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文
[摘要]本文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对近年音乐心理学领域有关音乐心理反应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可见不仅国外,国内的研究也涵盖了音乐引发生理、情绪情感、联觉与联想想象以及认知反应等内容,涉及“刺激一反应”、“前后测对比”、“刺激一任务”等研究范式,以及生理、脑电测量等技术,并且与问卷、访谈等方法综合运用于各项研究设计中。
[关键词]音乐心理反应 情绪情感反应 联想想象反应 认知反应
当今,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人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音乐。研究人类对音乐音响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是音乐心理学的重要领域。它有助于进一步探讨音乐对人的作用,加深我们对音乐的认识。
相关资料显示,近年不仅在国外,国内也出现了不少关于音乐心理反应的研究成果,具体可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进行归纳。
一、研究内容
人对音乐的心理反应,通常是由生理、情绪、情感、联觉、联想想象、认知等层面联合作用的结果。而有关研究的内容,可以按这几个层面分类。
1、音乐引起的生理和情绪反应
人的生理反应是心理反应的基础,而伴随生理反应产生的首先是情绪波动,情绪变化是情感反应的前提。因此,人们常常通过观测特定的生理变化来了解情绪及至情感的变化。
自19世纪以来,一直有不少研究以音乐(通常是某种要素)作为刺激,采用医学的测量手段,探究人对音乐的生理反应。最常见的是对心律、呼吸律、皮肤电的测试,也有对血压、脑波、肌肉紧张度等的测试。近年,有解鸿雁等人合作的《不同音乐作用下人的自主神经生理反应的研究》、毛茅的《音乐诱发情绪的心理生理测量及其在服务设计中的应用》、苗艳敏的《视听刺激影响情绪自主生理活动的实验研究》、李建平等人合作的《五种基本情绪自主神经反应模式特异性的实验研究》、陆悦的《音乐因素、人格及情境对音乐情绪的影响》、侯建成的《音乐调式与速度诱发情绪的脑电和自主神经活动研究》等论文,都涉及有关音乐刺激下生理、情绪反应的测量项目。如侯建成文中涉及到六项生理反应数据的收集,包括皮肤电、心率、氧饱和度等。结果显示心率的变化只在主体的专业与性别上有显著效应,与皮肤电对应的是客体的音乐类型与主体专业类型。又如解鸿雁文中,也使用到心率、皮肤电等数个生理指标,其中心率测量结果显示,音乐专业组比非音乐专业组对音乐的心率反应更强,并提出在音乐生理反应中,“心率最为敏感,呼吸频率次之,皮肤电阻指标标准差比较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然而,如罗小平、黄虹的《音乐心理学》中所说,“音乐能引起人的某些生理反应是可以肯定的,但或者是由于音乐情绪情感表现太丰富、复杂,作为实验标量难以界定和控制;又或者是由于人的生理反应太敏感、易变,容易受音乐以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也难以控制……”,在笔者收集到的研究中,生理反应测量往往是辅助性的,不是研究的重点,更多是作为音乐是否影响情绪的一种旁证手段。
除了传统的生理测量项目外,近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脑电的测量也备受重视。有关研究涉及在特定音乐刺激下脑区、脑波的变化,如上述侯建成的研究就是一例,他选取莫扎特的作品,调性和速度是操作变量,测量被试在这些音乐刺激下大脑皮质神经元持续的自发性、节律性和综合性的放电活动。实验中测量的项目包括不同脑区活动被音乐唤起的情况,还有同一脑区的δ、θ、β和λ波的比较,结果显示小调音乐脑波的平均能量值比大调音乐要高。在文中也提到了不同的音乐行为所唤起的脑区反应是不同的。
2、音乐引起的情绪情感反应
人在聆听音乐时所产生的情绪情感反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音乐刺激的强度、结构、类别和性质等客体因素,也包括听者的年龄、性别、职业、音乐修养水平等主体因素,以及聆听音乐时的环境因素。在对音乐引起情绪情感反应的研究中,情緒反应是生理性的表现,情感反应则由生理层面上升为以价值判断为依据的思想性的表现,两者密切相关,但不同的研究关注的重点不同。
音乐学家Meyer提出,音乐的进行是在听者的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即对听者来说音乐中信息冗余度的多少,直接影响其情绪反应。当一种期待由于音乐中出现未知因素而受阻时,情绪反应即被唤起。他认为,作为客体的音乐结构如果是在人期待范围内的话,影响情绪的功能会相对弱,反之则会增强。这种“音乐结构”应该是指曲式、旋律、和声等,属于音乐风格特征。
许多已有研究用实证方法论证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理论:不同情绪情感表现的音乐(客体)能唤起听者(主体)与之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但是,这些研究对情绪情感的划分方法并不相同。例如苗艳敏和陆悦的两项研究,使用了正、负向两个维度来划分音乐与听者的情绪,结果显示,正向音乐成功唤起正向情绪,负向音乐成功唤起负向情绪。由于两个向量的划分偏于粗略,难以表现主、客体丰富多样的情绪情感。另外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则相对要细致一些,主要借鉴了海芙娜形容词表的方法,如解鸿雁和侯建成的两项研究,前者选用了哀伤、快乐、平静和狂躁四种情绪情感来对音乐材料进行分类,后者的重点正如题目所示,探讨调式与速度如何影响自主神经活动(与情绪情感反应有关),使用了悲伤、忧郁和明亮、轻快两组形容词来描述音乐的情感。
3、音乐引起的联觉与联想想象
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一书分别从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的角度,详尽探讨了音乐的联觉效应,分别涉及与音乐的音高、音强、时间、时间变化率等相关的音乐联觉,也阐明了联觉与联想之间的区别,指出联觉是一种普遍反应,而联想需要基于个人经验。
关于音乐联想想象,赵宋光提出:“情感体验往往与由音乐所引发的有关生活经验的联想想象相联系……情感体验与联想想象在相互作用中得以强化。”张晓华的《音乐类型、背景介绍及专业对大学生音乐欣赏心理的影响研究》显示,大学生听不同类型的音乐时,都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在背景介绍条件下,其联想想象内容与作品表现的内容相关度高,反之则低。主体方面,非音乐专业学生联想想象的得分比音乐专业学生要高。贺奥的论文《器乐演奏中想象的特征、分类及活跃度》选取了音乐表演者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在乐曲的练习与演奏过程中,音乐都引起了联想想象,而且作为表演者,他们更趋向于对融入了内容表现的完美音乐音响的想象。而李杰关于“音乐欣赏中听觉表象和视觉表象维度及词频问卷调查”的一项研究,则以音乐要素为基础,从最简单的单音到复杂的节奏、旋律,要求被试在音频刺激后以“听觉表象”、“视觉表象”、“美感词”、“审美范畴”四个维度进行评价,结果“对听觉表象的描述基本体现了声音的本质属性(音高、音色、强弱等),对视觉表象的描述既有音乐常识,还有一些与自身联系较为紧密的生动画面,对美感判断词的选择大都能在最基本的情绪范畴中进行。”endprint
此外还有不少从教学角度切入的论文,讨论联想想象在音乐欣赏(审美)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教师如何利用联想想象的特点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如邹敏华的《音乐审美中的视听联想与创造性思维》等。
4、对音乐的认知判断
对音乐的认知判断层面,主要有蒋存梅《国外音乐认知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一文,文中介绍了音乐认知的概念以及国外的有关研究状况,指出音高层面与时间层面的认知是音乐认知研究的主要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塞拉芬的观点,即音乐认知的一般过程包含了“时间过程”(Temporal Processes)与“非时间过程”(Nontemporal Processes)这两个层面。前者更多指人的感性认知的过程,即主体在音乐事件发生时的状态与感受;后者指音乐本身所蕴涵的力量和特点,诸如终止、变形等音乐的结构,这种非时间过程的认知更多是建立在以往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上。另外还有孙佳宾《论音乐认知的心理规律与心理能力》等文章,有关论述都基于一个共识:音乐认知是高级的心理反应,建立在各种低层次心理反应之上。
二、研究方法和范式
在音乐心理反应研究中,研究方法和范式因研究内容和对象的不同而各异。而且,在研究设计时,常常会出现多种具体的方法和范式综合运用的情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及范式。
1、“刺激-反应”实验范式及其与问卷、访谈等方法的结合
“刺激-反应”的实验范式,指在特定刺激下,通过仪器观测、记录人所产生的反应,是音乐引发生理-情绪反应研究的主要范式。通过实验数据说明人对不同类型音乐的不同生理反应,并探寻其中的规律。
例如Andreassi(2007)的一项研究,让被试聆听音乐同时测量其心率变化,试图证明不同类型的音乐对心率具有不同的影响。又如解鸿雁的研究,被试需要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同时结合多导生理仪观测,研究者通过收集到的各项生理数据与被试聆听的音乐类型进行类比,得出结论。多导生理仪数据观测也常被用作研究情绪情感反应的一种手段。如陆悦文中生理指标与情绪情感挂钩,生理数据的收集是用于说明情绪情感变化的。
除了使用“刺激-反应”范式收集被试生理数据外,还有不少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来对被试的心理反应作进一步的探讨。例如Bartlett(1996)的研究,要求被试对巴伯(Barber)的《弦乐柔板》进行刺激程度五点量表的评价,在评分结束后,他对一名被试进行了访谈,了解这名被试评分异于平均值的原因。
此外,近年来采用脑成像和脑电技术的研究也相继出现,研究者使用核磁共振等仪器记录人在音乐刺激下的各种脑区反应或脑波变化,并与传统方法结合。如K.Trochidis,E.Bigand(2014)的研究中,有提到在实验过程中采用自我报告、生理数据收集以及脑电(EMG、EEG)观测。又如对音乐偏好的研究,以往多采用访谈、问卷、个案等质性研究方法,而在这些已较成熟的质性研究基礎上,目前也有采用脑电的方法,直接观察人对喜爱的音乐与厌恶的音乐在脑区、脑波的反应上有何区别,更直接有效地说明音乐偏好的问题。
2、“前后测对比”实验范式及其多样化设计
“前后测对比”实验范式的一般过程为:实验前的问卷调查,对被试生理、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对比两次问卷结果来看实验干预的作用。这是音乐引发情绪情感变化研究的主要范式。在具体操作上,多采用播放音频的干预方法,同时结合自陈问卷和生理仪观测等方法,了解被试在干预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变化。有关实验的设计与各种工具的使用呈现灵活性和多样化特征。
如解鸿雁的研究,首先让被试在实验前尽量保持平静,然后介入音乐音响的播放,之后再测量被试的情绪情感反应。也有在实验过程中插入干扰项目,以提高信、效度,如陆悦在音乐材料的刺激下要求被试同时进行其它干扰任务,苗艳敏在播放音频的间隔中插入非音乐的任务淡化被试的熟悉度效应。
侯建成的研究设计较为复杂,他使用了三种不同的问卷,分别是实验开始前的被试音乐背景调查问卷、测前情绪问卷,实验中与实验内容相关的自陈问卷以及实验后的测后问卷。其中的音乐背景调查问卷使用半封闭式的设计,测前与测后问卷是对“愉快”、“惊奇”等具体情绪情感类型的五点量表,被试根据当时情绪情感状态进行选择。同时在实验进行中也要求被试通过情绪情感问卷报告即时的情绪情感变化。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的问卷结果,看相应的音乐是否引起对应的情绪情感变化而得出研究结果。余艳丽的《音乐欣赏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也使用了一个五点量表,与侯建成一样用于衡量在音乐影响下,人的情绪情感反应的变化及其程度。
3、“刺激-任务”范式与“刺激-回忆”技术
“刺激-任务”范式即在实验材料刺激下,根据实验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是音乐引发联觉和联想想象研究的常用范式。在有关研究中,通常要求被试通过自陈问卷来呈现音乐刺激下的联觉、联想想象内容,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编码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例如周海宏的“音高相关的联觉关系实验”,要求被试在聆听音高刺激的同时,在预先准备好的“被试作业纸”上选择相应的选项。又如上述李杰的研究,要求被试在听完音乐音响后记下与音响片段相关的词语、视觉形象等内容。还有研究让被试在听音乐的同时在白纸上自由作画,事后还可以通过访谈了解被试作画的内容与意义。
另外在探讨音乐与联觉、联想想象之间的关系时,也会利用“刺激一回忆”技术,如让被试在接受音乐刺激后,回忆聆听音乐时所产生的联想想象内容,并以文字、图画等方式呈现出来。
结语:通过以上综述,可以大致看到近年音乐心理学领域有关音乐心理反应的研究状况,尤其是国内的研究日渐增多,内容在扩展,方法在更新。有关研究已涵盖了音乐引发生理、情绪情感、联觉与联想想象以及认知反应等内容,涉及“刺激一反应”、“前后测对比”、“刺激一任务”等实验范式,还有相应的多导生理仪、脑电等仪器的采用,并且,在研究设计中,这些实验方法和问卷、访谈等质性方法得以综合运用。
对有关现状的了解,是使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前提。在已有的基础上,对音乐心理反应的研究范围还可以扩展,内容也还可以细化。例如,音乐刺激作为客体变量,除了情绪情感的维度,还有音乐风格的维度,音乐风格又不仅有中、外各民族、地区的划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的划分,还可以有各种风格大类中不同音乐体裁、要素的划分,不同历史时期的细分等等,如果不同维度的客体变量分别在不同的研究中被关注,我们将更清楚全面地、更具体地了解音乐如何作用于人的身心。
(责任编辑:刘小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