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如何讲述西方世界的故事:以京剧《浮士德》为例

2017-10-10 04:06冯丹丹
戏剧之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浮士德审美特征

冯丹丹

【摘 要】改编名著关键在于推陈出新,开辟视野,在原著的思想意义上赋予其时代特色,表现形式上创新又不失戏曲传统,使其符合大众审美需求。京剧《浮士德》在改编外国名著这条大道上,已摸索出自己的风格。

【关键词】生活逻辑;审美特征;名著改编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044-01

京剧《浮士德》是由中国国家京剧院及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联合出品制作的实验京剧,自意大利巡演归国,在国内亮相便好评如潮。观之京剧《浮士德》,私以为该剧经过中、意、德三国艺术家合作创造之后散发出了新的戏曲魅力,在主题的表达和表演的形式上,皆满足了古典戏曲的审美特征:相比个人命运的作用,道德力量是衡量艺术的重要标尺。京剧《浮士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建立在此种审美特征的基础上又避免主题的概念化、情节的套式化、人物的伦理化。创作者利用对原著的裁剪和结构的重组,避免作品成为名著人物、情节套用的产物,此剧所激起的涟漪让我们看到,在改编创新西方的乃至世界的文学巨作之时,戏曲可以很巧妙地展现我们民族的情怀,在世界舞台上赋予戏曲人民性,又不落窠臼。

京剧《浮士德》故事情节选自歌德原著的部分内容,主要以格雷卿为线索来刻画浮士德的贪欲与魔非的恶魔本性。名著本身奠定了京剧《浮士德》良好的文学基础,也激发了广大受众的好奇心。这也让京剧《浮士德》存在一种先天的挑战:如何将一个西方故事巧妙地设置到中国古代背景且让它显得自然不突兀。京剧《浮士德》对于浮士德的切入口是: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几十年,却落得“既无宝贝也无钱”的怀才不遇以及“自负鲲鹏扶摇上,怎奈黄昏近眉梢”的暮年悲叹。中国戏曲十分注重戏曲生活逻辑,改编的优秀作品自然不会忽略这个关键点。此前,重庆川剧团根据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改编的川剧古装戏《灰阑记》,将剧中离乱的背景放入政权更迭中大官僚的轰然倒台,颂扬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和伟大的母爱。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将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融入了戏曲的骨血之中,蕴含中国老百姓的审美观念,来表达世界人民所共通的人性和母性的主题,也是印证了这一点。京剧《浮士德》的成功改编也是如此,建立在历史情感真实上的艺术真实,使人物形象一开始就符合戏曲逻辑,有这个代入感,观众不会跳戏,让整个故事的讲述得以延续,

在主题方面,京剧《浮士德》竭力表达人性的复杂性,既追求外部事件的戏剧性,同时也注重集中力量揭示各种人物的内心精神。人性不仅仅是某一人自身的欲望,也是在意识形态下激发个体的思想与做出的选择。在浮士德受到魔非的引诱签下契约之后,本剧的女主格雷卿登场,她在剧中是身陷困境的个体,而从广度的层面讲,她引发了众生相,提升了整剧关于人性探索的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格雷卿妙曼的身姿激发了浮士德的贪欲,他抛弃了一生博学下积攒的理性,抛开枷锁,去体验一种新的人生,人对美好事物的占有欲以及不择手段的获取在浮士德身上尽显无遗。魔非看似变成浮士德的仆人,暗则掌控着一切,他先是施法帮浮士德约会佳人,继而故意害格雷卿的母亲死于睡梦中,后又控制浮士德将格雷卿的哥哥杀害。魔非将他人命运玩弄于自己股掌之间,哪怕变换了一身正装,依旧掩盖不了“地狱之子”的恶魔本性。对于格雷卿来讲,一见君子终身误是她少女初开的情愫,感性蒙蔽了她的理性,让她看不清这感情之下的污秽,导致了她自身和家人的悲剧。格雷卿念念不忘“先生若想我须臾,奴家便念你一生”,她至死都没有明白,究竟是什么毁了她。

戏的后半段着重刻画浮士德的悔悟,浮士德终于从红颜消香玉损中醒悟,“叹人间多少事酒色迷人,叹人间多少事财气昏人”。本克己修身的他不信魔非的邪,这就好比坚信自己不会染上毒瘾而去尝试毒品的人一样,浮士德签下契约,在空泛的青春里走一遭花花世界,终是“满腔辛酸”才明白,这邪,得信。

京剧《浮士德》在突出浮士德个人贪欲的层面上,更体现了整个事件中的众生相,浮士德的选择是引发事件的起因,而身处事件中每个人的行为与思想也值得我们探讨。现代文明信息化时代里,人性的体现不仅是某个个体,每个人的行为都在相互牵引,是否看得清眼前的迷惘,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在不同方面推动事件的发生。

《浮士德》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阐述剧中人物的悲剧事件或者命运,侧重点在于向人们展示,剧中的每个人物在面对一个打破自己原来相对平静生活的“激励事件”之时作出的选择,而剧作也对这种选择进行了自己的道德审判,让观众在编剧世态人情的故事框架里,作出自我的审视。

坚持传统的表现手法又跟进现代的审美,是京剧《浮士德》出彩的地方,试图用中国的艺术语言去讲一个世界故事,这种语言不仅仅是戏曲的程式表演,更致力从人物悲喜剧的命运中去审判事件中所突出的道德观念,这使得《浮士德》在讲述西方故事之时又突出中国人民的道德、情感等审美倾向,一切戏剧冲突皆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徐孟珂.一次京劇的探索之旅——实验京剧《浮士德》创排有感[J].艺术评论,2016(01).

[2]蒋世杰.《浮士德》:充满生命狂欢的复调史诗[J].外国文学评论,1994(02).endprint

猜你喜欢
浮士德审美特征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浮士德》(书影)
作为赌注的浮士德
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电影《浮士德》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