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下解读《一条没有走的路》

2017-09-30 09:28陈裕华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图形

陈裕华

【摘要】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将此理论拓展到诗的文本中,为诗学作品解读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尝试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弗罗斯特一诗《一条没有走的路》的意境进行解读。研究发现,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有利于对该诗意境整体形成感知。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 《一条没有走的路》 分离对比 移动转换

一、图形-背景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知觉场被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部分具有高度的结构,是人们所注意的部分,而背景部分的细节则比较模糊,不容易引起注意。语言学家 Talmy和Leonard(2000)指出,表示移动或位置的语义事件的概念化包括两个物体,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或定位要参照另一个物体,前者是图形,后者是背景。综上,在感知中凸显的焦点部分是图形,作为映衬的部分是背景。

二、诗中的图形与背景

在解读诗时,总会有人感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作为整个意境,离不开凸显部分的图形和衬托的背景。图形-背景与意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图形-背景也应作为诗学研究所关注的基本特征之一,可被用来分析文学文本。Stokwell(2002)认为阅读是图形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意义正式建立在这一动态基础之上。赵冰清和闫利芳(2015)认为,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注意焦点以创造,并在图形与背景之间做出选择,使得阅读是一种文字与背景图像相映衬的有趣积极的认知解读活动。

由此可见,图形与背景两者既处于分离与对比的状态,强烈地刺激读者的感官;又处于相互转换的动态中。读者可通过感知诗中丰富的意象与形式,解读诗中具体图形与背景关系,从而体会诗的意境。

三、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下解读《一条没有走的路》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留下的诗歌作品,大多透过简单朴素的事物、景色来抒发情感。区鉷和罗斌(2009)评价,弗罗斯特的诗常包含一幅象征性的图片,并有一些警语或者谶语对图片进行解释,一方面更加直观地表达意思,另一方面这一画龙点睛之笔可以升华主题,让整首诗歌别致隽永而意味深长。The Road Not Taken就是其诗歌中较为著名的一首。以下是江枫(2012)译文:一条没有走的路/ 江 枫/金黄色林中有两条路各奔一方,/可惜,我是一个人独自旅行,/不能两条都走,我站在岔道上,/向其中一条,长时间凝神眺望,/直到它弯进灌木丛失去踪影。/然后走上丝毫也不差的另一条,/也许,曾有更好的理由走它,/因为杳无人迹,而且长遍萋草,/虽然经我走后,过往行人的脚,/已践踏得两条道路难分上下。/而在那一天早晨,那两条道路,/曾同样覆盖落叶,未经步履,/哦,我曾想/留一条以待来日涉足!/如今我懂得了路是怎样连接着路,/已不相信还有可能重新回去。/我将会在很久很久以后的/某处,/一声叹息,重把这往事提起。/树林中曾经有两条歧路,当初 ——我选择了其中人迹稀少的一途,/这就造成了此后的全部差异。

《一条没有走的路》描绘了多个意象,如“金黃色的林”、“灌木丛”、“未经步履的岔道”等,通过意象的组合交织成别致隽永而意味深长的意境。基于图形—背景理论,本文分别以图形背景分离对比的观点和移动转换的观点,尝试解读全诗的意境与内涵。

1.该诗中的图形背景分离对比。诗的一二节以俯瞰的视角,将“黄叶树林”映衬下的“两条岔路”深入“灌木林”这一整个图式作为背景,而“我”作为图形凸显在背景之上,在自我徘徊;而“我”又与大背景分离,小“我”与大“黄叶树林”形成强烈的对比,冲击着读者感觉器官。“我”作为凸显的图形,驻足凝望“岔路尽头”消失在“灌木深处”,那种需要做出抉择的矛盾感,与不知前路通向何方的不安感被尽致淋漓地表现出来。

2.该诗中的图形背景移动转换。第三节中,“我”的思绪回到从前的两条岔道。“某天清晨,两条山路落叶覆盖” 为背景,“我”依旧为凸显的图形。从一声感慨——“哦,我曾想/留一条以待来日涉足!如今我懂得了路是怎样连接着路,已不相信还有可能重新回去。”可解读到诗人渴望他日能踏上没有走的路,但诗人也从太多的经历中懂得,一些路已不可能重新走。由此读者能感受到诗人面对生命不得为之,存着遗憾的情绪。同时,原本为图形的“我”因感慨的情绪随着那“落叶覆盖的山路”图形聚焦而淡化为背景,那“落叶覆盖的山路”由原本的背景逐渐凸显为图形。

第四节的“我”在很久以后的/某处感慨:“树林中曾经有两条歧路,我选择了其中人迹稀少的一途,这就造成了此后的全部差异。”此句将“我”的感慨最大,聚焦到最清晰,陡然凸显为图形,成为笼罩全景的主题。而前文所有的物景,如“金黄色林”、“萋草”、“落叶”、“未经步履的岔道”和权衡抉择的“我”等意象都淡化为背景。

由此,读者从三四节,感受到诗人精湛的手法——从图形与背景对应的诗中景与诗中情,再次颠覆变换到图形与背景对应的诗中情与诗中景。正是这种图形背景的转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使得读者调整了注意焦点,激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感受到人生是不能重来的。

四、结语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一条没有走的路》一诗通过“我”与景对应的图形背景的分离对比,向读者传达“我”面临选择的徘徊、不安;通过“我”与感慨情绪对应的图形背景颠覆性的移动转换,强烈地烘托出“人生重要的选择往往只能选择一次”的遗憾主题。

参考文献:

[1]江枫.弗罗斯特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图形
图形变变变
巧手摆图形
数图形
分图形
找图形
神秘的图形
数图形
图形变变变
智力测验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