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妍
摘要:新传媒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人们思想文化生活的日渐丰富,随着这种大众媒介的日益发达,人们时刻被影像所包围,已无暇顾及传统的舞台戏剧,传统戏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有人认为戏剧即将 终结。但本论文认为,在新传媒时代,戏剧作为一种综合门类艺术自然应该有新的生存格局,本论文即是针对在这新媒体时代高科技视觉体验的冲击下,戏剧应该生存的新格局产生讨论。将从我国戏剧文化传播面临的现状、在新传媒平台上进行宣传的必要性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探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 新传媒时代对传统戏剧的冲击力的辩证看待
新传媒时代有这样几个特点:内容生成的即时性(越来越多的内容的生成和传播的过程正在重合起来)、内容获取的“即地性”(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手段获取即时信息)、内容传播的互动性(内容的接收方对接收的内容有更多的选择权)、广告投放的定向性(广告商可以更有效地针对个人目标客户投放广告)。而这一切的核心只有三个字:跨媒体。
媒体多样化带来的最大影响即是信息多元化,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让人们目不暇接,新奇事物的出现也开始占据人们的视线,不太景气的戏剧文化似乎正在被人淡忘。
但是正如卢卡奇所说:“真正的影响永远是一股潜在的释放” [1] 在我们常识努力挣脱传统媒体对于大众传播的枯燥桎梏后,传统的戏剧艺术似乎还受其深远影响,被困其囹圄。跨媒体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受众需求是跨媒体传播产生的社会基础。在新传媒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所以,我们不如打破旧格局,应运而生,认识到若想增加戏剧的曝光度,单一形式的传播媒介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了。那么,采用复合媒介多媒体传播的手段来促进戏剧的传播与发展似乎才是在新传媒时代下的最优选择。
新传媒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也日渐盛行,越来越多样的令人目眩神迷的数字媒体艺术走马观花式的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反而相对传统的戏剧艺术已经不再得到人们的关怀,这似乎是新媒体时代对于传统的戏剧艺术大幅度的冲击带来的一个受众冷淡期,但是我们要把握辩证关系看待一切事物的发展,关键在于用对立统一的方法看问题,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
新传媒时代下,一旦戏剧找到合理的格局存在,即能在此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台湾著名戏剧学家姚一苇就曾经说过:“我想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应该是一切艺术今后努力的方向,盖传统如果脱离了现代,他将不与我们的生活契合,我们所见到的只是历史的陈迹;而现代如果脱离了传统,则将缺乏民族的特色与精神内容,只剩下空虚与贫乏的外壳。”[2]
所以,在新传媒时代下,我们的戏剧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应以传统手法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传统演出方式与新型科技结合,正逐渐改变着观众的观剧方式。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VR品牌“第二现场”日前推出了话剧《没有表情的人》的VR版本,受众无需再受热门演出所在剧场空间和场次的限制,通过头戴设备便可以在最佳位置观看话剧演出。让观看话剧演出像观看电影一样方便。通过这样的放映方式,不仅能增加观看演出的人数,弥补话剧现场演出耗时费力难复制的缺陷,带动话剧演出的营收,也可以让观众对同一部话剧有不同的视效感受。
2016年,由中国第一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同名大型3D舞台剧《三体》重磅登场。成功开辟了话剧新纪元,引领了科技舞台剧的新时代,和传统话剧截然不同的是,《三体》舞台剧将要呈现给观众的,不再只是卧室客厅,甚至大街小巷。这次舞台剧将为你呈现的是整个浩瀚的宇宙。以舞台不再仅仅定义为台前幕后那一片有限空间。通过科技的力量对于剧场的完美设计与布局,再加上光影效果的烘托,配合以演员的生动演出,让观众设身处地于故事之中,宇宙星空彷佛触手可及。这已经超出了2D、3D的界限,远远不是通过电影或电视等大屏幕艺术形式能够达到的效果。
综上,新传媒时代对于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戏剧艺术的确是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更多的新鲜事物出现在的人们的视线里分散了他们对于戏剧的精神需要渴求,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角度来讲,这是件好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戏剧的传播与发展就应该适应这个时代,建立多媒体复合渠道传播,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新格局。所以,新传媒时代的来临对于戏剧发展还是利大于弊的。
二、 我国戏剧文化推广面临的问题
戏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从创作到宣传到演出再到观众评价完成了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生产与消费具有同一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
[3] 这句话充分指明了戏剧文化产业产生的消费力才是推动剧作家创作力的源动力。但是我国细纹文化推广却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1. 创作者内容不新颖,偏离时代需求
小罗杰·M·巴斯费尔德在《作家是观众的学生》中指出:“一出戏必须得到观众的赞赏才能生存。一出戏是成功还是不成功,最后由观众说了算。乔治·M·科安创造了两句话来描述观众的作用,他说:观众倾听的是‘扬声器的声音,但他却把自己看作是‘大批评家因为他是花了钱来看戏的。关于观众表达赞赏的方式,乔治·布洛德赫特斯写道:有三样东西标志着你的剧本的成功——笑声、喝彩声和眼泪。”[4]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没有观众的支持,不但戏剧的艺术价值无法体现,就连剧作家和劇院的生存都是问题。
于是究竟怎样的作品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呢?我认为是“有一个藏匿于故事背后深刻而新颖的主题”
[5]。这个“新颖”要求即是符合大时代的审美,不要拘泥于老前辈和古代文学作品的故事改编,而是力求于新,找到更到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得以吸引更多视线投入于戏剧文化事业。
话剧版《甄嬛传》的成功恰恰说明了这一道理,《甄嬛传》凭借小说与电视剧就吸引到了大基数受众,又凭借话剧改编使人们再一次关注了这部作品,剧院内座无虚席,优秀的话剧团队良心出品,整场欢笑声与唏嘘声不断。endprint
这部作品的出现不仅仅是《甄嬛传》热的顺势而为,而是真正的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需求,才赢得了如此之多的关注度。由此看来,剧作家们创作戏剧也好,改编作品也罢,重要的是站在基层观众的审美上去考虑,如果一味的只是看一些“老旧”的东西,恐怕也会失了胃口。
2. 舞台效果单调枯燥,视觉体验差
传统戏剧的魅力虽在于“符号化”设置,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设置出 一个大场面,但是新传媒时代下的现代科技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实在不能与同日而语,简单的道具设置是否已经在受众心中成了“简单乏味”的体现?这需要我们认真考量这一问题。戏剧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陈旧,缺少足够的创新也会成为戏剧文化推广过程中的一个瓶颈。
如果将现代科技融入到舞台视觉体验中去,更能增加观众的视觉美的感受,把“光影”与“舞台”相结合,打造新传媒时代下的新视听体验,才是正确的发展生存之道。
3. 传播途径狭隘,信息流动更新慢
戏剧作为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瑰宝,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缺乏与广大人民的有效交流与沟通,面临着淡出公众视野,逐渐走向衰败的尴尬局面。戏剧艺术的宣传主要还是依靠于传统的传播渠道來对自身进行推广,吸收观众。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观众在审美需求上的提高,人们获取信息,选择信息的方式与途径都早已经发生了变化,戏剧要走进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受众的生活,必须要借助于打造新媒体营销平台。在新传媒时代,活跃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戏剧艺术,必将在这块“微领域”上创造出“大舞台”。
首先,我们应该调动网络媒体的力量,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人到依赖于网络媒体来了解信息,所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网络途径来定期更新作品信息和演出剧目及介绍,有利于人们根据自身喜好来选择自己想要看的作品,有利于戏剧文化的推广与普及。
新的媒介方式正在改变大众的消费习惯和选择方式,新媒体对于培养潜在的观众,推广经典文化有着巨大的意义。
三、 戏剧在新传媒时代的新格局
综上所述,本论文指出的新格局指的是建立多媒体复合渠道传播,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新格局。
这种新格局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是符合现代人们和年轻群体的艺术思想需求的,并不是要全面翻盘戏剧艺术的传统性,而是在保持其传统韵味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争取在新传媒时代下,在众多“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再次占领属于戏剧文化产业的一席之地。
多媒体符合渠道传播不仅是将自己成功的推销到每个潜在受众的面前,同时也给受众提供了接近戏剧文化,了解戏剧艺术的双向互动机会。新媒体技术在戏剧文化普及与知识传播上的应用,避免了人们在传统学习和认知方式上的局限所可能造成的“传而不通”,提高了传播的品质,丰富了传播的内容,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条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将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戏剧艺术相融合,给人们更加丰富的视娱体验,推动戏剧文化多样性发展,增加戏剧本身的吸引力,从而起到吸引更多的受众来关注作品。
新传媒时代的来临已经势不可挡,戏剧文化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细节方面的革新并不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背弃,而是进一步的对于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匈牙利】乔治·卢卡奇:《托尔斯泰与西欧文学》,范之龙译,《卢卡奇文学论文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2页
[2]姚一苇:《戏剧与人生》,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0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们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4]【美国】小罗杰·M·巴斯费尔德:《作家是观众的学生》,【美国】艾·威尔逊等著:《论观众》,李醒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114页
[5]王超:《剧本写作基础》,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版,第68页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新闻学,山东 济南 25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