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宏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要成为人才就必须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远远胜于他人。也就是说,人才必须要有专长,有专长的人就是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最理想的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一定要注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深化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方法,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每个学生将来成才奠定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人才呢?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卢卡斯说,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什么?就是人才。经过专业化训练的人才,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增长的真正动力。如今美国密西根大学行为科学家丹尼逊又把人才细分为七个层次:第一等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经常想出机智的方法解决问题,被认为是该部门最有创造性的人第二等善于用新的首创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能提出很多好意见;第三等比一般人有较多的新意见,能提出一些费思索的问题,并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偶尔也提出有想象力的建议;第四等能发挥别人的见解,但他自己的见解却大多是陈旧和众所周知的;第五等在搞一项新工作时经常向同事讨教,并依靠别人的建议;第六等无明显的首创性,很少提供新见解,习惯于老一套的工作方法。第七等满足于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工作方法老一套,不适时宜也不想修改。
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显性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有才能,具有超过他人的才干和能力。至少在某一方面独具专长,胜过别人;有远见,至少在专长方面有远见卓识,对问题的了解比一般人深入;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住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独具一格。
不管是人才密集的美国还是人才极度欠缺的中国,人们对人才标准都有比较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必须要有胜过他人的专长,必须要有超人的智慧。同样他们都没有提及“全面发展”。因为事实上人才与“全面发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像海伦·凯勒、霍金,你叫他们怎么全面发展?但是谁敢说他们不是人才?我国土生土长的80后的领军人物,最有争议的辍学少年韩寒。无论写作、唱歌、赛车,还是在网络博客上发生的种种事件,屡次都引起轰动。凭良心,谁又能说他不是人才?韩寒曾说:
“我看我也算是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看我的品德,也没话说。我现在坐在这里也不像个弱智。初中时区里的一千米,一万米,我都是第一名。美劳更不用说了,我拍照片,画画,手工也都不错。(原话应该是这样的,朋友自己看了就知道了)反而那些门门课优秀的学生,你那个照相机给他(她),不一定能使。有些朋友的体育成绩就不用说了。”可见人才并不一定要全面发展,而在我国,有些真正全面发展的孩子,却得不到更深入的培养。每年高考,我国都有许多类似于韩寒这样真正有才华却迈不进高考大门的落榜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事实上国家一方面在提倡全面发展,而在高考制度方面又在执行单面发展。所谓单面发展,就是只认可,只发展学习这一面,只要能考试,门门功课考得好就算全面发展了,结果把一个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变成一架架杲头杲脑的“考试机器”。再这样下去可能不光是缺不缺人才的问题,而是缺不缺人的问题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课程是学生成长与发展体验的机会。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国家必修课程提供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就必须针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求,开发学校课程对学生个性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为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对必修课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加以浓缩,自主开发出各种类型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比如创作与表演、手工与绘画、营养与健康、物理与生物趣味实验、图形计算与应用”、体育舞蹈、走进歌剧世界,汉字中的中国文化、传统风俗、历史人物评说、走近大家、个人投资理财入门、美术摄影等等。通过实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仅是课程的学习者,更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在“教师引领,学生自由选择、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与研究”的发展模式的指导下,使得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空间。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一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为了更好地实现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和谐发展的目标,我们要根据系统整体原理及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围绕实现学生多元智能和谐发展的目标,按照自主、互动、多元、生成、创新的教学理念,按照自主性、激励性、互动性、民主性、差异性的原则,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根据学生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学生鲜活的个性,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做到个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兴趣与个性是事业上真正成功者的最重要的品质。好的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长。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的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發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起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的成绩。”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中学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正确地加以引导、施加积极的影响不仅是可能的也是有效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正确地认识学生和科学培养学生的视角。智能的多样性体现了个体的差异,也使教育者从苛求孩子完美的目标模式下解放出来。每一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才华,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应当通过学生本人、家长、同学及教师等来了解学生的智能发展的表现,以判断学生的独特智能品质。endprint
学校里有特长的人越多,学生的个性特长越突出,将来社会上有专长的人才就越。为了鼓励和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生特长,教育部门还要建立合理稳定的制度和措施,让每一个学生有资格和权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欲求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切多实增加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选择空间。用一张试卷去评价学生一个学期甚至几年,十几年的全部努力是很不公平的,也是很不科学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学生天赋才能的一种扼杀,是对人才的一种扼杀。
早在2008年11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国际教育大会,就提出了“全纳教育”的全新概念,其主要思想是:教育是一项人权,也是实现其他各项人权的基础;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体制不应该排斥任何人;人是有差异的,教育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应接纳所有的儿童,不论其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或其他状况。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只是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更应当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环境。而学生的发展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消极地吸取,而应当是自我依据自己的兴趣、社会的需要判断、选择和组合的过程。所以学校应当提供更多让学生自己展示、思考的机会。
要达到这个目标,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有对于学生终生发展的理性思考。要积极创造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制度与机制,重视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从更多的方面对于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特别重视加强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个『生特质的考察,使得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平时的各类竞赛,才艺展示、学期末各种荣誉的评选以及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分类考察等等,都可以给学生提供了多把丈量的尺子,量出每个学生的风采与精彩。在一个班集体中,肯定存在学业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对每个学生都按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是不合理的,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要立足于学生的现有的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进步了,就应当给予好评。这样他们才有成功感。如果硬要一个后进生达到尖子生的程度,就肯定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这就需要建立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评价方法。同时在评价学生时,不仅仅看测验考试的分数,更看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情况,包括学生完成作业、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不仅要看学科的总成绩,还要看看有无特长,不僅要看特长,还要看看品德修养,身体素质。总之,一定要通过全方位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国家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