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梦琪
【摘 要】话剧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带给我们情感、视听的双重体验。文章主要分析探究了话剧表演中的语言技巧,以期通过笔者努力,找到完善话剧表演中语言技巧的可靠策略。
【关键词】话剧表演;语言技巧;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040-01
就现代话剧发展状况而言,大段的演员独白、念白、舞台动作无不表现出演员精湛的表演能力,这就需要话剧演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以及高超的语言技巧。而这些特质则是可以通过日常的训练、真实的生活感受来进一步提高。
一、夸张语气,引人注目
话剧本身由各表演者出演,搭配不同的服装、妆容表现出不同的人物特征。就视觉观感而言,话剧缺乏影视表演中的特效、插叙、倒叙、回忆等等更具有表现力的叙述方式。因此,话剧演员应着重从语言表达入手,事实上,话剧表演中,某些角色的特征就在于语气的夸张、舞台动作的张力。话剧表演者应该对夸张的表现手法加以揣摩,适时运用,在整场话剧气氛较为沉闷,观众兴致较为低迷的时候,适当地运用夸张的语气和表演来引起观众的观赏兴致。同时演员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多加观察夸张的程度,避免过于浮夸引起观众的反感。
以话剧《茶馆》为例,话剧以茶馆为背景,呈现出从清末到抗战胜利这一时期的变迁中,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及思想变化。在茶馆的三幕中,共出场了70 多位人物,人物的阶层各有不同,行事方式、语言表达也就各有特征,想要观众对于人物有基本的了解,那么适度夸张的表演形式无疑是加深观众印象的有效方式。比如松二爷,人物表现为胆小但是又爱说话,那么在话剧表演中可以通过给人物设置大段风趣的台词来表现人物特征。再如唐铁嘴,吸食鸦片这一嗜好描写,可以通过人物虚弱的身体状态结合语言来加以刻画。
二、情感爆发,感染情绪
情感是决定是否能够触动观众,引起观众产生共鸣进而认可整场表演的重要因素。而所有的情感表达,都離不开表演者对生活的观察以及理解。因此,在锻炼语言技巧的同时,演员们一定要注意情感的流露。日常生活中,真挚的情感流露结合朴素的语言表达无疑是最能够打动人的,这就更加要求表演者在语言表达中一定要充分结合角色应有的情感冲突,才能够更加饱满地表现出话剧中的艺术性。因此语言技巧并不等同于台词流畅、吐字清晰,更多的要求表演者情绪饱满,以自身的情感去充实略显干涩的语言。
例如,中国经典的话剧之一《雷雨》第四幕中,在雷雨夜里将两个家族之间所有的矛盾通通爆发出来:四凤被封建思想压迫下的羞愤、周萍的绝望与挣扎、周冲失去爱人的痛苦等等极具表现力的情感冲突。这里就需要演员充分把握剧本,深入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才能够利用语言这一表现手法将整个话剧最戏剧性的部分表现出来。可以说是考验表演者的语言技巧,但更多的是要求演员对于人物情感的把握以及刻画,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物、舞台的一体,达到话剧作者真正想要呈现出来的效果。
三、结合情景,注意顿挫
除了适时的夸张语气,饱满的情绪表达,在话剧表演中,如何将对白念得引人入胜同样也是语言表达中的技巧之一。这就要求演员把握台词的断句、声调,这和朗诵某种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借助演员自身的语言表达,声调抑扬来表现出故事情节、人物特征。而事实上,如何断句、实现念白的抑扬顿挫某种程度上也依赖于表演者内心的情感体会,但同时也是可以通过相关的朗诵学习、生活经历来加以实现。而作为语言技巧中的一种,声调的抑扬顿挫基本可以通过语言训练实现,想要进一步完善充实还是离不开演员自身的生活阅历及个人情感的细腻程度。
例如,郭沫若先生所著的著名话剧《屈原》,该话剧创作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结合历史背景,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写作背后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话剧人物原型取自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话剧中也不断出现《橘颂》一诗,这就要求表演者需要结合屈原所处的不同境况,来呈现不同的念白效果。在话剧前一阶段结合屈原一腔热血报国的志愿,整首诗应该呈现出慷慨激昂的效果,以表现出屈原光明磊落的作风;而随着剧情发展,冲突逐渐展开,屈原遭人陷害,侍女婵娟代饮毒酒而死,此时的屈原展读《橘颂》应该是充满悲愤,但同时也并未丧失人生的理想抱负,那么这里应该是以低沉、坚定的语调展开表演。
四、结束语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话剧表演同样如此,只不过为了艺术效果加入更多的矛盾元素与冲突。而如何更加完美地表现出作者笔下的情感,则需要演员结合舞台场景,配合自身良好的语言功底来加以表达。夸张的语气助词,强烈的情感爆发以及有节奏的念白都是需要演员学习的技巧。而在日常生活中,留心普通人群的情感流露、语言表达,将其放大运用到舞台表演中就是培养语言技巧最高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演员不断充实自身阅历,把握自身的情感体会,结合基础的语言技巧将话剧表演中所要求的情绪爆发、矛盾冲突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舞台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