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汝敏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获得生活来源、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我国农民工规模庞大,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命脉。新常态背景下,农民工就业形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一定程度上减小农民工就业压力,然而经济增速的放缓与增长动力的切换,倒逼企业纷纷调整产业规模和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这对就业人员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民工在劳动市场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总体来说,新常态对中国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影响利大于弊。因为农民工职业群体的特殊性,是推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农民工就业,也是政府推进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所以农民工的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研究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农民工就业形势的影响,分析农民工失业产生的多方面原因,再从农民工、企业、政府、工会等主体角度,为解决农民工的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农民工;就业形势;失业分析
一、相关背景介绍
(一)、“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经济的“常态”是指经济运行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所表现出的经常性的或稳定性的状态,研究经济的“常态”就是对那一时期或阶段经济发展的的长期现象和历史特征进行的现实描述和理论分析。因此“新常态”是相对于过去的时期或阶段的出现的不同的经济发展状态而言的,它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表现出的一种新形势、新局面,因此“新常态”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理想阶段,面对“新常态”需要冷静分析、沉着应对。
(二)、“新常态”的来源
“新常态”在中国的探讨越发火热,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012年,国内有研究者明确提出“7%~8%的GDP增长率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并称“经济新常态对经济决策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是放弃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政策目标”。2013年3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使用“新常态”一词描述经济运行[1]。2014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中提到,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这是中国高层领导首次用“新常态”一词描述中国经济发展状态,随后人民日报与半月谈等期刊多次转载并解析了“新常态”,引起了广大人民的热切关注,“新常态”在中国被广泛运用和知晓。
二、 新常态下农民工失业问题的表现
(一)失业率总体较低,失业风险增大
在新常态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失业率也会因此提升,特别是近年提出的供给侧改革,要求对传统行业去产能去库存,一些企业会因此实行裁员,另外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要求技能更高的工人,这些将会直接导致农民工失业人口和失业率的上升。
(二)农民工结构性失业突出
农民工失业的多数情况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调整,导致农民工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农民工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劳动力的素质、技能达不到岗位要求引发的失业。新常态下,一些企业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原先素质、技能不高的农民工难以适应企业要求;二、由于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当劳动力的地域流动不畅时,就会出现一些地区存在空置岗位,而另一些地区却拥现大量闲置劳动力的情况;三、农民工自身观念问题,许多农民工下岗是因为不愿干脏、苦、累活,认为有失身份,这种情况存在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身上[3]。
三、新常态下农民工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素质技能偏低,达不到岗位要求
农民工的自身素质达不到岗位要求成为农民工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指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身体素质。第一,文化素质低,我国农民工文化水平大多不高,几乎占八成的农民工的学历是初中及以下的,這些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体力劳动,工作稳定性不高,随时面临着失业;第二,农民工拥有的技能水平低,接受培训机会少;第三,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人口年龄结构中,中老年农民工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农民工随着身体素质的下降,体力逐渐跟不上,劳动生产率逐渐降低,工伤情况也更容易发生,因此被用人单位辞退的风险很高。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足
近两年全球经济进入寒冬期,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世界五百强企业,都纷纷进行裁员和结构调整,从目前来看,我国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裁员潮,裁员大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如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的行业,面对疲软的市场需求,经营亏损或是停产停顿的压力,这些企业不得不降低员工工资或是进行裁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预期在煤炭和钢铁等产能过剩的行业裁员180万
[4]。这对农民工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技能的缺失,从事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衰退对失业的影响更大[5]。
(三)政府就业保障体系缺乏
农民工失业与政府就业保障体系缺乏也有很大关联。农民工为中国城市化建设、城镇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大多只是在城市暂居的“过客”,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与平等的待遇。首先,户籍制度壁垒的存在,让农民工在医疗保障、子女教育、就业保障、住房等方面遇到难题。其次,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尚不完善,由于领取失业保险的条件严格,即“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如果农民工是由于调岗、降薪等压力被迫辞职,则不能领取保险金,另外,跨省转移失业保险的渠道不够畅通,外出农民工必须回到户口地领取保险金,这加大了领取成本,农民工的失业保险缴费缺少补偿与激励,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大多不高,很难在承担失业保险额,最后,国家在农民工的失业保险缴纳方面缺乏补偿与保障,更加导致了农民工的参保率的低下。endprint
四、新常态下农民工失业问题的策略选择
(一)企业加强在职培训
企业的在职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使其适应岗位要求,同样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在职培训实现了农民工的培训过程、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减少了相应的培训成本,另外由于对培训环境的熟悉,适应性也会加强,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能够弥补工作中的不足,加强了农民工与岗位的契合性。
(二)政府落实就业保障政策
解决农民工失业问题,关键是要让农民工的专业技能适应劳动市场需求,其中最根本的是农民工的教育问题,让教育体制为农民工就业铺路搭桥,让农民工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第一,建立完善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接纳外来农民工,解决外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子女教育问题,建造农民工保障房,解决住房难问题;第二,建立以政府主导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平台,要理顺好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等机构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的关系,相互配合,明确工作分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培训体系。第三、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责任,要合理、如实进行失业登记,对就业困难的农民工提供就业帮助,如宣传合适的岗位信息,提供就业咨询与指导,帮助失业农民工联系符合岗位要求用人单位。
(三)农民工自身转变就业观念
农民工就业观念的改变也有利于农民工的就业,首先,应改变就业地点的偏好,不应一味追求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中西部在经济在逐渐崛起,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农民工工资水平在逐渐提高,所以农民工就近就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其次,培养正确的职业心理,消除职位偏见,不要一味要求很高的薪酬待遇、优渥的工作环境,而是依据自身能力、素质选择职业。最后,加强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随着人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在逐步提高生产效率与实现机械化生产,用人需求在减弱,农民工单凭依靠体力已经很难找到好工作,应该意识到对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掌握一门技术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6]。
解决农民工的失业问题,一定要结合时代要求,利用现有资源、政策优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要把思路局限在城市对农民工的容纳上。此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个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选择,不仅对农民工自身来说是一个机遇,能够实现和创造自身价值,对于带动乡村就业,促进农村发展,乃至推进新型城镇化都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舒立.新常态改变中国[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7.
[2]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N].人民日报,2014 ,( A01) .
[3]杨艳琳.事业高峰问題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1.
[4]晓燕.中国之声:产能过剩行业裁员很痛苦,但却是必须的[N].汇通财经,2016-3-2.
[5]蒋选.我国中长期失业问题研究——以产业结构变动为主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胡建国.农民工就业需要转变四大观念[J].中国政党干部论坛,2009(04).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