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慢+王一椒+包睿洁
摘要:指出了温室蚧虫为害轻则使得植物丧失景观价值,重则可能危及植物生命。蚧虫能适应各种环境,而且其寄主植物十分广泛,因此其传播速度较快从而给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分析温室蚧虫主要种类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和习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防治此类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
关键词:温室; 蚧虫;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7-0132-02
1 引言
温室是现代化的产物,是一个由人工控制,展示生长在不同地域、气候条件的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室内空间,是保护和研究植物的重要场所,也是全年可供人们认识植物、观赏植物和游览、休闲的绿色场所,好似园林城市的植物精品屋和内环境可以调控的微型生态系统。在温室这样的特殊环境条件下,对植物的品质要求较高,通常不允许植物叶片、花等外部形态出现明显异样,进而影响景观。而温室中蚧虫的频繁危害会对温室的景观效果造成较大影响,蚧虫常大量堆积在叶片背面或枝条表面,其分泌物常常诱发煤污病,使植物受损伤后容易被病菌感染,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观赏价值也大幅降低。因此,有效防治温室蚧虫显得尤为重要。
2 温室蚧虫的发生现状
由于温室的特殊环境,即常年维持在适宜的温湿度,蚧虫可以持续地生长繁殖,其正常的发生规律被打破,从而无规律可循,因此对它的防治时机往往难以把握,加大了防治的难度。笔者以上海辰山植物园展览温室为例介绍蚧虫的危害情况,辰山植物园展览温室分为热带花果馆、沙生植物馆和珍奇植物馆。展览温室内常见的蚧虫种类包括:①粉蚧科(Pseudococcidae):主要有堆蜡粉蚧又名柑橘臀纹粉蚧Planococcus citri (Risso)、堆蜡粉蚧Nipaecoccus viridis、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 (Kuwana) 等;寄主植物有变叶木、人心果、咖啡、金苞花、榕树、菜豆树、狗牙花等。②盾蚧科(Diaspididae):主要有椰凹圆蚧Aspidiotus destructor (Signoret)、棕肾圆盾蚧Aonidiella sotetsu (Takahashi) 、仙人掌盾蚧Diaspis echinocacti(Bouche)、桑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 (Targioni) 等;寄主植物有仙人掌、昙花、六角天轮柱、蒲葵、散尾葵、苏铁、凤梨、芒果等。③蚧科(Coccidae):常见种类有半球盔蚧又名咖啡黑盔蚧Saissetia coffeae(Walker)、褐软蚧Coccus hesperidum (Linnaeus) 等;寄主植物有聚果榕、茼麻、蝴蝶兰、肾蕨等。
3 温室主要的蚧虫种类
温室内植物种类丰富,同时,蚧虫种类也繁多。下面主要介绍发生较普遍、经济意义较突出的三种蚧虫:柑橘臀纹粉蚧、仙人掌盾蚧、咖啡黑盔蚧。
3.1 柑橘臀纹粉蚧
柑橘臀纹粉蚧Planococcus citri (Risso),又名柑橘刺粉蚧、柑橘粉蚧、臀纹粉蚧。
寄主植物:十分广泛,包括柑橘、鸡蛋花、变叶木、金脉刺桐、咖啡、十字景天等。
形态特征:雌成虫。虫体椭圆形或宽卵形,长3~4 mm,宽2~2.5 mm,粉红色或绿色,被白色蜡粉,但常显露体节;体缘有18对白色短蜡刺,蜡刺细棒状,呈辐射状伸出,长度从头端向后逐渐增长。产卵时分泌形成卵囊。雄成虫。栗褐色,有1对翅,腹部末端有2根白色蜡质刺。卵。椭圆形,淡黄色。卵囊淡黄色,絮状,分泌物呈半球状。若虫。初孵时椭圆形,长约1.5 mm,浅黄色,扁平,被白色蜡粉。雄蛹。栗褐色,包被于白色长椭圆形茧内。
危害症状:温室内可终年繁殖,世代重叠。成、若虫常成堆群集在叶片中脉、叶腋、嫩稍、果蒂、果实或果实与叶片接触处。造成枝叶扭曲、僵化,新梢停止抽发;果实黄化畸形,品质低劣,容易落果;同时造成整棵树势衰弱,诱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和观赏效果。
3.2 仙人掌背盾蚧
仙人掌白背盾蚧Diaspis echinocacti (Bouche),又称仙人掌白盾蚧,仙人掌盾蚧。
寄主植物:多肉类植物,如令箭荷花、六角天轮柱、昙花、仙人掌、蟹爪兰等。
形态特征:雌成虫。介壳近圆形,直径1.8~2.5 mm,白或棕白色,略隆起,壳点2个,暗棕或暗褐色以至黑色。虫体宽卵形,后端略尖,状似瓜子仁,长约1.2 mm,淡黄色,腹部末端呈淡橘红色。雄成虫。介壳长条形,长约1 mm,白色,溶蜡状,壳点1个,黄色或黄褐色,虫体为长形,长约0.8 mm,淡黄色。卵。圆形,长约0.3 mm,初产乳白色,渐变深色。若虫。卵圆形,黄色,腹末有2根尾毛。蛹。黄色,复眼黑色,长0.8 mm左右。
危害症状:该虫温室内可终年生长。成、若虫在肉质茎上寄生,虫量较大时,介壳密集重叠,会导致肉质茎软腐、下陷、萎蔫、脱节,严重时整株枯萎腐烂。
3.3 咖啡黑盔蚧
咖啡黑盔蚧Saissetia coffeae (Walker),又称球盔蚧、半球盔蚧、网珠蜡蚧。
寄主植物:咖啡、兰花、菊花、苏铁、棕榈、铁线蕨、龟背竹、山茶、柑橘等多种植物。
形态特征:未见雄虫,一般营孤雌生殖。雌成虫。卵圆形,虫体为黄褐色,直径2.9~3.3 mm,高约2.5 mm。体背光滑并向上隆起,缘褶显著,状似钢盔。体背面高度硬化,具許多圆形或卵形网孔。卵。长椭圆形,初产乳白色,渐变橙黄色。初孵若虫。椭圆形,淡黄色或淡橙红色,眼红色,体长0.4 mm。具1对触角,3对胸足和1对尾毛。
危害症状:温室内终年可见各虫态发生危害。初孵若虫在植株各部位爬行,寻找到适宜部位后即固定不再移动。成虫、若虫在花卉叶片、技条上吸食寄主汁液,轻者叶片发黄、重者叶片干枯脱落,并且其分泌的蜜露易引起煤污病发生,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观赏。endprint
4 蚧虫的综合治理
所谓蚧虫的综合治理,即围绕蚧虫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运用植物检疫、园林技术、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将蚧虫对植物的影响控制在经济阈值以内。例如根据粉蚧的危害情况,如果是较为集中密集在植物的小部分区域,,可以先将受害植株与其它植株进行隔离处理,并将蚧虫集中危害的某一个或几个枝条修剪掉,然后再施用农药。当然这只是简单的一种情况,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措施。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防治技术。
4.1 植物检疫
蚧虫的活动范围是较小的一类,它们的远程传播主要是随苗木、接穗等携带的。温室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加强植物检疫也更加容易实施,把好外来蚧虫入侵的关口,尽可能减少外来入侵虫源,是防止蚧虫危害的重要举措之一。對新引进的温室植物,加强监测,一经发现有外来蚧虫侵害,趁其发展建立种群之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扩散危害;对于危害特别严重的,应当对受害植物加以销毁,以免其他植物受影响、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
4.2 园林技术
园林防治是利用一系列耕作栽培管理技术,根据温室的环境和蚧虫间的相互关系,同时结合园林上的养护管理技术,有目的地改变某些因子,控制蚧虫的发生和危害,从而起到防治蚧虫的作用。具体的方法有选择抗性较强的树种,在相同寄主范围内,则多选择抗虫性较强的树种;植物配置科学化,强调乔灌花草合理搭配,组合成高低错落有致的复层结构;合理密植,蚧虫的发生和繁衍喜荫蔽环境,所以树木栽植密度要合理,避免过密可抑制蚧虫的发生;加强修剪,在冬季结合修枝整形,让树冠通风透光,可有效地抑制蚧虫。与此同时,加强养护管理技术,保持温室内环境卫生,及时地将枯枝落叶清理干净,因为这些枯枝落叶极有可能残留蚧虫虫卵,这样可减少蚧虫来源。园林防治法得出发点是以改变蚧虫所处的环境为目的,尽可能将环境朝不利于蚧虫生长繁殖的方向发展,对蚧虫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
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一般来说就是利用天敌防治害虫,蚧虫的天敌种类较多,防治效果最好的首推天敌昆虫。蚧虫的天敌昆虫包括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性天敌昆虫,主要是瓢虫,其次是方头甲、长象甲等;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有蚜小蜂、跳小蜂及金小蜂。在温室内使用生物防治方法虽然不污染环境,对游客及工作人员安全,但是防治效果慢,且天敌昆虫不易捕获,人工繁殖也较为复杂,因此针对温室蚧虫,生物防治技术在国内尚未推广应用,还需要更多的尝试和努力。
4.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的生物活性控制蚧虫种群数量的方法,是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化学防治蚧虫的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适宜于大面积使用。 随着现代城市的扩张,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喷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人类健康危害大。在温室中对农药的选择性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在施药中多采用无公害农药或者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无公害农药多数以溶蜡为主要手段,药剂接触虫体后破坏蚧体表面的保护层,使其新陈代谢失调或紊乱,进而造成中毒直至死亡。传统的无公害农药有松脂合剂,主要成分是松香皂,呈强碱性,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对蚧虫有强烈的触杀作用。类似的无公害农药还有95%机油乳剂、50%蒽油乳膏、石油乳剂、石硫合剂、楝油。新型的农药有氟啶虫胺腈、螺虫乙酯,以及新烟碱类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等,由于蚧虫为刺吸式口器,因此宜选用具有内吸性的药剂进行喷施和灌根处理。中高毒性化学防治作为应急手段,大多数为有机磷类农药如40%速扑杀乳油(杀扑磷)、50%杀螟硫磷乳油(杀螟松)等,以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如2.5%功夫乳油(三氟氯氰菊酯)、20%氰戊菊酯乳油(杀灭菊酯)等。
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应该根据蚧虫的种类、龄期以及寄主植物的生长周期状况和对农药的敏感程度、周围环境特点、施药机械的先进程度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后再选择合适的农药、适宜的方法进行施用,争取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以最小的人力、最少的农药来获取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胡永红,黄卫昌.展览温室的发展及其在上海的现状[J].上海建设科技,2001(3).
[2]王子清.中国农区的蚧壳虫[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3]华南农业大学.植物化学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夏宝池.中国园林植物保护[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汤枋德.中国粉蚧科[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6]汤枋德.中国园林主要蚧虫(第三卷)[M].太原:山西农学院,1986.
[7]李照会.园艺植物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8]王 焱.上海林业病虫[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