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纪录片对中国形象构建的比较分析

2017-10-09 20:27董晓伟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19期
关键词:舌尖纪录片美食

董晓伟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世界强国之列,与政治、经济等硬实力相较的文化软实力成为重要命题,提升國家形象的任务提上日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在丰富知识、拓展视野的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现中国的一个契机。中外记录片对中国形象的展现视角自然不尽相同,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和《发现中国:美食之旅》这两部分别由中外拍出的美食纪录片为例,以中外对中国的不同认知为切入点,中国的纪录片还需更加贴近生活,增强逻辑性以使受众更易接受。国外对中国“文革”时的失误仍十分介怀,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也严重影响其对中国的看法,中国还需在基础建设上多加改进。

第一章绪论

研究背景

随着综合国力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已不再局限于政治、经济等硬实力方面。国家形象作为软实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提升本国国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争取到他国人民的好感和接纳,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合作与交流,实现共赢发展。由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所重视。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不同的媒体针对同一个所要记录的事物,因其所在国家不同,观察角度不同,拍摄方式不同,受众需求不同,自然会得出不一样的纪录片产品也会不一样。通过中外两个不同媒体对中国美食的展现,深挖这种差异背后,中外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构建和传播。以此,为之后纪录片的制作和对外传播提供新思路。

研究现状

《舌尖上的中国》与中国形象。截至2016年2月1日,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舌尖上的中国”为篇名关键词进行精确搜索,得到相关论文文献725篇。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形象”为篇名关键词进行精确搜索,排除涉及《舌尖上的中国2》文献4篇,得到相关论文文献15篇,其中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9篇,文化1篇,信息科学6篇,一般服务业1篇。

《发现中国:美食之旅》与中国形象。截至2016年2月1日,在CNKI中以“发现中国:美食之旅”为篇名进行精确搜索,得到的相关论文文献仅有4篇。,关注“他者”眼中的中国,我们还需要继续思考如何善用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人士来讲述东方故事,化解西方人的某些误解和扭曲的刻板印象;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字幕翻译进行了分类,打破了专一的语言符号和字幕文本研究,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分析其中的字幕翻译如何与其他模态相结合,共同构建整体意义,表达出纪录片所要诠释的文化和意义。

两者比较研究现状。比较研究很少,更倾向对外传播,极少重视国际上重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这样的情况易导致国际上难以通过中国方式认知中国。他们需要通过他们的方式了解中国。

研究方法

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称《舌尖》)和《发现中国:美食之旅》(以下称《发现》),文本分析,个案研究;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报道、著作、文章、官方数据以及网络资料的收集和梳理;比较分析法。主要用于对两部纪录片的评论进行分析;从收集到的资料和计算出的数据得到两者的差异,归纳中外眼中的中国元素,纪录片对国家形象构建的意义,从而对今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第二章《舌尖》和《发现》的比较

传播主体的比较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9在正式开播时实行国内版(CCTV-9纪录)和国际版(CCTV-9 Documentary)分版播出。CCTV-9共推出8个日播节目时段(包括人文地理、自然、万象、特别呈现、寰宇视野、时代、真相、发现)和1个周播节目时段(纪录电影)。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纪录片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

英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于1922年,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长期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在1955年独立电视台和1973年独立电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虽然今年来丑闻不断,但它依然领先。

传播内容的比较

主题思想的比较。《舌尖上的中国》共有7集,《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

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是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着一部纪录片真实的原则不仅展示高速发展的中国灯红酒绿的城市,也有村庄形象。主人公中,从事农业的有53人,关注中国小农以及农民工。在城市文明的裹挟之下,它明显偏于自然、田园和农家,与城市的对比中,展现一个全面的中国。传统的技艺得以突显,充满了许多地区的食物和习俗,符合陌生化理论,满足了中外观众对这些美食以及这些美食背后故事的好奇心。诺邓火腿的腌制技艺、竹升面的压面技巧、过年时吃饺子、寓意长寿的长寿面都是美食技巧与观念。

《发现》共4集,分为北京篇,成都篇,云南、新疆篇,广东、台湾篇。以地点为中心,寻找这几个地方的美食。《发现》以地点为基点,美食太基本,如北京的北京烤鸭、四川的麻婆豆腐、云南的米粉、新疆的烤全羊、广东的蒸饺、台湾的肉粽。每集时长5g分钟左右,比《舌尖》多出10分钟,但提到美食较少。

《舌尖》从一个家的角度出发,或许太多的传统已经被城市化所淹没,这是时间的流逝所带来的必然,《发现》则是通过谭荣辉、黄游亿这两个华侨作为中国人不被外国人所接受的苦恼到如今以中国人为荣的心情变化,每一集都会有这样的情感表达和两个人家里的老照片以图文并茂。

《舌尖》与《发现》的呈现内容被称作“阳春白雪”对比“下里巴人”,两者皆有特色。《发现》随性地漫步于每座城市的夜市、市集、酒店,发现美食就去尝试,两人在每处人家品尝这家的传统菜,也会露一手给大家品尝。

选择题材的比较。《舌尖》选取了各地丰富的美食,明确提到的省级行政单位就有26个。穿越了绝大部分的中国,一地多食的情况也有很多,由美食继而链接到当地传统《发现》中探访的食物则过于基本,北京的饺子,成都的水煮鱼,云南的普洱茶,新疆的手抓饭,广东的糖醋肉,台湾的醉虾,基本美食唾手可得。连两位厨师在每处所做的美食也并无新意,烤鸡翅、回锅肉、黄瓜沙拉,挑战不大。这偏于综艺的手法,观众会跟随向导的脚步进入片中。对于对中国美食一无所知的外国人固然是一个基本的认知,但失去陌生感。endprint

情节设置的比较。《舌尖》中,涉及主要人物63位,平均1集中就有9位,在每集49分左右长的时间里,个人形象尤为突出。以人物为中心点,向外延展到这个人物的家庭,这个家庭所历经的时代,每一个故事都是为这一集的主题服务。

《发现》中,两人总是自街边匆匆走过,尝试一个包子或一碗汤,之后便是钻进某个大厨的厨房参观、做菜,或是在一处人家品尝他们的美食并改良。对这个地方的描述只是通过两人的感官来表达风云变幻。谭荣辉在25年前回到中国,对中国美食极度失望,但频繁的口述偏主观。

传播形式的比较

视听语言的比较。《舌尖》是中国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使用全画幅小型手持式摄像机索尼F3和佳能5D2单反相机,采用微距摄影,突破了传统的远、中、近景的简单转换拍摄方式,拍摄食物时70%以上的鏡头都是特写镜头,光圈很大,主体突出,背景很浅,为观众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构造。这两种小型的高清设备还能打消被摄者的戒备感,从片中不难看出,所有的被访者都没有看镜头。对城市镜头的拍摄多采用延时拍摄的方法,大场面、广角镜头、快切,带来视觉冲击和感官体验。拍摄乡村时则步调放缓,形成对比。“舌尖体”以白描为主,清晰简洁、通俗易懂。加之旁白李立宏的解说婉转磁性,勾起观众食欲。被访人员采用同期声,声画协调,锦上添花。

BBC作为《发现》的制作单位,其拍摄技术确实逊色于《舌尖》,特写镜头虽多,但并不像《舌尖》那般稳定,给人纯粹、唯美的感受,当然这与《发现》这种游记式的跟踪拍摄形式是分不开的。但是从沿途风光一路到某处人家的这段过程,却是被记录其中,使观众有连续性的感受。拍摄城市的远景镜头节奏快速,纵使置身于城市的大厨房,镜头的清晰度欠缺总给人脏乱差之感,这样展现的中国有失偏颇。

《发现》的解说词分为三级,一级是片头片尾旁白,二级是成片之后主持人旁白,三级则是同期声。二级和三级居多,三级最多。被访人物也是采用同期声,两人只有在同被访人物交谈时才会讲汉语或某地方言,其余均为英语,在被访人物讲完汉语后,两人会紧接给朝向摄像机旁用英语翻译一下。而实际上,两人与当地人交流也存在困难。

播放平台的比较。截至2016年2月1日,《舌尖》在线播出平台有爱奇艺、乐视、优酷、搜狐、凤凰网、央视网等,曾分别在CCTV-1、CCTV-2、CCTV-7、CCTV-9、CCTV-10、CCTV-高清上播出,共31次,其中CCTV-9播出25次。在百度视频中搜索“舌尖上的中国”,结果共27638条。搜索“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只有105条。

传播效果的比较

《舌尖》自2012年5月14日10点半在央视首播,连续7天播出,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这个成绩已经达到与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

以豆瓣网为例,截至2016年2月5日,两部片子的评论的数量比较如表所示。

《舌尖》和《发现》的比较分析中,两者有一些共性,如紧扣主题,题材较具有代表性,以人为中心,家庭形象突出,故事化的叙事技巧,运用大量特写镜头,涉及到美食背后的社会文化等。

《舌尖》是以中国人的视角看中国。题材广泛丰富,迎合受众需求;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更为受众接受,不会像以往纪录片要仰望着去欣赏;众多中国符号,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个鲜明的中国;采用全知叙事手法,叙述美食背后的背景。作为展现国家形象的—部片子,仅仅以主体视角去展现是不够的,还需要主体从客体的角度去发现和展示。

与《发现》的外国人视角比较,美食纪录片仍需不断改良,如在题材的选择上要保持地方的代表陛,过偏的食物,遥远的风俗,会让受众找不到自己与片子之间的集合;个人化的叙事仍有不足,美食不但要通过镜头展现,还要通过人物来展现,让受众有独特的视角感受人物的感受;在情节设置和节奏控制方面,也要以受众理解和接受为目的,避免过于碎片化,受众的逻辑难以关联;观念也有所偏差,有些食物的展现悖逆了“环保”“生态”的平衡,还有些食物的人工处理也很难令外国人接受。总之,是更多的从受众的角度、从个人的角度制作,对外传播的人才还需要不断引进。

从《发现》每一集两人回忆不难看出,国外对中国的着眼还是过多的偏向了中国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而非今天中国的发展。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狭小陈旧的“苍蝇饭店”,没有隔间的卫生间,采访经历过“文革”的人们,并不是说这些不能纪录,它恰恰是需要在镜头上向世界展示的,但是不能仅仅揪住一个国家特有的缺点不放,忽略了应该展现的美丽。这样的客观,实在片面,也同样掩盖了真相。对国家形象的构建而言,历史无法改变,但今时今日的改变也不容忽视。国际上对中国的成见由来已久,中国美好形象的改变之路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舌尖纪录片美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