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娟
整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南师大教授虞永平在《<纲要>解读——幼儿教育整体观》一文中提到:“整合,也称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有机联系是联系的最高层次,有机联系的建立是良好的、系统的整体形成的关键。本文谈到的“整合”是特指在我园科学教育活动研究中侧重于教育方式、手段、内容的整合。“整合式”是特指将教育方式和手段与幼儿学习特点相契合,让幼儿的听、说、做、思、看、读等学习方式产生联系,使之更为协调,共同服务于幼儿科学学习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一、当前幼儿园整合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该是整合性、生活化的。这一理念虽然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反复提到,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活动中,分领域教学特别明显。根据我园的教师教育教学现状及对成都市学前教育联组(科学组)发放的问卷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具有整合意识,缺乏整合行为
据我们广泛调研,在成都市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设计与组织中,教师们普遍有整合意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多知道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应该落实整合教育理念,把整合教育渗透到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但从举例的数据统计来看,大多数的教师却并没有举出实例来说明自己是如何整合的。所以我们认为,我们全体幼儿教师是知道五大领域教育应该是相互整合的,但由于缺乏整合科学教育教学的思路与方法,所以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并没有落实整合教育的行为。
(二)了解学习方式,缺乏协调发展
说到幼儿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感觉通道的学习方式,许多教师都能耳熟能详地说道。但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现场活动中,我们看到的更多却是“操作”部分,幼儿思维与表达,则调整得非常不充分。正如顾长明在《科学教育“做中学”项目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及分析》中提到的“活动有余,思维不足”。也就是说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自“做中学”盛行以来,教师们改变了静态的教学模式,走向了动态的“做中学”,但由于度的把握问题,过分重视了幼儿的操作,则忽略了幼儿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充分参与,造成幼儿科学学习方式参与的不协调,从而影响到幼儿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发展。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园展开了整合式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在研究进程中,我们通过文献查阅和行动研究,发现了一些幼儿园整合科学教育的类型,现在特别提出来,也许对一线教师在设计幼儿园整合式的科学教育活动方面,会有一些启示和帮助。
二、基于整合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类型
在我园课题行动研究过程中,在美国兰本达的“探究—研讨”的科学教育思想与理念影响下,我们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尝试,发现了整合教育理念下的四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类型。由于不同形式在幼儿园不同年龄段的运用存在着差异,我们把四种整合的科学教育活动类型,从适宜年龄段、特点及发展目标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
(一)探究研讨式
1.探究研讨式及其组织特点
探究研讨式,是指幼儿在发现科学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过程中,聚焦于幼儿的探究行为与语言表达相整合的一种方式。它是强调在发展幼儿探究能力的同时,发展幼儿思维及表达能力。探究研讨式适合在幼儿园大中班年龄段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它着重通过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提问、思考与讨论,激发幼儿在发现科学现象、解决科学问题过程中产生的深度学习。因为中、大班幼儿之间的语言能力已经能比较清楚进行相互对话,所以在幼儿科学探究后能研讨起来,能产生出有价值的提问和争论。
2.设计与组织特点
教师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让幼儿有充分的探究机会,同时给予幼儿较多的表达机会和时间。
3.侧重于幼儿表达及思考能力的提高
探究研讨式的整合科学教育活动着重于提高幼儿思维参与及表达的机会,所以在整合式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思维参与、表达的人数及数量上及幼儿能力上都有所变化。
例如在大班科学教育活动 “好玩的沙水”活动中,每个小组的科学探究小主题可以自选。由于没有统一的主题,幼儿非常活跃,每个小组内的幼儿都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协商、谦让、争取等方法,各个小组都确定了自己的探究主题。有些组选择要在沙池里筑起一座“悬崖”;有些组选择要做一个“三层蛋糕”;有些组选择要在沙池修一条“水渠”等等。教师引导小组幼儿学习作探究计划,各小组根据不同的科学探究主题开始拟订计划。构筑长城“垛口”的小组在探究中发现要牢固地筑成长城“垛口”,就必须关注水和沙的比例问题。一个幼儿说:“如果太湿,‘垛口就很容易垮掉,太干又不容易成型。”修建“水渠”的小组在探究中发现,要让水在水渠中正常流动起来,就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沙地要是上面高、下面低,水才能流动;二是“水渠”的联结不能有缝,如果有缝水就漏出去了。可见,每个小组探究主题不同,提出的方案就不同,但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大脑思维和语言表达都得到了空前的锻炼。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从幼儿们不俗的谈论、交流中,不难看出幼儿思维能力的可喜提高,同时也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及探究能力等的连锁同步提高。
(二)观察探究式
1.观察研讨式及其组织特点
观察探究式,是指在幼儿园内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主要以观察引发的,能促进幼儿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探究能力协调发展的科学教育活动方式。在这种方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中,我们引导幼儿“先观察,后思考,再探究”,让大家畅所欲言。这种类型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适合大、中、小各年龄段的幼儿。實践证明,开展这种观察探究式的科学教育活动,各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显著的提高。
2.设计组织特点
建立在观察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3.侧重于科学教育活动中观察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观察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类型比较适合种植、饲养类科学教育活动。
例如小班观察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饲养蚕宝宝”中,发现小班幼儿的观察是基于兴趣之上的,而且观察的范围越聚焦越能帮助幼儿建立起观察的习惯及能力。于是在饲养蚕宝宝的活动中,教师设计了拟人化的活动“蚕宝宝造房子”,创设了蚕宝宝要造房子的情境,将蚕宝宝结茧现象趣味化。活动中,为了帮助蚕宝宝顺利造房子,幼儿积极地为蚕宝宝造房子搭建支架,他们找到一些树枝放入纸箱,但是观察后他们发现蚕宝宝并不喜欢在树枝上造房子,这是为什么呢?讨论后他们觉得是树枝太细,蚕宝宝的房子搭不起。于是,他们想出了把几根树枝捆在一起放入纸箱的办法,这一次,蚕宝宝开始在树枝上造房子了。但是,幼儿在观察后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有的蚕宝宝造的房子特别小,有个幼儿说:“纸箱太小了,蚕宝宝没有地方造房子,所以它的房子只能造得小小的”,那应该怎么办呢?幼儿又进行了讨论,最后他们决定将部分还没有开始造房子的蚕宝宝移动到另外的纸箱里,这一次蚕宝宝都有了空间造房子。在蚕宝宝造房子的情境中,幼儿表现出了对蚕宝宝结茧现象的极大兴趣,他们通过不断的观察,不断地去探究能帮助蚕宝宝顺利结茧的方法。
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孩子们还有了猜想和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阅读探究式
1.阅读探究式及其组织特点
阅读探究式,是指在幼儿通过阅读绘本或图片信息的基础上而引发的科学探究行为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着重于幼儿阅读绘本、图片后的理解与探究行为之间发生关系。这种方式难度较大,一般适宜于在大班年龄段开展。
2.设计组织特点
以阅读理解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3.侧重于幼儿阅读理解,在幼儿碰到问题后,教师再因势利导,组织大家开展科学探究
在大班科学系列活动“我们的身体”中,教师提供绘本《心脏》一书,小朋友们特别喜欢,纷纷去翻阅。孩子们不禁地对心脏到底在哪里产生了争执。
小禹说:“我知道心脏在后背,上次我咳嗽去医院,医生就用听诊器在后背听的。”毛毛说:“我去看病的时候医生都是用听诊器听前面这里。”说着指着自己的胸口处,两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跑过来问我。我说:“这样吧,明天我给你们准备个听诊器,你们自己去找找心脏藏在哪里,好不好?”于是我在科学区投放了3个听诊器,告诉了孩子们用法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心脏在哪里。孩子们很兴奋,纷纷开始了探究。亮亮说:“我发现了,心脏在这里。”我看他指着身体的肚子的位置在喊。我说:“你听见的是什么声音?”“沙沙沙的声音”“那上次老师给你们听的心脏跳动是像什么一样的声音呢?”“像打鼓一样的声音。”原来亮亮听见的是衣服摩擦时发出的声音,于是他继续寻找。小禹和童童在一起,他拿着听诊器让童童听他的后背,还一个劲地问:“听见没?”童童说没有。他想自己听,可是又够不着。我说:“你们彼此可以在伙伴身上找找看啊。”小禹就拿着听诊器在童童的后背听,听了一下就说:“就是在后背这里。”我又提示说:“大家都听仔细啦,想想心脏跳动的声音是像打鼓一样的,看看谁的耳朵最灵。”孩子们听了后,静了下来,有的自己在寻找,有的两人一组在彼此身上寻找,小虎似乎是有一些经验,很快地找到了心脏的位置,并大声地喊道:“我听见了,咚咚咚的,像打鼓一样。”旁边的小禹凑过去听了一下,也在自己的身上同样的位置听了起来,最后大家都找到了心脏的正确位置——在前胸的两肺之间。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幼儿许多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来源于阅读中获得的信息,幼儿乐此不疲地科学探究各种问题。有时也有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也会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所以这种阅读探究式的活动类型,一般适宜于大班幼儿,因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幼儿园里最大。
(四)倾听探究式
1.倾听探究式及其组织特点
倾听探究式,是指幼儿通过倾听获得探究信息或产生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科学探究学习方式。这种倾听探究式科学活动一般较为简单,更多为声音的辨别和用生活化材料来创造性表达、模拟大自然的声音,因而更多是在中小班展开。
2.设计组织特点
充分调动幼儿倾听、辨别、分析与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3.侧重于幼儿辨别能力及创造性表达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中班科学主题教育活动“拟音大师”中,教师编辑了一段有自然声音的故事《小马看朋友》来引发幼儿对大自然声音的好奇和兴趣。孩子们寻找各种可利用的生活化材料,去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有的用音乐区的大鼓来模仿雷声,有的用塑料袋来模仿下雨的声音,有的用音乐区的响板来模仿小马跑起来的声音……孩子们非常兴奋地辨听、判别寻找、探索什么材料的声音更为接近各种自然声音,反复比较、辨别,筛选适宜的材料。其实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就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了解了各种不同材质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会辨识各种声音的音色、音高、音强等等。直到活动结束,孩子们还玩得兴趣盎然,不亦乐乎,意犹未尽。于是,活动结束后,我们在园所的各个区域里,甚至还看见部分孩子在继续观察物体,继续倾听声音,继续交流看法,继续讨论问题……
总之,幼儿园的整合科学活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孩子们在有趣的玩耍游戏中,开展各种科学探究,身心高度自由、放松,没有任何压抑。就在这样无拘无束的玩耍游戏中,幼儿们的观察、倾听、辨别、思维、表达、合作和探究等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自由自在的发展。由此而觀,本文所概括而提出的四种科学教育活动,前景肯定一片光明。
(作者单位:四川省军区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