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虹 邵阿末 吴永琴
(1.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2.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系,江苏 无锡 214028;3.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讲座·
护理心理学
刘晓虹1邵阿末2吴永琴3
(1.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2.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系,江苏 无锡 214028;3.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护理心理学; 临床心理护理; 心理治疗
临床心理护理的理论与模式
2 临床心理护理的实施步骤
心理护理的实施步骤,也可称为心理护理的基本程序,是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可因人而异,灵活运用,主要包括八个环节。见图1。
图1 临床心理护理的实施步骤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置于心理护理基本程序的首位,是要求护士在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始终把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并贯穿心理护理过程的始终。此环节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2.1.1遵循伦理学三原则 护士奉行心理护理的伦理学三原则,切实做到临床心理护理过程中“无损于患者身心健康,不违背患者主观意愿,不泄露患者个人隐私”,以赢得患者的信任及友好合作。
2.1.2有效的沟通技巧 指护士运用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等人际交往技巧与患者有效沟通。语词沟通,指护士应注重语言修养,如文明性用语、安慰性用语、治疗性用语、规范性用语;非语词沟通,指护士应善用面部表情、目光接触、健美姿态、恰当手势、人际距离、触摸等技巧。
2.2全方位采集心理信息 通常主要运用临床观察法、访谈法,如通过观察患者的各种表情动作,倾听患者或其亲属的叙述等,收集反映患者心理状态的大量信息。患者的心理信息应与其他临床资料同时收集,分析患者基本心理状态,再根据需要将其从诸多资料中抽出。条件许可时,还可使用量表法、问卷调查法等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根据患者心理问题的特点,选用人格量表、情绪量表等心理测评工具,了解患者心理活动的深层信息。
2.3客观量化的心理评定 指护士借助心理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客观量化的心理评定。对千差万别的患者心理状态实施准确评估,需酌情选用评定方法和测评工具,客观地析出患者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及主要原因。患者心理的客观量化评定结果,应既反映某些患者心理活动的共性规律,也可甄别患者心理的个性特征。如某些特殊患者(如癌症、严重意外所致伤残等),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所致患者心理的共性规律,患者人格的个性化特征(如内向与外向、乐观与悲观、敏感与迟钝等),均可通过量化评定获得相应结果。
2.4确定患者的基本心态 一是确定患者基本心理状态的性质,总体判断其心态“好、中、差”,重点确定患者的占主导地位、具有本质特征的心理反应,判定其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负性情绪。二是确定患者负性情绪的强度,以“轻、中、重”区分。确定患者的基本心态,既不可忽略,也不宜夸大,以便为优选心理护理对策提供有价值的参照系。
依据心理学原理,焦虑具有双重作用。适度焦虑,为个体加强自身保护、建立心理防御机制所必需;过度焦虑或焦虑阙如的两极倾向,则均属负性情绪,易对个体身心造成危害。故实施心理护理前,首先应了解患者的焦虑适度与否,再酌情考虑是否对其焦虑实施干预。仅凭护士个人经验主观评价患者心理或不分轻重缓急的做法,难以为优选心理护理对策提供可靠依据。
确定患者的基本心态,如同明确患者的临床病症,越具体、越清晰,越有利于护士掌握患者心态。如护士对“高热”一词的理解差异可从38.5 ℃到40 ℃以上,把“高热”理解为38.5 ℃的护土,一般不如把“高热”理解为40 ℃的护土警觉性高、处置积极。“高热”表述的含义较笼统、含糊;所测体温值则较清晰、具体,如“体温40 ℃”之表述不仅一目了然,也易引起护士的高度重视,促使护士采用积极、有力的降温措施。后经比较退热前后患者的体温值,便可确定其退热措施的效果。同理,“严重焦虑”的表述也较含糊、笼统,易使护士认为“很严重”或“无大碍”,不同理解呈现较大差异。焦虑值的量化评定,有助于护士较确切地掌握患者焦虑的严重程度,酌情采取对策,防止患者的焦虑向两极发展。实施干预后患者焦虑的再评定结果,可作为心理护理效果的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依据。因此,使用焦虑量表等测评工具,建立患者常模,可筛查两极焦虑的患者,再设法将其焦虑值调整至适宜范围,以确保心理护理的实效。
2.5析出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此步骤在于增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通常个体遭遇疾病、意外等挫折所致心理反应强度及其应对方式,主要取决其人格类型。如有些患者病情不严重,却产生很强的情绪反应;有些患者病情严重,却保持良好心境。临床上常见同类疾病患者,可因其外向或内向、乐观或悲观等人格差异,使之心理负重程度不同,且对其疾病发展、转归的影响不同。性格外向的患者多以言行宣泄负性情绪而如释重负;性格内向的患者则易成天闷闷不乐、积郁成疾。人格特征决定个体的疾病态度,生性乐观者,身患癌症也不致终日以泪洗面,经历短暂痛苦体验后,大多很快找到新的人生支点,不会轻率地结束生命。如聚集“癌症俱乐部”的患者,多为性情开朗、乐观、心理承受能力较强者。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研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是一种可鉴别个体焦虑特质的评定工具。它可根据所测得分值,判定个体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研究表明,“状态焦虑”高而“特质焦虑”不高者,属于潜在心理素质较好的个体;“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均高者,则属于潜在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运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可了解患者的焦虑主要源自其内在特质或外部事件,可作为选择心理护理对策的重要依据。
2.6选择适宜对策 患者心理状态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既有个体差异,又有许多共性规律。实施心理护理,首先应考虑患者心理的共性规律、心理护理的总体对策和实施原则;再结合患者的个性特征,在具体操作中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便可使各类患者的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婴幼儿等各年龄阶段的患者,在心理应激的表现形式上各有其鲜明的特点,但却反映其急需解除病痛的共同心态。面对病痛,老年患者常有风烛残年的悲哀;中年患者可因家庭、事业的重负而长吁短叹;青年患者因不堪意外打击而自暴自弃;年幼患儿可因身体不适而哭闹不止等。但无论哪种情绪反应形式,都源自其最本质的需求——“解除病痛,尽快康复”。护士可把满足患者本质需求作为实施心理护理的主导策略,再结合患者的年龄等特点,归纳出针对不同年龄患者,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较及时缓解各类患者的心理冲突。如对哭闹不止、无亲属陪护的婴幼儿,护士适时搂抱患儿,可满足其“皮肤饥饿”,使婴幼儿犹如依偎母亲怀抱,产生安全感、舒适感。
护士实施心理护理时,对“状态焦虑”高而“特质焦虑”不高的患者,其重点是调动患者的内在潜力,通过改变其疾病认知等,提高患者抗衡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助其掌握有效的心理应对方式,以利其在漫长疾病过程中维持相对的心理平衡。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均高的患者,其重点则应较多地控制患者的各种外部干扰,充分顾及此类患者对刺激敏感、反应强烈且难以排遣等人格倾向,尽量减少外部刺激所致的较大心理压力。此外,还应结合患者个体的其他特点,因人而异地制定实施对策。
探索适用的规范化临床应用模式,是心理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如为急诊观察室、重症监护室等特殊场所的患者作各种解释时,使用统一、规范的指导语,可避免护土因职业阅历、工作经验等不足给患者身心造成影响。临床实例表明,人际沟通经验不足的年轻护土,有时会在患者面前因拘谨而词不达意,或因随意性讲解而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如某年轻护士向接受2次心脏换瓣手术的患者介绍术后注意事项,因过于拘谨竟脱口而出:“术后要插许多乱七八糟的管子。”针对此,护士若能制定一些针对特定场合、较规范、经认真策划的专用解释性语言,便可较大程度地避免护士个体因素对患者的不利影响。诸如患者术后放置多根管道的规范化指导语可表述为:“术后您身上将放置10多根管子,但每根管子都维系着您的健康和生命。放置多根管子可能会使您感到不适,到时您做个手势我们就立刻到您身边并尽可能地帮助您。通过我们的密切合作,您一定会顺利渡过难关,尽快康复。”此类规范化指导语,既可杜绝护士个人因素给患者造成医源性心理重负,又可让患者感受护士的善解人意、浓浓温情,由此产生对护士的信任与合作,有益患者的身心康复。
2.7观察评估效果 目前,临床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缺乏适用、客观的效果评定指标;二是尚无规范、统一的衡量标准。均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逐一解决。
心理护理的效果评定应为综合性评价,包括患者的主观体验、身心的客观指标(生理、心理的指标)。总之,需建立心理护理效果的评价体系及其相应评定标准。例如实施心理干预后,可评定患者的极度焦虑是否显著缓解?被施以心理护理对策的患者,其身心康复进程是否明显加快等。
2.8确定新的方案 指护士经心理护理的效果评定,总结前阶段心理护理的对策,并根据不同结果确定新的方案。对心理护理后获得适宜身心状态的患者,可暂时中止其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负性情绪已部分改善的患者,需巩固或加强心理护理的效果;对负性情绪持续未得到控制的患者,则需再作较深入的原因分析,调整其心理护理对策。
需要指出的是,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不能一劳永逸;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动态过程。心理护理的程序是相对的,心理护理步骤是灵活的,心理护理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心理护理的临床实践需不断发展和完善。
(待续)
R471
A
10.16821/j.cnki.hsjx.2017.19.001
刘晓虹(1953-),女,山东,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护理心理学
KeywordsNursing psychology; Clinical psychological nursing; Psycho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