,打造校史文化品牌活动,是弘扬大学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的最有效手段。
(二)增强校史教育吸引力、感染力,改变校史教育形式的单一化、空泛化
当前校史教育大多采用校史专题展、师生入校专题培训、开设校史校情课程等方式进行,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创造力,学生参与热情不够,与社会互动不够,缺乏必要张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大学教育的第二课堂,打造校史文化品牌活动,可遵循“求精不求多”“求质不求量”,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的内容和文化内涵,用贴近师生、亲近师生的方法,创造更多符号形象和表现手段,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增强大学生的爱校荣校情感,传承高校人文精神传统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大学人文精神的式微和传统价值的失落,“召唤日渐逝去的人文精神传统,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态势,并奏响了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强之音。”[1]仪垂杰认为,我们的大学培养出了大量“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其共有的特征是“人文精神失落,价值理性式微,更倾向于用世俗、功利的眼光来看世界。”母校本该是有着深厚情感的地方,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大学生对母校的情感大不如前,有些学生称“与母校之间只是一场交易”。培育校史品牌活动,有利于增进学生对于学校历史传统、精神文化、名人大家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学校的情感认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传承荣光的情怀。
二、建设高校校史品牌文化活动的目标
(一)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空间
高校校园是师生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场所,承载着学习、研究、交往、体育运动、社会活动等多种行为活动。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场所,校园的文化性决定了校园文化空间是超越当下时空的一种存在,校园文化空间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浸润着校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精神存在。校史文化品牌活动是高校独特校史记忆的遥远回响。每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这些历史记忆留存在各大学丰富的校史记忆之中,校史文化中所积淀的群体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所展示出来的精神理念、名师风范,传达的前辈训诫、讲述的校友事迹,都展示着各个大学特有的个性魅力,形成了大学文化空间特有的文化氛围。打造校史文化品牌活动,正是校园文化空间中关于人、物、事等校史记忆的遥远回响,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展示和彰显,有利于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空间。
(二)增强学生文化认同
大学是大学生思想成长、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一种观念的形成首先来自于学生对于该文化体系的认同,这是学生接受大学文化影响乃至构建其精神世界的基础。扬·阿斯曼认为:“集体的认同建立在成员拥有共同的知识体系和共同记忆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一点是通过使用共同的象征系统而促成的。”[2]校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是无数大学人的集体创造和历史选择积淀而成的集体记忆,重构校史记忆可充分弘扬校史资源中的理想信念价值、凝聚激励价值、情感陶冶价值,增进大学师生的文化认同。校史文化品牌活动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建设校史文化品牌活动,通过运用大学背后的象征性意义和符号系统进行一种共同性的编码,可以更贴近学生的方式获得大学生情感和心理的认可,使学生形成对校史及大学精神鲜活的认知,进而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动力、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自觉传承大学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文化育人的核心是着力培养真心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有”新人。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校史文化是高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史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校史文化品牌活动有强烈的情感渗透力。“校史文化由于其资源的独特性、内容的稳定性和事实的可信性,对大學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3]打造校史文化品牌活动,有利于将校史文化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潜移默化融入到日常教育活动中,前辈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洗礼,于无声处育芳华,激发学生爱校、爱国、爱民、爱社会主义的崇高情感,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
三、高校校史文化品牌活动培育的探索实践endprint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善于利用传统纪念日、重大事件,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近年来,随着各个学校新校区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为了增强校园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传统,许多高校积极挖掘校史文化资源,培育了众多优秀的校史文化品牌活动。
(一)天津大学开展“海棠节”活动,展示大学历史文化底蕴
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大学,有着深厚的校史文化,天大每年都会结合“海棠节”推出“品天大校史博物馆,感受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活动。海棠花是天大学生特别难忘的校园记忆,卫津路校区种植着800余株海棠,树龄接近40年,水利馆附近的海棠树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天大借海棠记忆,于2012年开始举办“海棠节”,并重视开展校史文化品牌活动,展示天大的历史精神和文化情怀。如2015年“校训百年”主题诵读会、2016年“天大精神的另一种写法主题展览”、2017年“求是亭”启用活动等。在美丽的海棠树下,激活学生的校史记忆密码,成为展示学校深厚文化底蕴、深化文化认同的校史文化品牌活动。
(二)南开大学举办“杰出南开人月”活动
一所大学的杰出人士集中体现着这所大学的文化特质与价值追求,这些杰出人物,或是令后学高山仰止的先贤恩师,或是被奉为榜样楷模的优秀校友,对学生有着榜样示范作用。南开大学以2009年建校90周年为契机,以“弘扬大学文化,传承南开精神,塑造优良品格”为活动目标,精心选取了周恩来、张伯苓、曹禺等10位人物,在校庆前后集中一个月开展“杰出南开人月”活动,宣传先贤恩师的人物事迹、弘扬人物品格、传承人物精神。活动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图片展和专著首发式等形式,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先贤恩师、光大南开精神、提高自身素质的热情。“杰出南开人月”丰富和活跃了南开的校园文化,曾荣获教育部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三)浙江大学“重走西迁路,追忆求是魂”
“重走西迁路” 是浙大具有悠久历史与传统的求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已开展30多年。活动源自浙大抗日期间竺可桢校长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历史。西迁办学时期,浙大崛起为“东方剑桥”,浙大人更是唱响了“大不自多,海纳江河”的校歌,孕育并光大了求是精神。“重走西迁路”是浙大主导性最强、体量化最大、参与面最广、影响力最深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浙大学子通过深入体会先賢们箪食瓢饮却执着探索真理的精神,真正融入到“求是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中,树立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社会责任意识。该活动也荣获教育部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特等奖。
(四)上海交通大学开展“学习纪念钱学森主题教育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开展学习杰出校友钱学森活动,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成果。钱学森图书馆是活动的重要成果,上交大充分弘扬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宗旨的钱学森精神,每年组织新进教师和全体新生参观专题活动,组织“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上交大建校120周年时,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推出“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全面反映学校航空航天学科发展历程,展示了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的精神风采,引导青年学子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纪念钱学森主题教育活动”引领上交大人感悟钱老的爱国情怀和非凡人生,铸就了上交大人的精神丰碑。
(五)清华大学打造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弘扬邓稼先精神
清华大学创作的话剧《马兰花开》是“行践新百年,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全部由清华大学在校生参演。话剧以打造大型科技英雄人物为目标,颂扬“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不平凡人生,刻画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纯粹的人格魅力。自2013年首演以来,《马兰花开》足迹遍及青海、新疆、湖北、上海、陕西、四川、山西、吉林、浙江等地,覆盖校内外观众累计7万余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是展示优秀校史的文化品牌活动。
四、高校培育校史文化品牌活动的路径
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通过校史文化活动展示和宣扬深厚的大学文化底蕴,从其成功经验来看,可总结为打造文化场所、发掘先进人物、开展纪念活动、讲好校史故事等路径。
(一)修建校史馆,打造校史文化品牌活动精神场域
许多高校面临新校区缺乏历史文化底蕴的现状,校史档案是高校的记忆库,是展示学校办学历程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校史馆是展示大学文化特色,弘扬大学精神的记忆场域。“每一种社会群体皆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借此,该群体得以凝聚及延续。”[4]集体记忆对于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记忆认同的空间里,人们才能够找到精神栖息的家园。建设校史馆是构建大学记忆的重要场域,是弘扬校史文化打造品牌活动的精神场所。许多高校利用重大校庆契机建设新校史馆,使校史馆成为展示学校文化精神、开展校史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
(二)建设纪念校史名人名师等文化场所,打造名人名师纪念活动
大师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其学养建树、品格声望、精神追求,是大学精神最深刻也最动人的展示。大学发展长河里的一代代学子,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修养、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生动感人的事迹,延续着大学优秀的文化传承,构成了大学鲜活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西塞罗说‘在地点里居住的回忆的力量是巨大的,图像是用来把某些知识赋予强烈感情、加强记忆的,而地点是被用来整理其顺序以及方便这些知识被重新找到的。”[5]许多高校注重通过挖掘校史名人、杰出校友资源来开展活动,如通过塑造名人雕塑,建立名人堂、名人成果陈列馆、名人博物馆或图书馆等纪念场所,构建师生校史回忆的空间。校史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弘扬名师大家及杰出校友的思想、文化、功绩等,让校史名人及其渗透的文化“活”起来,从而真正融入师生的校园生活,为师生成长提供学习标杆,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凝聚力。
(三)借校园风物开展特色品牌校史活动,强化师生文化认同
校园风物,大多表现为校园内的历史建筑、文化场所和有历史故事的植物器物等,历经历史淘洗,逐渐成为校园内的精神象征或文化地标,校园风物反映着区域内人群的文化认同,渗透着学校的历史文化元素,有着大学人的集体文化记忆。在打造校史文化品牌活动时,许多高校有意识突出校园空间的文化内涵,借校园风物开展活动,从而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如清华大学以《清华风物》系列电视片展现其百年历程中积淀的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建筑、纪念物及人物、团体、精神承载物等,激活师生记忆。天津大学打造的“海棠节”活动、电子科技大学“银杏节”活动等都成为弘扬深厚校史底蕴和文化精神的品牌活动。
(四)打造原创校史剧,传承优良文化传统
校史剧是深受高校师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高质量的校史剧,可让师生置身真实的历史情境,体验高校发展的沧桑历史,体悟大学人的精神担当和人格魅力。高校创建校史文化品牌活动,可深入挖掘校史故事或者校史名人的思想价值、功绩事迹、人生历程等资源,运用话剧、音乐剧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推出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艺术作品。当前,许多高校创造出了优秀的校史剧目,南京大学编排的话剧《蒋公的面子》、上海大学的《红色学府1925》、西南财经大学校史剧《光华》、河南大学校史剧《九歌》等,都在校园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N].光明日报,2006-10-28(7).
[2](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44-145.
[3]王明生.从校史文化汲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营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4]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50.
[5](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