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面对汹涌而来的教育信息和资源,一线教师一时目不暇接,无所适从。那么面对纷繁的信息,该如何理性地选择专业理论?如何理解其合理性、科学性?如何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为自己所用?这是每一个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避无可避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离不开批判性思维。那何为批判性思维?对于批判性思维我们有何误解呢?又该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呢?
一、我眼中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用陈云同志的一句话来解释,“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通俗地说,就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既不能对名师专家过度依赖、迷信,也不能对书本理论一味地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而是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辨析和判断。
换言之,批判性思维就是敢于质疑、善于分析和严于判断的独立思维。
二、批判性思维可能产生的误解
一提到批判,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辩驳、批斗,所以经常会出现全盘否定的局面。其实不然,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维能力。旨在希望我们用多元化的角度去审视教育教学理论,能养成独立思考、评价、判断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比如说,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课程的确是与众不同的,展示了独特多样的儿童观及教育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盲目照抄。因为它蕴含了当地独有的文化背景。我们要做的是去探索其奥妙所在,并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进行自己的课程开发。
三、我理解的批判性思维主要构成要素
结合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案例,来谈谈我对批判性思维主要构成要素的理解和实践。
(一)慎思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新生事物的时候,务必要慎重思考,在实践中弄懂其要义。
案例:
当下,江苏省正推行“课程游戏化”改革。放眼望去,各大幼儿园纷纷添置大型玩具,亦或是增设游戏专用室,一时间令人目不暇接。放耳听去,“我们幼儿园花大价钱买了最新的户外攀爬设备”“我们幼儿园还有游泳池呢”“我们也不差,新开了小木坊、绘本馆和DIY室”等等,诸如此类的声音充斥着我们的耳朵。久而久之,我们听到了这样一种声音:“课程游戏化改革,不就是比哪个幼儿园有钱吗?只要有钱,把幼儿园建成游乐场都可以啊!这不就是课程游戏化吗?”
这还是课程游戏化吗?似乎称之为攀比游戏化更贴切。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追根溯源,还是要回到问题的原点,那就是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课程游戏化。
所谓课程游戏化,意在希望幼儿园形成充满游戏精神的课程文化,让幼儿身处其中能真正地觉得课程是有趣的、是生动的、更是他们想要参与的,从而使得课程走近孩子的内心。也就是说,哪怕给孩子一个皮球,只要是他想玩儿的,他自然会主动地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换言之,如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你提供的就算是一个游乐园,他也不会走进课程,更不用说投入其中了。
如果一定要给课程游戏化提供一个比较的标准,那么课程游戏化比的不是哪家幼儿园的硬件设备最好,而是谁家的课程游戏化最得童心。
所以,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就是慎思。需要我们老师真正深入其中,弄清楚概念原理,否則就会产生种种误解误读,更不用说分析判断了。
(二)明辨
在经过审慎的思考、理解之后,我们要做的是进行明确的辨别与判断。
案例:
中班的时候,郑老师在科学区投放了多米诺骨牌。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孩子了解多米诺骨牌的玩法,并激发其探究兴趣。孩子们在教师提供的直线型等底图下开始探索,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逐渐掌握了玩法。时间长了,孩子们对于多米诺的玩法越来越娴熟,甚至都不需要底图了。到了大班上学期,他们渐渐地不喜欢多米诺了。开始尝试别的玩法,将多米诺砌成长城、做成坦克、大炮等造型,摆开阵势玩起了打仗的游戏。
对此,郑老师开始纠结了。是把孩子们的注意力拉回来继续进行多米诺,还是任他们用多米诺玩儿别的游戏呢?
其实,郑老师所面对的问题,也正是我们的困惑之处。近年来,舆论一直强调游戏的自主性。乃至于提到游戏时,我们都会刻意称之为“自主游戏”。那么相应的,教师的角色意识也被淡化。所以,当我们遇到上述问题时,我们会犹豫:到底该不该去引导孩子呢?自己的引导会不会阻碍孩子的创造呢?引导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呢?
换言之,自主游戏是不是就等于放任游戏呢?老师是不是就只需要提供游戏的环境和材料,做一个旁观者即可呢?
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同意。因此,游戏还是需要教师引导。只不过,引导是建立在教师观察、了解,看懂幼儿游戏行为的基础之上。
让我们回到“多米诺”案例。起初,孩子们对于多米诺非常感兴趣,根据教师的底图积极探索其玩法。然而当孩子们越玩越好时,却不喜欢玩了,开始把多米诺当作积木进行建构了。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孩子厌倦了!从中班到大班,教师提供的底图一直没有更换,玩得好的孩子甚至在中班都已经不需要底图了。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每天的多米诺游戏就是枯燥的重复。成人对于每天重复一样的事情都会厌烦,更不用说孩子了。这也难怪孩子会创新别的玩法。所以,游戏必须根据幼儿的表现求新求变,才能吸引孩子,紧紧抓住孩子的心。
既然孩子对于之前的底图不感兴趣了,那我们就要求新,及时更换底图。男孩子比较青睐于打仗游戏,我们就提供多米诺牌武器图案以及视频。女孩子则倾向于可爱的事物,我们就提供相应的图案和视频。再者,老师和孩子可以共同设计多米诺花样图案或者师幼比赛设计以此激发鼓励孩子的创造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照片、视频,将孩子的作品记录成册,作为其毕业礼物。
当然,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孩子对于多米诺还是没有兴趣的话,那就尊重孩子的意愿更换游戏。毕竟孩子才是游戏的主人。
游戏本身属于幼儿,由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创造,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需做个旁观者。要不要引导、何时引导、如何引导,这都是需要教师自行分辨判断。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孩子的关系、孩子与游戏的关系、教师的引导和孩子自主游戏的关系,也会越辩越明。
(三)反思、笃行
既然我们在慎思、明辨之后有所悟,有所得,那就要反思自己当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倾力践行,做到“知行合一”。
案例:
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绘本教学中,我采用了分段讲述的方法。先让幼儿观察小兔子第一次和兔爸爸“比爱”的动作,再让幼儿试着模仿小兔子把手张开,张到无法再张开、学着说小兔子对兔爸爸表示爱的话。并分析了小兔子为什么要把手张开,张到无法再张开,以此加深幼儿对小兔子爱爸爸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情节中,我便请幼儿猜一猜谁的爱会更多一点,演一演小兔子和爸爸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爱,我们还能怎么帮助他们表现对彼此的爱。
在我的设想中,孩子们应该非常感兴趣,争着抢着来给小兔子和兔爸爸出主意,可是现场效果却出乎意料。小朋友们仅仅在起初的游戏中表现得兴奋,而在之后的几次“比爱”中他们出现了疲劳状态。开始交头接耳,东张西望,少数配合我的幼儿在回答问题时也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可以说是不知所云。这个时候,我只能大声地叙述故事、自己表演“爱”的动作,同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才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可也只是一部分幼儿,持续的时间也不长。
对于孩子们的表现,我觉得很奇怪。我都已经采用了奖励措施,为什么还是对我的游戏无动于衷呢?一开始我认为可能是选取的绘本不合小朋友的胃口,可接下来的几次绘本活动还是“涛声依旧”,因为都出现了相同的问题,对此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实践。
听故事,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享受,加上了游戏环节却变成了他们厌烦的事情。想来也是,当你在听故事的时候,如果总有人问你接下来会怎么样,你能不能表演出来等等,你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因为听故事就是听故事,哪里需要回答这么多问题呢?原本是想放松的,却变成了完成任务,这样的事情一遍就够了,谁也不想再来一次。这也就是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也不愿意听我们讲故事的原因。
怎么让幼儿喜欢听我讲故事,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偶然的一个相声节目给了我答案。演员们在说相声时,并没有像我这樣说一段提一个问题,却能紧紧抓住我们,让我们追问接下来发生的情节。讲绘本和说相声是一样的。我之所以吸引不了幼儿,是因为我的关注点都放在了问题上,只想着和幼儿进行问答互动以此体现游戏化,至于怎么样去“说故事”已经被抛之脑后了。
在第二天的绘本教学活动中,我没有刻意设置问题,就是纯粹的“说故事”,只不过借鉴了相声“抖包袱”的方式,在语气上、动作上更夸张、更形象,也就是把自己当成了故事里的兔爸爸。孩子们果然对我说的故事感兴趣了,我故意卖卖关子,他们也会追问下去并且把自己当成了小兔子主动模仿故事里的情节,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游戏化。这样既让幼儿享受了听故事的快乐,也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这才是“说故事”和“听故事”。
所以在绘本教学中,只有教师自己理解了故事,体会到其中的情感表达并且赋予语言之中,才能将其传递给幼儿。说的故事若连自己都打动不了,也不用谈打动幼儿了。当然,在其他课程中也是如此。
其实,对于前文所言的现象大家在平时的绘本教学中都会遇到。而为什么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没有把儿童放在首位,我们更多地是关心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这样一来教师成了导演,幼儿成了演员,“游戏”成了“演戏”。也许幼儿开始会觉得很新鲜,时间长了也就摸清了你的套路,自然没兴趣参与。任谁也是一样,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说,还要每天陪着别人做不喜欢的事,连最基本的满足感都得不到,只会是越来越厌烦。
如果说前期的慎思与明辨,能使我们看清专业发展的方向,那么反思与笃行则能我让们越走越远。
在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如潮而至的今天,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的是定力和理性,是清醒和思辨,是独立自我的批判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拨云见日、为我所用,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延陵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