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兵车行》是杜甫新题乐府叙事诗的代表作,也是杜甫诗歌走向“诗史”的关键性之作。《兵车行》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加之创新旧题乐府,利用乐府民歌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使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叙述形象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关键词:《兵车行》;虚实;新乐府
《兵车行》作为杜甫新题乐府叙事诗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杜甫诗歌走向“诗史”的关键性之作。全诗通过对征兵情景、生产破坏等场面的描写,采用旁观叙事的‘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体式,揭露了“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战争祸源,说出了百姓敢怒不敢言之语,控诉并揭露了玄宗天宝以来统治者征战不断、穷兵黩武的作为给百姓带來的巨大灾难。同时诗人对于人民疾苦表现出极大地关怀,体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除了在思想内容上的深度和叙事结构的客观化之外,在艺术表现上也呈现出了自己的诗性特色。
一、虚实结合
关于《兵车行》具体的创作时间和战争事件背景,虽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但其以唐王朝发兵攻打吐蕃和南诏两件事为诗歌创作的底色,是可以作为基本认定的。历史事实是真实存在的,作为诗歌创作而言,不等同于真实历史本身,因此对于杜甫的“诗史”而言,是诗化了的历史,是带有虚构的成分的。但这种虚构是“作品描绘出来的极似现实生活的场景或过程,看起来很逼真,如同生活实录,但其实却是作者的虚构,是作者综合许多素材加上自己的想象,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编制出来。”①杜甫虚构出‘过者和‘行人的对话,萧涤非先生认为这个过者就是杜甫自己。②当然这也许只是一种艺术思维的运用,尽管艺术思维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人物,却亦不能完全抛开生活现实,“一位诗人的写作态度无论多么冷静客观,人们也总能透过作品看出其主观世界的某些侧面。”③杜甫建构的‘过者和‘行人的对话必然是以其所见所闻为虚构基础的,以此来“假托征人自诉之词,抒写愤激之情。”④杜甫正是通过合乎生活实录的虚构来传达他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愤慨和对百姓的宏大悲悯的情感。在具体的诗行间,诗歌将“或从”、“况复”、“且如”等虚词用的出神入化,强调征调之频繁。
此外,诗中还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来完成虚实的结合。“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通过夸张的描写表达唐王朝强行征兵对百姓所造成的的民怨和恐惧。他还将史实虚化,“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上句写的是边塞战争情况,下句写边塞战争祸源。都属于实意虚写,以虚带实。并非作者真的亲眼目睹将士血流成河的场面,而是通过夸张来渲染人民为这场战争所付出的血泪代价。“千村万落生荆杞”,亦是预测性的后果,非眼见事实,是为虚写,传达的却是真切的情感。进而想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悲惨境况,便是合乎情理的想象。并且,诗人把素材做了典型化的处理,将数万征夫的命运集中体现在一个老卒身上,为何灾难和遭遇如此集中和突出?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的加工甚至添加了想象虚构的成分,然而读来却觉真实,因为里面贯穿了一种强有力的生活逻辑,达到了近似自然的虚构。诗尾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作结,亦是诗人的想象之词,把鬼之阴森可怖和人的悲惨境遇相连结,在阴雨天辅以想象中鬼之叫声“啾啾”,给人不寒而栗之感,可见在战争中唐王朝将士死亡之多。
二、创新乐府旧题,利用乐府民歌形式反映现实生活
在杜甫之前,乐府历经数百年的搜集、整理以及传播,逢到战乱频繁、政治离乱的东汉末年以及魏晋南北朝,被边缘化的叛逆文人,借社会写实进行政治论述。此时,乐府诗体中生动丰富的民间性适时的进入时代的舞台,将政治见解、时代特征以及社会关怀等融于一体,为之后的唐代诗人开辟出一条新的创作之路。杜甫便是这条路上的代表人物。他在诗中,没有拘泥于乐府旧体《从军行》,而是自创新题,以新题写时事,成为“继曹操以古题写新事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革新。”⑤社会时事内容的反映、篇幅的扩大以及艺术形式上的灵活多变,结构上也不再是单纯的叙事或抒情,而是更加注重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充分发挥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由于民歌色彩的渲染,全诗语言通俗,自然流畅。并熟练的运用民歌中的“接字”手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读来颇为铿锵有力、连贯和谐。
注释:
①董乃斌.唐代新乐府和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兼及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现象[J].文学遗产,1984(4).
②萧涤非.杜甫诗选注[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③董乃斌.唐代新乐府和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兼及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现象[J].文学遗产,1984(4).
④黄坤.杜甫心影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1991.
⑤李炎.杜甫《兵车行》赏论[J].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参考文献:
[1]董乃斌.唐代新乐府和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兼及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现象[J].文学遗产,1984(4).
[2]李炎.杜甫《兵车行》赏论[J].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3]葛晓音.论杜甫的新题乐府[A].《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黄桂凤.历史虚构的文学文本—以《兵车行》为例解读杜诗的“诗”与“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作者简介:程应嘉(1993-),女,山西晋中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在读研究生,方向:中国古代文学。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