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呈祥
40年前,当我正而立之年,由蜀入京,先随恩师朱寨先生治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紧接着又拜著名电影史家钟惦棐先生梳理中国电影史。在中国文艺思潮宏大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发展的优秀历史传统、艺术积淀,令我对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有了更实在、更深刻的理解。
我师从著名的电影美学家钟惦棐先生,致力于发展繁荣中国电影40年,对电影感情尤深。电影是舶来品,中国电影的历史不过110年。但要把准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确须学习、领悟、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作出的“四个讲清楚”中关于“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的精辟指示,确须对中国电影的优秀历史传统、艺术积淀和所处的基本国情,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充满坚定的文化自信。
讲中国电影,离不开上海,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110年的中国电影,确实需要讲清楚的优秀历史传统和艺术积淀都离不开上海。连世界电影史家们都公认,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前后,以问世于上海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十字街头》《八千里路云和月》《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为标志,以白杨、刘琼、上官云珠等杰出演员为代表,令中国电影的美学品位与历史品格达到了当时世界电影一流水平。这是应当让我们自觉珍视、充满自信和自豪的。即使到今天,找张碟重温一次《一江春水向东流》,你也定会被其间流淌的浓郁的家国情怀所深深感动;再品味一遍《小城之春》,你还禁不住为戏中男女主人公两性间纯洁真挚的恋情伤感。可惜的是,我们今天的电影创作似乎对这种可以概括为在左翼文艺运动影响下的进步电影传统实在是自觉地继承珍视不足、自信得太不够了!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有幸随以白杨为团长、刘琼为副团长的中国电影代表团出访新加坡,听白杨讲起当年她主演《一江春水向东流》、刘琼讲起他塑造的文天祥形象,洋溢着满腔的文化自信与自豪,至今仍历历在目。而新加坡的华侨们在机场迎接我们,把白杨和刘琼两位簇拥在中心,欢呼跳跃,迸发出对中华民族优秀电影文化传统的由衷热爱!
新中国诞生后,在党的领导下,电影家们继承了这种进步电影传统,上海的导演谢晋,时代呼唤爱国主义,他便执导了由刘琼、秦怡主演的《女篮五号》,人民需要忆苦思甜他便拍出了《舞台姐妹》,党号召继承发扬革命传统,他又带着祝希娟深入海南岛生活,创作出至今仍成为海南岛一张文化名片的《红色娘子军》。至于全国各地,创作了如《青春之歌》《红旗谱》《山间铃响马帮来》《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一批优秀作品,仅在建国十周年时就上映了一批如《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虽在浩劫中被江青斥为“毒草”、却为历史检证是香花的力作。这些电影,虽尚存那个时代“左”的思想干扰影响的痕迹,但其主流是写人民、为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可以概括为继承了上世纪40年代前后进步电影传统与时俱进地发展为共和国的人民电影传统。这种中国电影的优秀历史传统和艺术积淀,我们似乎也自觉地珍视不足、自信不够。“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电影从进步电影到人民电影的优秀历史传统被中断了,除了“八个样板戏”外便是《春苗》《反击》《欢腾的小凉河》等几部“阴谋电影”。
历史进入新时期,改革开放了,伴随着现实主义文艺复苏,中国电影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举上海个案,经历了浩劫洗礼走向成熟的谢晋,“站在小说家肩上”,一發而不可止地把鲁彦周的同名小说《天云山传奇》、把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改编为电影《牧马人》)、把古华的同名小说《芙蓉镇》搬上了银幕,其镜头穿过十年浩劫去反思反右斗争中“左”的思想渊源。吴贻弓也执导了《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等诗化电影。西安电影制片厂举起了“西部电影”旗帜,把镜头对准了西部底层人民群众,吴天明执导的一部根据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引发了全社会观众对“主人公高加林进城后是选择青梅竹马的刘巧珍对呢、还是移情别恋攀附权贵之女黄亚萍才有前途呢”的大讨论,从而提升了全民族的道德素养。之后,《野山》《黑炮事件》更是把现实主义深化的电影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还有长春电影制片厂这个共和国电影的摇篮,以一部根据谌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到中年》,靠潘虹出色塑造的医生陆文婷形象深入亿万观众心,激荡起一股推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大踏步落实的浪潮……所有这些,都可以概括为继承了中国电影上世纪进步电影、人民电影历史传统与时俱进地发展成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具有反思意味的新传统。记得一位西方哲人曾深刻指出: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十年浩劫坏事变好事,令中华民族懂得了反思、学会了反思。
今年我到共和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学习参观,昔日的厂区已卖掉不少,但唯留一幢的老楼改建成了一座极有价值的电影博物馆,陈列着该厂新中国诞生以来创作的一系列哺育像我这样一代人精神成长的优秀影片,如《白毛女》《兵临城下》《钢铁战士》《董存瑞》《吉鸿昌》《开国大典》《山间铃响马帮来》《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听说这幢老楼,有人欲拆,还是厂里一群老艺术家以“谁要拆它就先从我们身体上压过去”抗争力保下来的呢!这种可贵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多么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殷殷嘱咐我们:“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这话讲得多透辟啊!我在这里仅透过中国电影110年历史的简略回忆和与创造中国电影优秀历史传统的智者的诚挚对话,不是能够帮助我们认清世界大势、参透电影创作与鉴赏的本质,从而摆正电影工作者的位置并明确肩上使命吗?不是能够启迪我们珍视中国电影的优秀历史传统、把握当下电影创作与鉴赏的正确导向、真正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发展道路吗!只有讲清楚并自觉珍视中国电影的优秀历史传统,才能真正树立对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发展道路的充分自信;而有了这种充分的电影文化自信,才能确保“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的中国当代电影行进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电影及其他文艺作品在苏联解体中产生催化瓦解作用的沉痛教训,我们务必牢牢记取,警钟长鸣!毋庸讳言,当下在电影市场中赢得了高票房的某些影片,如《港囧》《心花路放》之类,走的是一条背离了中国电影的优秀历史传统的东施效颦西方类型片发展道路。对此,我们务必保持高度警觉。相反,不久前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赢得高票房并广受好评,不正是因为它坚持了有印度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发展道路吗?也可以说,它坚持了印度民族的电影文化自信。这,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只有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进而实现“天下大同”。中国电影的健康持续繁荣,必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