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永锋
浑穆刚健 雄强英武
——北周 《尉迟迵造像题记》书法释考
■窦永锋
南北朝时期,战乱纷繁、朝代迭更,受限于政治因素分隔为南北不同政权。北朝承赵、燕之后,书法出于崔、卢二世族。此时,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因无禁碑之令且民性纯朴而保守,自然立碑甚多。同时佛教盛行,造像题记及摩崖刻经之风炽盛,于山崖镌造佛像,更于其旁或下方题记,以积功德,遂演北碑特有之书体。北朝造像题记可分为石窟造像题记和造像碑题记;前者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其中以 《龙门二十品》最受书史推崇,康有为称此: “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后者形如碑壮,上雕各种造像,并刻有题记。此外还有一些单体佛造像,其佛座或背面亦刻有题记。造像题记多刊刻于石窟之中,其石质比较坚硬;或题记于石壁高处,镌刻不易。因此用笔点划俯仰、轻重顿挫,极不易细腻地刻出,故笔画多平直方截。造像本身具有神圣性,因而造像题记文字较为庄重严谨。造像题记虽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但不为前人成规所束缚,得其天然之美。造像题记内容包括造像时间、造像主姓名、所造佛像名称及多颂赞佛法、祈求福佑之辞的发愿文,对研究当时风俗、地理、官职、民族等社会情况,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北朝社会长期倡导尚武精神,北周造像题记书法距离民间书风不远,其书风多质朴刚劲,天姿纵横,用笔多方峻朴拙,加之刀痕毕露更有峭立之感,风格雄强峻厚,朴实茂密,最具阳刚之美。其中位于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响河沟鲁班山的拉梢寺,又名大佛寺,其上有大佛三尊,始建于北周武成元年 (559年)。其中刊刻于同年二月十四日的 《尉迟迵造像题记》,在石窟1号大佛左面菩萨下部,距离地面25米处的横长方形浅龛内,龛高l.55米、宽2.25米,整个龛框凹入崖壁10—20厘米。龛内阴刻摩崖题记,魏碑楷书,从右至左共12行,每行9字,末行4字,共103字,单字字径约10厘米。由于山体石质为红砂岩,质地粗糙,砂岩镌刻文字易崩裂残破,故刀笔刻痕难以精工。为解决石质本体缺陷和不足,书丹与刻铭者将字径故意放大,虽然刻痕较浅致线条斑驳,但刊刻笔触清晰可辨。《尉迟迵造像题记》因其高悬于山崖,幸其后世人迹少至,故虽历经1500多年后,字迹漫漶残损较少,依然可识。题记释云: “维大周明帝三年,岁次己卯二月十四日,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渭河鄯凉甘瓜成武岷洮邓文康十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蜀国公尉迟迵与比丘释道藏于渭州仙崖,敬造释迦牟尼佛一区,愿天下和平,四海安乐,众生与天地久长,同祚珇日月俱永。”
《尉迟迵造像题记》乃北周名将尉迟迵督秦州刺史时,因监造拉梢寺佛像而刊刻。史载尉迟迵极其崇信佛教,曾在长安建造妙像寺。《尉迟迵造像题记》对研究陇右石窟造像建造时代及北周时期陇右历史政治、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是 《尉迟迵造像题记》书法整体以方整为尚,其紧劲挺拔、峻利刚健的线条和错落有致的结构,与北魏龙门造像题记一脉相承,奇伟浑厚之余更显雄强英武之势。同时,该造像题记书体继承汉碑法度,残存隶书遗意,雄拔恣肆,章法布局规整有致,行列分明,字距行距疏阔均匀,其神韵又类 《郑文公碑》等摩崖刻石。这种书风的形成,恰与镌刻有着密切的关系。既体现了书者传统书法功力之深厚和广收博取民间造像题记的特点,又可见镌刻者二度创作之妙,刀法细腻精微,属于书刻皆精一类。《尉迟迵造像题记》虽不载书丹、刻工者姓名,以尉迟迵的督建如此浩大工程推想,撰文应是尉迟迵亲自而为或审定,其书丹、镌刻无疑系北周时期秦州一带名家所为。
“大周明帝”即北周明帝宇文毓 (534—560年),突代郡武川人。《周书》载其: “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及即位,集公卿以下有文学者八十余人,于麟趾殿刊校经史。又捃采众书,自羲、农以来,讫于魏末,叙为 《世谱》,凡五百卷,又著有文章十卷,行于世。”大统十四年 (548年),封宁都郡公。后迁开府仪同三司、宜州刺史,累授大将军,镇守陇右。周孝闵帝践阼,进位柱国。转岐州诸军事,歧州刺史,对外击退了吐谷浑的侵犯。孝闵帝元年 (557年)九月,及宇文护废孝闳帝,乃迎立毓。宇文毓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后立为天王。武成元年 (559年)八月,以称王不足以威天下,宇文毓正式称帝。宇文毓明敏有识量,护颇畏惮。武成二年 (560年)四月,宇文毓中毒身亡,年仅27岁,葬于昭陵,谥号“明帝”,庙号“世宗”。因治有美政,黎民怀之。
尉迟迵 (516—580年)乃北周名将,鲜卑族,宇文泰甥。初为宇文泰帐内都督,从泰复弘农,战沙苑,累有军功,位望崇重。《周书·尉迟迵传》记:“尉迟迵,字薄居罗,代人 (今山西大同东北)也。其先,魏之别种,号尉迟部,因而姓焉。迵少聪敏,美容仪。及长,有大志,好施爱士。稍迁大丞相帐内都督。尚魏文帝女金明公主,拜驸马都尉。”西魏废帝二年 (553年)入蜀平萧纪。时因平蜀有功,“诏迵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镇蜀。北周初,拜柱国大将军。周明帝二年 (558年)遣尉迟迵镇陇右,为渭州刺史。周明帝武成元年 (559年)九月,尉迟迵改任秦州刺史,并都督秦渭等十四州诸军事。宣政元年 (578年)尉迟迵出为相州总管。大象二年 (580年)五月,周宣帝病故。周静帝宇文衍 (573—581年)尚年幼,国丈杨坚辅政。杨坚恐尉迟迵位望素重心有异图,遂以会葬宣帝为名,诏迵入朝,并以韦孝宽为相州总管赴邺取代尉迟迵。六月,尉迟迵借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起兵讨伐。七月,青州总管尉迟勤 (迵弟之子)从迵反杨,拥兵数十万。荥州刺史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徐州总管司录席毗罗等,皆据州响应。整个山东 (太行山以东)除沂州外,皆为尉迟迵控制。八月,杨坚调发关中守军于沁水 (今山西、河南沁河)布阵反攻,迵军大败,迵与子惇退守邺城,尉迟迵计穷自杀,尉迟勤、尉迟惇溃逃中被追获。随后,韦孝宽分兵进击关东,彻底平定了尉迟迵之乱。北周王朝的建立及政治改革,使遭到严重破坏的北方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亦促进了民族融合,为文化艺术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北周帝王提倡佛教,开窟造像之风大兴,因此造像题记亦随之而盛,使北周的书法艺术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造像题记是北朝书法艺术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表现出最大的创新精神。北周造像题记崇尚自然和天趣。《尉迟迵造像题记》书法遒丽华滋,形端神奕,颇具庙堂之气。体势雄峻坚实,韵高律严;结字峻拔奇伟,纵横自然;点画清整劲阔,沉稳疏朗。用笔峻利古秀,贯通隶楷,骨势峻迈,于清劲隽永中显露出刚健遒逸之姿,洒脱爽朗之态。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纯以方笔为主。
其中的横画,从笔势上看,入笔露锋,先竖向下方切,再横向右运行,长横画收笔时按笔方收;竖画大多表现为起收笔处多为方形,较少悬针形收尾;撇画起笔时,头部下笔处斜刻一笔,尾部稍粗重,收笔时末稍微微上扬或沿水平方向运行,有些短撇侧锋用笔,运行快,笔程短,形似实心三角形,非常独特;捺笔多有波磔,微露锋或不露锋;折画的最突出特点是右折笔的外轮廓呈三角形,外方内圆。这些典型的笔态特征在魏碑其它作品中具有普遍性,这既是硬毫笔方笔书丹的效果,也是受刻刀工艺影响以及特殊的石质材料因素共同影响的缘故。首行“大周明”三字初刻字形较小,镌刻完工后,刻工对三字进行了放大修改: “大”字横、竖撇、捺笔画起笔处与原笔画重合,行笔后与原笔画未重合,收笔距离加长,撇捺角度收紧,“周”字外框加阔加大,“明”字的月部加高,使“大周”二字显得阔大而更精神,透露出儒家思想对文人包括刻工思想意识的浸染和影响。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和大量造像,对魏碑书体特点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同时,随着少数民族文化与佛教文化及传统文化杂揉融合,使北方传统的楷体书法获取新养分,方笔入主楷书,使楷书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掀起魏体新浪潮。此时楷书以雄健为主调,书家多为民间人士,故字法结体自为一体,意象相近,介于分隶和楷书之间,居汉分至唐楷枢纽,与南朝风流蕴藉大异其趣,呈现其特有之风貌。北朝书法,是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体,又是石刻艺术和书法艺术两者完美结合的共同体。书法作为艺术,作者气质决定着其基本风格气息,审美意识是它的形式美创造基因,而由历史相沿的形式技巧表现手法则是它的实体构成因子。北周造像楷书延续西魏体一类。北周前期的书法进程,经历了由古质转向新妍的变化。北周后期的楷书仍是以斜画紧结为基本特征,多有高耸峻拔,豪迈开张的气势。北周历史短暂,存留书法作品较少。故 《尉迟迵造像题记》成为见证北周书法面貌的重要依据之一,在中国书法史及石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家川县马关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