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歌曲中的江南意蕴

2017-09-30 17:47王芳夏婉莹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7期

王芳+夏婉莹

摘要:现今古诗词歌曲引起热潮,通过学习演唱古诗词歌曲帮助人们学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并进行传承是当今传承发展的新方式,本文以古今江南古诗词歌曲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并选择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枫桥夜泊》进行深入探究,分析歌曲与诗作中所蕴含的江南意蕴以及江南文化。

关键词:古今古诗词歌曲;江南诗作意蕴;古曲韵味;《枫桥夜泊》

江南,一个永不褪色的瑰丽词语,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的红尘桃源。它是三吴都会,是烟柳画桥,是杏花春雨,是月映水中天,是画船听雨眠,是半壕春水一城花,是酒中倒卧南山绿,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望、是知、是忆、是梦。那些传唱不绝的名句中极大部分都是描写江南的,文人的江南情怀一直存于心中,他们对江南的热情从未消退。这些富有江南意蕴的古诗词,记载了江南发展,见证了江南的一路繁荣,是江南的文化瑰宝。

魏晋之前,古诗词为唱而作,为填曲而作,即相当于当今的歌词,所以现在我们编创古诗词艺术歌曲用以传承并发展传统文化不无道理。[1]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位超然的地理区域,其范围虽一直在变化,但总是围绕着太湖流域,以金陵即现今南京为中心,用它的富饶秀美牵动吸引着文人墨客的心。绝大多数的诗人都心向江南,崇尚江南的自由与洒脱,以致现今流传下来的古诗词作品中很多都是描写江南的,[2]在这种繁荣的江南诗作背景下,当代作曲家们致力于搜集古诗词歌曲,并为一些古诗词重新编曲,通过歌曲演唱的方式,让世人了解江南历史、感受并传承江南文化,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无限江南意蕴。

一、古今江南古诗词歌曲佳作

现今,流传较广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佳作数量不少,[3]其中较为代表的是《清明》、《寄扬州韩绰判官》、《杏花天影》、《枫桥夜泊》等。《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家喻户晓的七言绝句,其以清淡水墨色彩描绘江南清明时节春雨绵绵的景象,体现出作者纷乱凄迷的心境,以江南特有的烟雨蒙蒙来表达了自己的忧愁,并总体刻画出一种朦胧迷茫的氛围。这首诗刻画细腻,恰到好处的体现了江南意蕴,“纷纷”表明春雨绵绵,“酒家”、“牧童”、“杏花村”都体现出了江南的秀美风景和桃源般的生活,这其中所蕴含的江南意蕴引人向往回味。而同样是杜牧所作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也是江南诗作,但其所表达的情感恰恰与《清明》相反。《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杜牧离开扬州后怀念扬州的同僚好友韩绰判官所作,其以怀念扬州的青山绿水,潇洒自由为内容,整首诗展现出一种洒脱俊爽,闲逸欢愉的情感。“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扬州的青山隐隐朦胧,绿水千里迢迢,江南的草木在秋日已尽之时还未枯萎。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如渲染一般的江南水乡画卷,这种清丽的景色叫人心神向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夜晚明月高挂天空照亮二十四桥,你这玉人现今在何处教人吹箫?这两句诗词是对旧友的调侃,体现了作者对扬州生活和旧友的怀念。《寄扬州韩绰判官》是非常典型的描写江南桃源般生活的古诗词,其中表达了文人墨客最爱江南的情感,这份自由畅快洒脱是多少雅士为江南所倾倒的原因。相比前两首诗,南宋词人姜夔的《杏花天影》就显得令人陌生一些,更为了解这首古诗词的多是民族声乐研究专业的学者们,《杏花天影》乃姜夔所作的一首自度曲,这是作者从汉口乘船路过南京时,北望淮楚一带秀丽风光所发出的感慨,且这是一首思念远方恋人的词作,整体情感基调是略带一些愁苦的。诗词本身虽流传不广,但因其本质为自度曲且词中所蕴含的古韵深深吸引着音乐学者,所以,《杏花天影》在古诗词歌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绿丝低拂鸳鸯浦”描写的是鸳鸯浦口,绿柳青丝飘逸低垂到水里,“金陵路”金陵便是现今的南京,“鶯吟燕舞”写出了江南的春意盎然,作者看着江南美景,心中怀着对恋人“桃叶”的思念,想到两人未分离时的景象,触景生情,这种描写爱情的诗作,也是较为典型的江南诗作,在江南这个柔美温暖的桃源乡,多少文人感怀爱情,作出一首又一首佳作,飘出江南意蕴。而说到现今传唱最广的、影响最深远的、评价最为突出的古诗词歌曲要属《枫桥夜泊》,其巧妙的作曲构思以及古朴素雅的曲调让世人赞不绝口,本文将着重以《枫桥夜泊》为例,探究古诗词歌曲中的江南意蕴。

二、代表作《枫桥夜泊》的特色江南意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这首安史之乱之后创作的羁旅诗,在“愁”的基调下清晰直观的描写了夜半来到寒山寺的情景。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夜晚景象的画卷。这首诗是较为直观易懂的写景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可以说这首诗将大部分笔墨都用在描写景物上,并且是以直接描写的方式较为完整的刻画了当时的情与境,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霜寒满天,作者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入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在夜半时分敲钟,钟声传到了客船里。这首诗直接点明情感为“愁”,而其写景体现出一个“静”字,以静来突出其愁绪与寂寥。诗作全篇塑造了一种夜深人静,山水幽暗,江枫渔火,唯有寺中肃穆古朴的钟声一声接着一声不断鸣响的净空气氛。与大多数描写江南苍翠柔美温暖富饶的古诗词不同,《枫桥夜泊》反以夜晚幽深静谧的江南水乡景色为内容来写愁,而这份幽远寂寥的意境正是《枫桥夜泊》被改编为现代古诗词歌曲后影响深远的原因。

三、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的诗性创作

由黎英海先生创作的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古诗词歌曲的里程碑式作品,[5]其原诗以愁写江南、以夜画江南、以钟响江南、以霜静江南的独特刻画视角为歌曲奠定了一个较为古朴素雅但又大气的旋律基调。[6]从曲谱中可以看出黎英海先生的很多巧妙的构思,古诗词歌曲,其本体落在歌曲二字,歌曲,为歌者唱诵给他人听,那么歌曲首先要重点突出的就是能“听”到的部分。本首诗词中最引人的能“听”到的部分即为“夜半钟声”,所以本首歌曲在配乐时,最低旋律声部一直有一个低音和弦,按照节奏如钟声一般不断奏响直到歌曲结束。从整体来说,是这个“钟声”和弦一直掌握着,凝聚着这首歌曲。这个在诗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空远禅意的钟声,是作者在歌曲里最想让人听到的部分。不断敲响的苍凉回荡的钟声为典雅古朴的江南风景增添了一丝禅意,凸显一番大气。endprint

歌曲《枫桥夜泊》的伴奏上下声部音区相距甚远,上方高音声部总是在歌词句尾快速加花过渡,仿佛是轻抚筝类乐器而留下的清脆音响用以衬托歌者清亮的嗓音,而下方低音声部则基本只演奏“钟声”以及用以呼应上方高声声部的短暂音型复制,整体较为简洁明晰。这种上方清丽下方悠远、直接素雅并无繁复的组合风格也非常完美的体现出了原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并展现出其所描绘的幽淡古朴的江南。为了符合原诗深远的意境并凸显其中若有所悟的禅意,本首歌曲的速度非常慢,歌者犹如念白一般,一字一句、咬字清晰,颇具气势的将诗句唱诵出来,为了体现“诗”这个体裁且展现出原诗中所表达的江南意蕴,歌者演唱每一句诗词都带有抑扬顿挫,并且遵循朗诵诗句时的停顿进行适当的拉长或加紧字词及尾音,最后在句尾作特殊颤音处理以模仿古琴韵味。

四、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的江南古韵

《枫桥夜泊》的主旋律遵循古诗朗诵规律,朗诵中,“月落乌啼”要字字逐渐拉紧加强,在“啼”字进行留韵延长,因仿照这一朗诵音韵,歌曲旋律设置上即从“月”到“啼”逐字升高音高、拉紧节奏、增强音响,并在“啼”字音尾作减缓颤音留韵,而到了全曲高潮“夜半钟声”,旋律音高跳跃跨度加大,并在“声”达到全曲最高最强音。因唐代以来,古琴大规模流行开来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所以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专有的记谱法,人们对于古琴的承认与推崇促使古琴繁荣发展。古琴是一种非常能体现古韵的乐器,又因其历史悠久,文人字画中总能看到吟诗抚琴的形象,而诗词在早期就是为了唱所创作的,所以,在现代的古诗词歌曲演唱中,[7]歌者总是要适当的加入一些古琴的韵味。歌曲《枫桥夜泊》中按照诗词的抑扬顿挫共设置了九个长尾音,依次在“啼”、“天”、“火”、“眠”、“苏”、“寺”、“半”、“声”、“船”。其中,作古琴韵味尾音颤音处理的是“啼”、“天”、“眠”、“船”,这四个字分别是诗词开头、第一句结字、第二句结字和诗词最末。所谓模仿古琴古韵的颤音处理,即为加大颤音音高晃动区间,放慢颤动频率,造成带有略微离调色彩的波浪音响效果,这种音响效果与古琴的尾音颤动音响效果非常相似,为歌曲极大的增加了江南意蕴。而歌曲中第三句诗词结字为做旋律变化,进行了直接果断的音高下落变动而非游移的颤音晃动,从而避免了一味地重复,为歌曲增添一点变化性,并作为一个暗处推动与“夜半钟声”这句明处的高潮相呼应。

《枫桥夜泊》这首诗虽然立题新颖,视角独特,但并不难懂,其写作中没有添加过多哲理性字词,多为直观明了的景物描写与直接点明的情感意境,所以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的主旋律及其伴奏也并无难懂之处,在写作中没有加入抽象性的旋律,也没有將节奏写的过于自由,整体歌曲风格是非常简洁古朴直接明了的。作者直接按照诗词本身的抑扬顿挫的节奏进行编曲,直接在伴奏下方声部模仿钟声回荡,直接在句尾字词加上古韵颤音。因《枫桥夜泊》是黎英海先生运用西方作曲体系混以民族调式所创作出的古韵现代古诗词,所以其歌曲旋律古朴又新颖。正是因为黎英海先生创作的歌曲《枫桥夜泊》不仅旋律清丽大气富有禅意,而且极度贴合原诗所展现的意境与创作想法,很好的用音乐描绘出了一幅诗人所想的江南水乡画卷,所以这首歌曲才会影响深远,地位超然。

古诗词歌曲的道路还很漫长,古诗词歌曲的发展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通过学习演唱古诗词歌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江南历史,走进当年繁华的江南,体会其中的深远意境,进而传承并发展江南文化,使其继续繁荣进步,留下芳华。

参考文献:

[1]杨丽莉.地域文化对江南民歌风格形成的影响探究[J].音乐创作,2012.

[2]宋雪梅.论古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D].陕西师范大学.2010.

[3]刘士林.江南文化与江南诗学笔谈[J].江苏大学学报,2004.

[4]冯晓玲.古曲《杏花天影》解析与演唱微探[J].黄河之声,2014.

[5]王国俭.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三首》演唱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6]刘士林.在江南发现诗性文化精神[J].文化艺术研究,2008.

[7]李雯睿.古曲之韵,韵从何来?——论如何表现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的韵味[D].武汉音乐学院,2014.

作者简介:王芳(1974―),女,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夏婉莹(1997―),女,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学(师范)15级本科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