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质目标导向的“课程+社团”模式探究

2017-10-09 12:03张博
科技视界 2017年14期
关键词:社团体质课程

张博

【摘 要】采用文献、调查、实践等方法探究了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目标的课程加社团体育教育模式,结果显示现行评价标准过高,应修改大纲;课程加社团互补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配合目标形成三位一体高校体育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体质目标,提高大学生体质。

【关键词】课程;社团;体质

Research of course&assn. based on physical fitness obj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ZHANG Bo

(Ningbo university, Zhejiang Ningbo 315211,China)

【Abstract】The use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method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courses and community physical education target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standard is too high, we should revise the syllabus; curriculum and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club complementary, with the goal to form a three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 mode, more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students physique,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Key words】Course; Assn; Somatoplasm

0 前言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是把课内课程和课外社团纳入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使课外社团体育活动不仅成为课堂体育的延续,更成为体育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模式举措使高校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展,使有限的体育资源得到整合和高效利用,更加有效的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体育教育目标。《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通知》中指出“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并且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课程加社团成为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模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理论分析等方法,探索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建立合理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2 大学生体质状况与标准

对近三年浙江省高校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对比全国体质健康评分标准还有很大差距,男女生标准不均衡。分析原因是标准制定不够合理,跨度太大、目标过高,没有遵循序渐进原则。建议修改大纲评分标准,制定对男女公平的合理标准。

3 课程加社团互补共促大学生体质健康

体育社团和体育课程是高校中存在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自发地、积极地去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并且为之努力,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让自己在该领域里面得到更多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而另一种则是学校强制性的、为了加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生活等原因而开设的课程[1]。体育课程因为是学校开设的,所以自然有其强大的执行力和规范性。作为必修课,不管学生愿不愿意,都是必须接受的教育。至于体育社团,学生积极性较高,但没有强制性和约束力,从这些方面来看,可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互补的,便可以尝试让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融入,相互渗透,共同创造一个更适合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培养模式。长期以来,大学公共体育课作为高校必修课,在增进广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体育文化传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学生数量、场地器材、课程学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实际教学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体育课程一周只有一次,单凭课程无法完成教育部提出的每天运动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目标,体育社团应运而生。

表2 宁波大学男女体质健康水平对比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作为一个高度自治的学生组织,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活动领域覆盖面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场地时间受限的客观因素,满足了高校学生的体育爱好、兴趣的需求。近来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迅速发展,学生通过参与体育社团进行体育活动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方式,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組织形式,成为体育课程向课外延伸的主要载体。体育社团是学生社团的类型之一,约占社团总数的五分之一,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和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为宗旨,在组织形式上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它打破院系、专业、年级的限制,将有同一爱好的学生融为一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由于社团成员的兴趣浓,先天条件要比普通学生好,多数学生都愿意在课余时间参与系统性的活动。这种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系统,师生配合较为默契,交流顺畅,这样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endprint

体育社团依托阳光体育活动委员会,在积极开展社团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在社团的积极推动和有效组织下,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得到蓬勃发展。每学年推出10项以上的竞赛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品牌赛事。在组织校内体育活动、竞赛的同时,社团积极走出去,参加省市高校间的社团交流活动,并代表学校参加的一系列大学生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校争光。

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观念的引领下,课程、社团、体质目标三位一体化体系应运而生,为大学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促进了大学体育教育的全面展开,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进行教研改革,结合大学体育资源的现实情况,积极拓宽培养模式,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体育课程教学、体育社团活动、体质健康测试的三位一体课内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目标、课程、社团三位一体化使课内外体育活动得到延伸和整体发展,不仅可以更好的完成公共体育教学基本任务,同时对于营造校园体育文化,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实施基于“三位一体”课内外一体化的大学生体质目标导向的“课程+社团”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借鉴作用。

首先,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因地制宜的增加了选项课,并按照开设的选项课成立相应的体育社团,将有限的体育教学延伸到社团活动中,在教学中培养体育骨干,传授基本技能,使学生们将课堂上所学技能和知识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课内外一体化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使课堂体育教学得到合理延伸和扩展,而且体育社团的蓬勃发展也为没有体育课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了继续参与体育活动机会和场所,为落实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提供保障。

其次,在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有效的结合进来,将部分测试内容设置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健身指导。同时将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体系引入到课堂教学和社团发展的评价体系中。这不仅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多样性需求,也使学生有的放矢,针对性的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为提高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体育教学、社团活动、体质健康测试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使三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在有效完成大学体育基本任务的同时,也有效的推动大学体育文化的整体发展。三位一体体育培养模式的措施手段:

其一,制订整体教学计划。新学年和学期开始之际,针对新的教学模式制定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体质测试整体的教学计划。使课内外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并积极发挥体质测试标准的引导和评价功能。使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其二,因地制宜的增设选项课,争取开设接近20门选项课程。同时以开课项目为基础成立注册20余个体育社团。其三,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工作。针对整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实施方案,并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其四,由学生骨干、体育教师、校院领导共同参与组建阳光体育活动指导委员会。指导、协调活动实施。选择骨干教师参加新开设项目的技能培训,积极优化教师的教学和指导能力。通过“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的模式,组织、策划、培训全校的体育活动及全国、全省、全市大学生校际间的体育赛事活动,形成参与人数多,活动频率高,学校与协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其五,建立校园网络平台。将教学和实践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以网站形式联入局域网及Internet網,方便师生上网浏览学习,建立具有良好互动性的网络课程平台,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互动。

4 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体质目标的制定要合理可现、男女公平。现行评价标准失实,且男女失衡。对学生的评价不公平不合理。制定实事求是的评价标准刻不容缓。

(2)课程加社团是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高效模式,配合体测目标形成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

5 建议

(1)修改国家体质健康评价标准,制定现实可行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制定者应亲自带队实际测试取得源数据,切勿使用二手数据包括官方二手数据。只有使用亲自测试获得的一手数据才能制定实事求是的评价标准,否则又是恶性循环。

(2)把课程和社团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课程开设尽量涵盖社团内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徐兰,刘苏.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融入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4):11.

[2]王福杰.论大学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4):197-198.

[责任编辑:朱丽娜]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团体质课程
缤纷社团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