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佳
[摘要]湖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习性和文化传统构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艺术。摆手舞是土家族标志性的文化形态,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摆手舞的文化“源”,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关键词]土家族 摆手舞 传承
美丽富饶的湖湘大地是一个汉、土家、苗等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他们所独特的民族风情、生活方式和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民间舞蹈艺术语汇。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人口在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家人世居在湘、鄂、渝、黔四省相连的武陵山区,其中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恩施来凤地区以及重庆酉阳等地。摆手舞是土家族典型标志性的传统文化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和外来文化的渗入,湘西形成了以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局面,使摆手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一、挖掘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源”
(一)从历史了解土家族摆手舞。追溯历史,巴人尚武,武者舞也,历史学家认为,巴人的后裔是土家族,土家人是巴人演变而来。从许多史籍资料中不难看出,土家族摆手舞是巴、楚文化交融渗透的综合呈现。土家人的祖先巴人尚歌舞,而长江中下游的湖湘广大地区一直以来楚文化巫风盛行,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两大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史料表明,巴人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巴人一直把摆手舞当做军事舞,对于今天来说的就是战前的军事演习。《华阳国志》云:“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由此可以看出,巴族人不仅勇武善战,而且能歌善舞,在参与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以独特的战前舞使殷人望风披靡。他们的战前舞,不仅是士兵们在战前的一种系统的军事训练,并且通过歌舞的形式来振奋人心,鼓舞将士们的斗志。所以,一直以来巴人的后裔土家人,他们的生活都与歌舞伴随,不仅在战前要歌舞,而且在平时的劳作中,特别是年节喜庆、祭祀祖先都要举行歌舞活动,形成了无人不能歌,无人不能舞的局面。
(二)从形态韵律发掘土家族摆手的“源”。摆手舞的形态韵律特点为:“顺拐顺摆,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动”。摆手舞动作上绝大部分是顺拐、顺摆(即同边手),摆右手出右脚,摆左手出左脚,其中动作又可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摆”是土家族舞蹈区别其它民族舞蹈不同的风格与特点。所谓的“摆”其实是人头、手、腿、肩、胸等各个部位的协调运动。双臂随着身体有节奏、有规律的“摆”动变化,形成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摆手舞要求手的動作幅度大变化多,但高度不得超过肩膀。其动作韵律特点之二为膝盖微屈颤动,这一舞蹈动律的形成与土家族生活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土家人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环境非常艰苦,所有物品则需要靠身体来背负,上山下山时身体中心的平衡都需要靠身体重心下沉双膝微屈颤动来调节,双膝微屈颤动着这一动作韵律贯穿摆手舞的终始。而在劳作中,由于田地、山势等地理条件、环境的特点,在舞蹈语汇中出现了同边顺拐的舞蹈动作元素。土家人将常年在生活劳作的习惯动作溶化演义于舞蹈之中,无不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自然生活的淳朴体现。另外从“摆手舞”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它的动作有许多主要以模仿劳动生产,保持了原始古朴的民族遗风。如“播种”、“割草”“收谷子”“猎渔”“擦汗”等。这些取材于生活、生产中的劳动情形包含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素材经过反复练习,通过舞蹈语汇的提炼、加工和串联,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呈现出摆手舞原始的动作形态。这一动作形态不但是人们劳动之余放松身心、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更是人们强化身体和生活技能的手段,这些朴质的动作显示出了土家祖先原始劳动生产的遗韵。
原始的摆手舞是祭拜祖先、敬崇信仰,传承文化。土家人敬奉“白虎”,相信“梯玛”的信仰通过摆手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古老原始的摆手舞最早起源于土家族传统祭祀活动,它是一个集歌、舞、乐、剧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因此每逢重大节日,土家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摆手活动”,对土家人来说,以“摆手”的活动形式来祈求祖先的庇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事事顺意。“摆手舞”又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小摆手”活动时间比较短,规模比较小,人数较少,一般以同姓同族或全寨人为单位举行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宫人、田好汉以及当地大王。“大摆手”参加人数上万,规模比较大,内容也比较丰富,一般多在野外进行,堂内供八部大神,多以乡为单位联合进行,主要祭祀八部神王,并歌颂其功德。从土家族人的祭祀对象来看,随着历史的演变,他们先后经历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和“土老司崇拜”的历史过程,展现出土家民族文化历史的基本框架。“八部大王”是传说中历史上土家族的八个氏族部落的首领,是靠喝虎奶长大的八个法力强大的神人,是远古土家族人们崇拜的祖先,祭拜神人就能庇护众人。而“土王崇拜”在土司制度实施后产生的一种新的崇拜形式,这是一种以姓氏为纽带的色彩鲜明的宗教活动。而土老司,在土家语被称为“梯玛”,是土家人信奉的“巫师”。“土老司崇拜”是“土王崇拜”的另一种形式。土家人把“梯玛”当作是能与神共鸣的“神”,是人神结合一的统一体。土家的“梯玛跳神”就是在原始社会环境下,一种可以替人祈求安康、吉祥、消灾除病的形式。由此可见土家族摆手舞是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成为土家人寄托信仰,传承文化的大型民族舞蹈史诗。
二、探究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的“源”
土家族摆手舞作为一种原始形态的舞蹈,它的“源”真实又全面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状况,是一个集音乐、歌谣、舞蹈、文化为一体的舞蹈史诗。这对了解土家族文化历史,研究土家族民族舞蹈的发展源是极可贵的资料,是我国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保护和传承。
(一)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都与民族的地理环境、人文生态等因素息息相关。然而,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开发的影响以及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使土家族传统文化已经或者正在受到破坏。现在在土家族地区风格独特的“吊脚楼”和穿着“西兰卡普”民族服饰的土家人都很难一见了,更别说传统原汁原味的“摆手舞”了。保护土家族摆手舞,保护土家族的自然态环境成为了首要的任务,只有全民参与、政府重视才能收到实效。
(二)文化教育保护。长期以来,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艺术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重要原因就是,自我思想守旧,教育不重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各地区应改变因循守旧的思想,将土家族摆手舞这种民族文化在教育的层面进行传播,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课堂,从小做起,让学生们了解、认识土家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加强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加强民族文化宣传保护。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各大型文化活动,充分展示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艺术魅力。如我们熟悉的“印象,刘三姐”“天门狐仙”等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和现代开发手法相结合的宣传手段。进行这样有典型宣传意义的大型土家族摆手舞表演活动,在展示、保护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还能交流文化风俗,带来经济效益。
(四)梳理归纳民族文化资料。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等把相关资料进行挖掘、整理,编辑成书,进行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完善设施,录制整理相关音像资料,以便更好地推广和传承。
(五)培养相关专业技术骨干进行专业行推广。在各类艺术类的专业学校中开展专业课程、整理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专业舞蹈技术骨干,加强对土家摆手舞的普及与传承。
总之,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是记载土家族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摆手舞渗透出湖湘文化丰厚的文化底韵,为湖南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传承和发展湖南土家族摆手舞的“源”是我们广大青年文艺工作的职责与使命。
(责任编辑:谢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