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晶晶
《李尔王》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一出复杂的大悲剧,而在当今评论中,肯定它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有人甚至认为它是一部人类思想发展的史诗。总之,《李尔王》有别于莎士比亚其他的悲剧,它的博大精深,复杂难解,模糊虚幻,这也是莎士比亚非常成熟的一部反映人类精神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的悲剧。
当今的评论界认为“李尔的一生通过错误走向至善。从最开始有社会理想到丧失,再到重新获得这个过程。李尔王的悲剧不仅在情感上使人感染,而且发人深思,反省着包括自身的人类生存的问题。”我认为李尔的变化主要还是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以及他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的影响。
一
李尔存有些社会理想主要体现在他追求人文主义的和谐、温暖、理想的无冕之王的和平生活。在资本主义畸形的发展中,李尔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下仍然追求女儿对他的爱,表现出他追求家庭的和谐稳定。李尔分国的原因也是为了避免在他统一国土中争权夺利,造成纷乱。体现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中的“反对封建制度中诸侯纷争”[1]。
后来李尔的人文主义理想受到挫折。由于他在一国至尊的优越环境中,不知警惕,独断独行,只喜欢虚伪逢迎的人。从一个有理想的人渐渐发展成主观唯心的极端主义者,集封建罪恶为一身的暴君。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他划分国土。然而长女和次女以谗言骗取了他的许多好处,坦率、纯洁的考狄利亚却说出了实话:“我深信我的爱心比我的口才更富有”(一幕一场)。竟然被李尔无情的放逐到法国。后来高纳里尔,里根原形必露,李尔被她们逐出家门,流落在荒无人烟的旷野,和爱德加,弄人等一起遭受暴风雨的洗礼。
在“人文主义”标准下,歌颂理想的人反对“恶”提倡“善”[2]。最后,考狄利亚用真诚与善良唤醒了李尔,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忏悔了自己的所为。在狱中,考狄利亚单纯善良,体现出资本主义人性的光辉,坚定了李尔为人文主义理想奋斗的决心。
二
全剧的中心场即暴风场。李尔与暴风雨斗争这场戏成为了他由丧失理想到恢复理想的一个心理转折点。
首先,他以己及人。在经受了两个女儿的忘恩负义的打击后,李尔已经变得疯疯癫癫。他宁愿自己遭受千般万般暴风雨的打击,宁可与他们同归于尽,也要让那些邪恶的忘恩负义的人类灭亡。自然的暴风雨越演越烈,实际上已成为他内心的风暴的外化。“我的心灵中的暴风雨已经取去我一切其他的感觉,只剩下心头的热血在那儿搏动。”(三幕四场)他的心里其实一直存有一种搏斗抗衡的意识在驱使他。同时在暴风雨的袭击中,他从他自身超脱出来,不视自己为国王。
他已经把自己的身份降为一个普通人,甚至比普通人还悲凉的人。以前他所为一国之君威严、庄重,众多人都服从他一个人,他固执,虚荣。在暴风雨的洗礼下,他领悟到那种平民所有的痛苦。他说:“不,我要忍受众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三幕二场)最初的体现是他叫弄人进屋:“来,我孩子,你怎么了,我的孩子?你冷吗?”(三幕二場)从他关心弄人的态度就已经可以看出李尔思想的进步性。他内心懂得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不再是以前那个只受别人服侍的人,融入到普通人群中。“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三幕四场)这里包含了李尔的悔恨,也同时反映出他有改过自新的意识。希望能有更多的不论贫富贵贱的的人民都能联合在一起,与邪恶做斗争。
其次,李尔以己比人。他遇到爱德加,使他的精神境界进一步得到净化。当他初次见到爱德加,想到原来他是一个和自己一样可怜的人,他觉得这样的人“还是死了的好”,同时又映衬出自己的可悲。可当他发现爱德加赤裸裸展现在人的面前,他觉得爱德加展现出来的才是人的本来的面目,不像他那两个女儿虚假的背着人的外壳,而里面却是一颗兽心。爱德加虽然外表像兽但内心是人。李尔称他为哲学家,他佩服爱德加能够在身受痛苦的境地里继续和恶魔斗争的精神。他想像爱德加学习,于是他放弃了“死”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为光明和理想奋斗的决心。
由此看出,在风暴场中,李尔通过苦难认识真理,得到新生。他鄙视命运,“对解决社会矛盾,人类前途持乐观主义态度,”追求理想光明。
李尔与朝臣葛罗斯特的遭遇颇为相似。李尔王和葛罗斯特之相同点为“被受惠者恩将仇报,受亏待者反而以德报怨”,在苦难中挣扎,由极端悲观转化为乐观主义,最终得到新生,认识人生真理。
两者的不同之处则突出了李尔人性的精神。以葛罗斯特故事中子不像子配合李尔故事中的女不像女,两者共同反映了时代风暴中畸形发展的社会全貌。葛罗斯特比起李尔具有更多的封建思想。他逆来顺受,服从长上,轻信偏爱。而李尔不是为命运、自然力和社会力所形成的风暴支配,而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凭借人的力量战胜天。
总的来说,李尔的心理演变过程就是围绕他从存在人文主义理想再到重获来发展的。其中,风暴场是李尔心理的重要转折点。葛罗斯特作为影子陪衬了李尔,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辉。
参考文献:
[1]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编.莎士比亚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3.
[2]朱达,朱文振.论莎士比亚及其人文主义思想──纪念莎士比亚诞生430周年[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