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芳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78-01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有些教师不知道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怎样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仍然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师生读几遍课文,弄清生字、新词后,就着重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而这些知识,也大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不作声地记录的"一言堂"中获得的,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师生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
初中生的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文本教学是主要的,但除了教材与此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一般比较开放和灵活,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作些选择。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使选则的读物既符合教学目标同时又符合个人兴趣爱好以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 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丰富学生的阅读空间,教师和学生相互协助,共同学习,使阅读的内容能具体化,形象化。正确引导学生阅读,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阶梯式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读懂。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鑒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
在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读物,是自己的阅读水平不断提高。此外,面对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课外读物,学生还必须善于结合学习目标,择优而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加快积累的进程阅读教学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琅琅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学生通过阅读来感知语言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文笔之美与思想之深。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也能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拓展延伸,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创新能力。
阅读文章以语言为载体,文章语言形象作用于读者的视、听等感官,给读者以暗示和召唤,激发读者的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反应,读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条件和审美需求、知识积累,对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象,并按照既有的尺度对对象作出一定的评价。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利用好阅读教学,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象、联想寻求新答案是很有必要的。
4.加强联系,克服阅读教学的功利主义思想
要克服阅读教学中急功近利的思想,首先要对阅读课优劣的评价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培养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增加对生活感受的积累。
因此,要让阅读教育回归其本位,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阅读教学。把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逐项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现代化学习生活所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是提高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现代人的奠基工程。教师要合理引导,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去读,去思考,积极主动、自由自在地遨游在阅读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