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
孟子说,人本向善。但新加坡国立大学最新研究发现,在不同年龄段,人们的行善之心并不完全相同,相比较年轻人,老年人更愿意无私帮助他人。若能坚持常施善行,对老人的健康将大有裨益。
退休后最怕无所事事,与孤独四目相对。于是,有老人寄情于游山玩水,感受世界;有老人致力于返聘回岗,发挥余热;还有老人找到了另一种活出精彩的方式——帮助他人,收获心理的满足。
在行善方面,年纪大的人明显更有积极性。这或许是因为老人对人生的感悟更透彻,因而更懂得通过行善赋予生命价值和意义。
当时间紧迫或压力大时,人们会产生不安全感,所以倾向于自保在先,帮助他人在后。老人生活压力相对较小,时间也较宽裕,仅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老人行善之心会比年轻人积极。老人对生活控制感的丧失,会加大他们的无助感,比如一些老人会因为喝水时拿不稳水杯,吃饭时抓不稳筷子生气发火,而帮助他人能让老人产生自信,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不仅能让他们跳出“我没用了”的消极情绪,还能从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在自己施与并获得反馈的温暖中,老人能再次感受到自己與社会的密切联系,排遣孤独。继发获益可能继续强化老人的助人行为。
做保养只是表面效果,真正让人保持年轻的是好心态和助人为乐的生活方式。心情舒畅了,浑身都会舒畅,就算得了病,也能比别人好得快些。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可增寿4年,因为给人无私的帮助可促使体内分泌更多“亲密激素”等有益身体恢复的激素。美国另一组对照实验也发现,做义工10周后,身体炎症症状、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指数都有所下降。研究人员认为,做善事后,人们会因为获得别人的尊重、赞许,在心里自然产生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压力激素水平,促进有益激素的分泌。
一个乐于助人、能和他人融洽相处的人,预期寿命显著延长,男性尤其明显;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1.5倍。这可能是因为善良的人会把时间用在很多快乐的事情上,不会因算计他人而费心、伤神、自责。
想快乐,做好事;想长寿,做好人。但只做一两件好事,只能快乐一阵子,想长寿,就要让行善成为习惯,做一辈子好人。每个人其实都有能力帮助他人,因为你根本不需要介意奉献了多少。是否为善行的关键取决于3点:是否有心、尽所能、少功利。一个人首先要存好心、肯向善,努力做自己该做且能做的,有钱人捐100万元是行善,没钱的人捐1元钱也是行善;还要做到心无杂念,做好事不为了升官发财、赚好名声,而是为了回报社会、施与温暖、体现价值。
行善不应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也未必需要牺牲自己的某些需要。举例说,面对快递小哥、保洁阿姨,给予一份尊重;见到同事朋友,由衷地表达赞美;在他人需要诉苦时,耐心做个倾听者等,所有这些细小行为,只要能给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都是行善的一部分。与其批评他人“见人受难不伸援手没有道德”,不如号召从这些小事做起。当一个人真正体会到“他人快乐,自己满足”的幸福,行善之心就会慢慢变得坚定。
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独生活,在你没有意识到的地方,有太多人为我们做出了奉献,而善行就是一种回馈。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你会真正意识到自己拥有什么,就像一个总是抱怨鞋不合脚的人,直到遇到一个没有脚的人,才能发现自己有多幸运,并由此对生命本质产生更清楚的认识。
行善能让人找到生命的意义,甚至可以让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从这个意义上说,善行就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归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