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良+张琪+王玉凤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前时代的趋势也是最显著的一大特征,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环境变迁也在不断的拓展。会计准则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向国际化趋同,企业对会计行业人员的执业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会计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民办高校如何加快步伐构建、完善具有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使民办高校的办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需求结合,提出了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创新建议,从而促进民办高校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会计专业;优化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03-02
面对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会计、跨国商品、国际贸易、技术服务、资本流动的规模以及国际投融资和国际金融等影响最为广泛得到了迅速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地日益增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下使各个行业都受到了影响,会计行业也是其中受影响巨大之一。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会计的理念推动着全球性会计制度变革,旨在建立全球性的通用会计准则。当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会计准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向国际趋同已成为当前会计发展变革的主旋律,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IFRS的实质性趋同。随着IFRS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全球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所改变,经济全球化对会计人才最新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有精通深厚的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有一定的创新。即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会计人才, 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能够参与企业的战略管理,而且也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专业外语、会计软件操作等,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据统计,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一般财务人员供大于求,而能够满足经济全球化下使用的会计人才却太少非常紧缺。作为向社会培养、输送综合素质和创新型会计人才的民办高校,面临着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的问题。基于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目标, 其培养的会计人才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中有立足之地,如何基于自身的特点打造办学的品牌、知名度以及竞争力,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持续、稳定发展, 是民办高校值得研究的问题。民办高校必须把特色化办学作为一项长远的发展战略。会计專业是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面广的专业。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对专业群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本文以民办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模式。
1.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但还是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金融化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对会计专业而言一直以来,在各类院校都是一门很热门的专业。
会计专业在全国民办高校中重复开设相当高,据统计达68%。这样一个大众化专业,如此高的重复度,说明会计专业的社会认可度高市场需求率也很高。然而,这种市场需求率高的专业优势并不能掩盖该专业市场需求已趋于饱和的潜在风险,更不能排除会计专业在众多院校千校一律的基本雷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会计专业目前在现有学校都很兴旺,并无“近忧”,但潜在的竞争风险可能就在“后天”到来。因此,我们不能懈怠,要居安思危,避免“温水煮青蛙”。迎战竞争风险的最佳选择只能是“特色化办学”,即走出一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独具特色的新路来。据统计,近几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人才培养出现了问题,说明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面对这么庞大的群体,作为民办高校需要急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教育目标决定着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且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实施。民办高校和公立院校相比,无论是学生生源,国家对学校的经费支持,还是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目前,我国各类院校对会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定位层次上基本上都相同,为高级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使得民办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在激烈市场的竞争中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民办高校应该着重研究如何培养本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型的会计人才。以什么样的模式来实现培养未来的人才,民办院校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该目标,需要如何建立该目标的培养模式,才能有助于培养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会计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民办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有自有的独特模式。目前培养教育出来的会计人员普遍存在掌握了基本会计理论知识,但基本账务处理的操作能力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从而造成学生就业困难重重。
2.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路径探索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适应市场需求。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近3年来,会计专业招生在各大院校一直十分火爆,并且每年招生数逐年递增,说明该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但大多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狭窄,没有做到与时代同步,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多方面的调整。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办高校,应该相应地将培养目标从面向本地或本经济区域企业,面向全球化企业转变。同时,全球化企业要求精通会计基本理论、熟练掌握会计技能和创新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民办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从培养具有“高技能”会计人才向培养具有应用、技术技能型的会计人才转变。
2.2 民办高校普遍师资力量薄弱。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不够,因此,教师的应用型、技能型指导能力即职业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会计专业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民办高校的瓶颈,也是民办高校力争尽快尽早改变的难点。培养会计人才要求民办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有国际视野,对外语的要求也较高。目前。在大多数民办高校,能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非常少,有全球化企业工作经验和有一定国际会计教育背景的教师更缺少。另外,会计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在各类企业如外企或全球化企业实践锻炼。这也是影响民办高校培养会计人才的一块短板。endprint
2.3 校企合作办学不够。如本校会计学院尽管与有些企业、会计事务所有合作关系,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行实际的有成效的合作。如果本校会计学院仍然沿着“人有我有”的重复式的培养模式的惯性依赖向前滑行,会计专业将或迟或早有可能在拐弯处被激烈的竞争时代的列车给甩下来。所以,与其说被惯性路径依赖甩下摔死,不如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走“人有我特”或“人有我优”的特色之路,求得生存,求得发展,这是必要的,是森林法则所警示的。
只要我们有忧患意识,有“远虑”意识,相信会计专业会走自己的路,完全有可能走出独具特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从而避免“明日黄花”之忧。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深化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吃苦耐劳品质、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会计、计算机操作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审计、会计软件、经济活动数据分析及有关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在各类企业、会计中介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在理念、课程设计、培养过程上,处处突出就业导向,瞄准能力本位,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理展开设计。
为了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安排上贴近社会、贴近生产、贴近生活,实行“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把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外,还应采用实验室模拟仿真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安排学生到有关企业实践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3.2 建立“校(介)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对接。“校”即指学校,责无旁贷地对会计专业建设负有直接责任。“介”特指会计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代理记账公司、会计事务咨询公司等。它们既是中介机构,又是企业,具有双重身份。借助它们可以实现专业实习,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就业的快速通道。
“企”指各类企业、单位,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归宿,是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场所。
实行校介企“多主体”参与专业建设,有利于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升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实现学校培养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会计专业将以“校(介)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依托,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与会计中介机构、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灵活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教学过程和会计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校介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3 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实现会计专业实用型、应用型发展的目标,今后一个时期要在积极争取学校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切实抓好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确保会计实验室的先进性和综合性。
校内实验室建设:通过努力,建设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实训室,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方案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实验和实践教学提供条件。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满足实践性教学的基础上,为专业化方向(如注册会计师方向)落实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实习需求。
考虑试行“校中有所、所中有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吸纳社会资源,探索建立“校中有所、所中有校”形式的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课堂建到工作过程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会计师事务所密切合作。
3.4 多措施并举,从德才两方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进一步采取具体措施强化师德教育,不断推进师德整体水平提高。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大高层次师资引进力度,使引进高素质师资变为现实。再次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加强引导和示范,以促进教师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尽可能多选派骨干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最后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团结合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制订建设规划,创新专业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双师素质”教师持续培养机制,重点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适应专业改革的要求,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3.5 转变培养方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加大教材建设力度。按照培养目标深化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积极探索现场教学、真实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突出会计专业特点,注重操作技能培养,加大会计(注会)专业技术与职业资格技能培养。增加与其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以创建精品课程為出发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建立评奖与奖励机制。
3.6 设置双语教学课程,突出会计国际化教育。不断推进会计教育转型,突出会计国际化教育,融合其他院校会计国际化教育的成熟经验和先进理念,可以开设CPA实验班、ACCA实验班。开展部分课程的双语课教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3.7 稳中有进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可以成立学生团体的“会计学会”,大力开展会计技能大赛(如点钞比赛)、ERP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8 以学生为本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密切关注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加以正确就业引导和帮扶,充分利用全体教职工的各种关系邀请有关单位来校开专场招聘会。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金融、网络信息等的飞速发展不断的加强,民办高校要不断更新办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促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创新教学观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手段,力争培养出思想品德优秀、专业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会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改革迈出的一大步,未来我国也会有大批的会计人才走向国际,使得我国的会计发展真正的迈向国际,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杨良.民办高校《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6)
[2] 董延安.唐子慧.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会计学院院长.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2,(11):89~93.
[3] 孟雪.林艺茹.会计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