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思维的“突围”

2017-10-10 17:50沈华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7年33期
关键词:外祖父突围角度

沈华

文题在线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二期的主题词是“陪伴”,其开场白如下: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的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请就“陪伴”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思维碰撞

老师:这个话题的写作起点很低,大家很容易下笔,但是越是看似简单的话题,往往越写不出耳目一新、令人拍案叫绝的作文。究其原因是大家在写作中对话题缺少细密而深入的探究,习惯于人云亦云,落入俗套,无法突破思维的桎梏,缺少求新、求异的思维,所以写出的作文千人一面,味同嚼蜡。以这次的话题作文“陪伴”为例,几乎所有同学都拘囿于材料中的几类陪伴,都走不出“人与人之间的陪伴”的狭窄空间,构思的范围极为有限,立意的深度更无从谈起。在这样尴尬的境况下,我们要发出“石破天惊”之声,写出与众不同之文,就必须在构思立意上寻求突围。下笔前,我们先冷静想一想,陪伴一定是人与人之间才有的吗?

张弛:不全是。词典中将“陪伴”释作“随同做伴”。我们可以写人陪伴人,物陪伴人,但我认为不妨写事物陪伴事物,从简单的风陪伴雨、闪电陪伴惊雷,到复杂些的善陪伴恶、丑陪伴美、幸运陪伴厄运。生活中许多事物多相随相伴着出现,从中可以揭示生活的哲理,或是探索潜藏在人性深处的奥秘。

老师:确实如此。张弛的发言正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当我们的写作都挤往人与人陪伴的小船时,可想而知最后必然是“通途变天堑”,当人与人之间的陪伴连续上演时,我们就得在求异求新的思维上狠下功夫。

张以健:我决定写兴趣爱好对我的陪伴。我的一大兴趣是读书。读书对我有两个好处:一是丰富知识,使我有更开阔的视野;二是解除忧愁,陪伴我度过伤心的时光。作文着重写的是后者。我选取的两个经历能分别印证读书对我的陪伴:一是遇到挫折时,我用一个下午的时光沉浸在书中,使内心平静下来,重新认识自我,意识到接下来我应该做什么;二是心情浮躁时,读书让我静下心来,进入内心的世界,忘却了烦恼,有了目标与方向。

陈楚:听了大家的发言,我也受到不少启发。我想可不可以写关于一句话陪伴一个人的成长?故事是这样的:在某次竞选班干部之前,她踌躇是否参加竞选。这时,耳边仿佛又听见老师的那句话“你很重要”。她仍记得第一次见到老师的情景,合唱比赛,因唱功较差,她排在后面,淹没在人群之中,耳边是同学的抱怨:“有什么好唱的。”“就是,有人关注到我们吗?”她心里也牢骚不断,老师发现后,说:“你们都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记住,你们都很重要。”老师以诚恳的语气打动了她和同学。比赛那天,每个人都歌声嘹亮,班级勇夺佳绩。“你很重要!”是啊,我很重要,她想。于是,起身,报名,自信的光芒笼罩着她。是啊,每个人都很重要,让我们带着对自己的自信,勇往直前,直至梦想的远方。

吴昕怡:从陈楚的一句话的陪伴中,我想到可以写“精神陪伴”。我想到了晚自修时灯火通明的教学楼。我们文澜中学的精神,即坚忍不拔、踏实刻苦,那灯下一个个俯首的身姿便是极好的诠释了。学习之路漫漫,然则何以找到一点光亮?有一次晚自修结束时,我怅然地走出教室,望向那片光亮的地方——初三学长学姐们的教室,顿觉悟之而后有力。我觉得這是一种精神的陪伴。在写法上,以我的烦闷与失意开头,然后我走出教室,不经意间望向对面,看着对面教室中的学长学姐们的拼搏劲头而入了神;而后以我的心情转变与态度转变为主线,以望向对面所感悟到的不同为转折,同时加之以与同学间的对比;最后,我理解了所谓的文澜精神,从此它陪伴着我,砥砺我前行。

金鹿其:我想从自己陪伴自己入手,以日记的方式呈现。我小时候一次暑假离开父母到外婆家生活,由哭闹、思念再到慢慢适应,自己劝慰自己。这是一场乐观与悲观的陪伴,以乐观的自己来帮助、陪伴悲观的自己,矛盾交织,在日记中自己与自己对话,最后表达出人总要学会自己安慰自己、自己陪伴自己、积极乐观地生活的主题。

张琪明:我也想这样立意。回忆小时候,是父母、师生、朋友的陪伴让我快乐,因为他们的陪伴,我明白了许多,渐渐地成长。有他们在,我一路蹦着向前。终有一天,我发现不是所有的路都会有他们的陪伴,很多时候只能自己陪伴自己。而正是他们的不陪伴,才让我更坚强、更勇敢,从而认清前方的路。因为还有远方的理想、远方的自己,陪伴我走过成长的每一天。

杨立:对啊!写作时从“不陪伴到陪伴”,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立意角度。如用小说的笔法,塑造一个叛逆少年形象——以自我为中心,沉迷于虚拟网络游戏中,对于妈妈的爱熟视无睹。写作时重点表现其情感转变过程,可以是经过同学的一番劝说,或看了母亲的日记本后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爱等,最后用转折笔法,写父母子女之间互相陪伴的温暖,表达主题。

曾奇桐:我同意杨立的看法。其实,不陪伴是最好的陪伴。写作中可选的角度很多,而成长是其中较为好写且不容易跑题的一类。我想到了我的成长。小时候的我特别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到了六七岁还要缠着妈妈,要和她一起睡。后来听说小伙伴们都是独自睡觉的,于是,妈妈也让我自己睡。深夜我害怕得睡不着,就抱着枕头在妈妈卧室门口等了一夜,可是妈妈始终没有开门。那时我怨恨妈妈无情,然而自从那一夜之后我就慢慢地适应一个人睡觉了。有些事要自己做,有些路要自己走,成长路上的不陪伴恰是父母的无言之爱。

余飞扬:谁说人与人之间的陪伴就不能写出新意呢?陪伴是注定一生的爱,是代代传承的情。我决定从外祖父与妈妈间的陪伴写起,讲述妈妈童年时外祖父带给她的关怀,和她给予外祖父的欢笑,点明两人间互相陪伴的爱;再写妈妈和我一起怀念外祖父,我逐渐明白陪伴的内涵,于是决定一直陪伴她,再次点明陪伴会永远存在于最温暖的亲情中。

王若璋:如果我们注目于当今社会,思考陪伴这一话题,又会有新的发现。这个话题让我不由得想起一个故事:一位年老的母亲独自生活着,而身边只有一条大黄狗陪伴她。快过年了,母亲给儿女们打电话,却没有一个能回来过年的,大黄狗陪孤单的母亲过年。除夕的晚上,下起暴雨,这位母亲着急去收衣服,一不小心因地上的积水滑倒而骨折,后来还是大黄狗将邻居引来送她进的医院。儿女们知道消息后,连忙赶回来,才意识到母亲需要陪伴。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写写当今社会的突出现象,人们应该多陪伴空巢老人。

老师:在以上的交流中,大家的思维从“陪伴”这一话题生发开去,自由驰骋,获取了全新的构思立意角度。从人与人陪伴的角度来写,可以考虑陪伴的传承性,长辈陪伴晚辈,晚辈陪伴长辈;从物与人陪伴的角度来写,可以考虑兴趣、爱好和精神等之于人的意义;从反向求异的角度来写,可以考虑不陪伴到陪伴或陪伴到不陪伴,通过对比来揭示话题的深层内涵。endprint

猜你喜欢
外祖父突围角度
灵感不是等来的
灵感不是等来的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极速突围战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