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兰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31-01
根据彭阳县2016年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显示:50.1%的家长没有固定工作,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13.4%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40.3%的家长与学生沟通不好;46%的学生依赖性强,心理脆弱;15%的小学生生活在交往障碍中;大部分学生生活优越,身体早熟,但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针对这种现状,彭阳县教研室提出了"双亲心育"这种新型矫正模式:即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引,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为切入点,以互相亲近为前提提出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为目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对教育者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和良好的行为训练。具体说来,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启迪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发展方向,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努力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1.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
第一,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第二,对人多疑恐惧。表现为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焦虑,极度胆小害怕,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第三,对他人冷漠敌视。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第四,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与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2.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首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许多家长坚守"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绩"传统教育观念,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其次,学校里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
3."双亲心育"矫正模式的干预措施
3.1 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与"知心屋"相结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为此,我们防控中心指导学校开设了团体辅导课,每周一节,四十分钟,采用自编教材《儿童心理健康导读》,它包括知识篇、自测篇、方法篇、咨询篇、个案篇五个部分,学生、家长、教师都可以阅读。为了充分表现心理辅导课的特点,课堂座位改成了园座形式,心理医生时说时问,可以直接和同学们对话,营造了融洽和谐的气氛。医生针对学生的问题或讲道理,或讲故事、或教方法、或同学们相互讨论。例如在本周的心理健康课中我们就做了一个两人两足的游戏,让其中一个同学的脚踩在另一个同学的脚上,然后再向前走,看谁走得远,走得稳。通过此项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同学们的顽强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同学们说:"上完课后感到特别轻松愉快。"
3.2 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家长和教师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學习能力的倾向。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还有,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扮演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角色,更多的应该是支持者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精神支持比单纯的物质支持更重要。
3.3 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教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众所周知,尽管我们常常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挂在嘴边,实际上却仍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怎样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就是给孩子创设适度的"挫折情景",让孩子在逆境中经受洗礼,砥砺意志,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锻炼心理承受力,品尝艰苦奋斗之后取得成功的成就感。家长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又不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度。在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处在困难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帮助他,要静观面临困境的孩子,观察他们如何迎接挑战。家长只需给予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