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孙文清
摘要:通过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对地方高校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并对地方高校校园生态环境文化的建设源于教师;教师是校园的引领者,构建和谐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地方高校社团的建设,带动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园;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7-0222-02
1 引言
高校校园生态环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体现为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学生和教职工创造物质文化的总和。一所高校应该具有高品质特色的生态校园文化,师生具有团结、奋进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并将自身的理想学识和修养,融入学校生态文化环境并促进和谐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对地方大学来讲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学校教学环境领域中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文化的构建,对于地方院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具有实践价值。构建和谐和进取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其目的是培养规格和打造“双一流”人才,更好的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河北省地方10所高校(新升本)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中国知网,采用电子检索的手段,重点围绕本研究的关键词,查阅了近十年来自教育类、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相关硕博士论文及相关领域学术期刊合计 62 篇,阅读相关研究成果 11 部,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好理论铺垫。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设计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设计《地方高校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研究》调查问卷二份,分为教职工问卷和学生问卷。
2.2.2.2 问卷的发放
对地方高校10所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职工和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问卷发放和回收的及时,采用网上发放和回收的方式发放和回收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实际回收200份,经过统计,有效问卷186份,问卷有效率为93%。共发放教职工问卷100份,回收97份,经过统计,有效问卷96份,问卷
有效率为96%。
2.2.2.3 问卷的效度检验
为了确保问卷调查的有效性,选取教学与管理人员十位专家,对问卷的有效程度进行检验(表1、表2、表3)。
2.2.2.4 问卷的信度检验
为了对问卷的可信程度,采用重测法对部分调查对象采取了再次的检验,再次检验间隔的时间为20 d,调查问卷信度系数分别为0.90和0.93(表4),从问卷信度的检验结果证明,本问卷的调查结果是比较可靠的。
2.2.3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软件对问卷所得的原始数据进行调查与分析,对调研结果做数据分析,将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分析。
2.2.4 逻辑推理法
在综述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分析,运用逻辑推理法梳理研究框架,从而推导出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地方高校校园生态环境文化的建设源于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知识的传授,还有人格的培养、“三育人”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调查获取:地方院校教师对教学基本设施教学信息平台等满意度远远超过大学生。在校园环境方面,所调查的教师,对地方院校的总体设计风格、绿化面积满意程度达到 89% 以上,远远高于大学生。这说明地方院校教师对生态环境文化的满意程度通过观看欣赏更多来自自身的感受,而大学生的满意度则体现在外在表现上,是有区别的。
3.2 教师是校园的引领者,构建和谐校园生态环境文化
和谐校园是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关系到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人文道德品质文化的形成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最终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生态环境文化。30% 左右的教师能够参与社团组织的活动,能够经常互动与学生紧密合作的教师不足8%,地方院校教师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较缺乏。
教师是校园生态环境文化的引领者,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书育人的理念,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引领者,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文化。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并未认识到学校、教师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关系。通过调查大多数教师认识地方院校校园文化环境发展与学校发展是相互相成,明确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教师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认识程度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3.3 地方高校社团的建设,带动社会实践活动
地方院校大学生社团活动在校园中,最具有活跃氛围和有效的带动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 不可缺少的生态环境文化景观,是推动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发展和大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体现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特色,对促进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环境的内涵。各高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在地方院校活动情有独特。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对社会实践类活动非常感兴趣,大多数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个人实践阅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为步入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3.4 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调查发现,78% 的学生对地方院校校训基本了解,而认为地方院校校风、教风和学风达到了57% 以上,这说明地方院校在校风、教风和学风等,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校园生态环境文化的建设中不能忽略。只有将教师的倡导者和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风和学风在提高的基础上,随之,良好的校风才能形成,师生在参与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会受到良好熏陶和教育,共建良好的校园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分析,地方高校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建设中教师起一定的主导作用,并通过引导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地方高校生态环境文化教育为主,以社会的大环境影响教育为辅,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的生态环境文化素养。要积极引导和完善地方高校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通过社团实践为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文明行为养成搭建良好的教育实践平台;通过校园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文化、文明行为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赵玉杰.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2015(5).
[2]偶春等.生态城市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校园景观建设探讨——以皖西北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为例[J].2009(11).
[3]李国冰.我国高校校园体育生态文化建设研究——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08(7).
[4]魏美春,饶志勇.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边缘化趋向及其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2007(4).
[5]罗道福.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学院,2012(6).
[6]杨 柳.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高校校园环境建设[J].现代园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