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86-03
今年4月,广州市教研室到我校督查,我所上的公开课《桥》 ,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被评为优质课。《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小说叙述以短句为主,语言简洁凝练,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很有特色,行文中大量留白,结尾处的意外法用得恰到好处,成功地塑造了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老支书的形象,讲述了“大爱无疆”的道理,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一课被许多老师上过公开课,其中不乏名家专家,刚开始备课,我渴望自己的教学方法能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于是费尽苦心,在教学内容上“掘地三尺”,在教学手段上寻求多样:视频、音乐齐上阵,在教学流程上设置悬念,营造各种“小惊喜”……(详见附件一,教学设计初稿)可是在试教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在区教研员的点评及自我反思中发现,教学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过多,各环节点到即止,流于形式。2.教学手段花哨,作用性不大。3.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中很多环节属于“浅阅读”。4.内容理解、情感体验过多,表达形式的感悟不够,缺少“语文味”。5.没有顺应学生的感知规律,文章较零散。经过一个多月的“打磨”,在无数次取舍,重建过程中,我逐渐由激情凝成理智,由华丽回归朴实,最终领悟到:语文教学需要恢复“原生态”,语文课堂应平实简朴,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赘物,丢弃一切对学生发展无用的“招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顺应自然,返璞归真。
一、顺应文本,去繁就简
教学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在精中体现出“简约”的力度,重拳出击,一击即中。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必须手抓两面镜——凹镜与凸镜,用凹镜聚焦文本中最有特色、最本质的内容,用凸镜散去与别的文本共有的,非本质的内容,从而使一节课充实又简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桥》这篇文章,它是一篇微型小说,就体裁来讲具有“短”、“精”、“奇”、“深”的特点。在第一次备课时,我试图把这些特点都融入教学内容中,结果处处蜻蜓点水,我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茫然。在后面的磨课中,我抓住文章最突出的特点“精”,从文本最出彩的两方面:环境描写、人物塑造组织教学内容,使课堂洗练、简约、高效。就表达方法来说,《桥》用了许多写作手法,例如在环境描写中,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短句、短段的手法去烘托洪水的恐怖、当时情况的危急。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学生早就接触,不是这篇文章特有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这部分轻轻点过。但短句、短段的表述,是学生从未接触的,是这篇文章特有的,所以花大力气聚焦短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使学生知道:短句更有气势,更能烘托环境。
二、顺应认知,去散求整
教学环节的组织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小学生以整体性感知为主,首先是对事物笼统的整体的感知,然后再进一步对各部分进行比较精细的分析,最后才可能理解事物的关系,指向事物的本质,有所获得。在初教《桥》一课时,我过于抠住微型小说“短”、“精”、“奇”、“深”的特点,在检查预习后,马上进入四个特点的品悟,结果肢解了文本,学生最终的收获是零碎的,失去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磨课后,我重新组织教学环节:在揭题后,马上初读课文,引导学生用简单的人物情节关系图梳理出主要内容,快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聚焦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最后拓展练写,直达主旨。环节精简了,但因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孩子表现轻松自然,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表现在注意的特点:注意范围较小;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力不强。因此一节课中,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是“限量”的。通过预习或初读可解决的内容可以不教或一带而过。所以在初稿中的生字读音检测,可以一带而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环境描写,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的人物形象塑造,一直以来都有训练,所以这两个教学环节均可少花时间,自读自悟就可。 略其当略,重其当重,去散求整。
三、顺应人性,去疑求真
俗语说:“人无完人”,世界上是没有完美的人的,但《桥》这篇文章中的老支書却给人“高大全”的感觉,他在危急关头镇定如山,在党员、群众面前令出如山,在发现儿子没按要求时,他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这样完美的人真实存在吗?在试教时,讲到品悟人物形象时,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老支书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在学生汇报交流,着重指导以下句子:
预设一: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可从比喻、对比、动作细节描写等方面谈,课件出示:镇定如山)
预设二: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标点:三个感叹号。课件出示:令出如山)
预设三:抓住“揪、推”来教学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课件:执法如山)
上到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他说:“老师,俗语说,虎毒不食子,又有说:父爱如山,所以我觉得一个父亲不可能像课文写的这样做,所以这个人是假的,这篇文章也是假的”。一石激千层浪,其他孩子纷纷认同。不用说,试教只好草草收场。课后,我仔细研读文本,发现是我没有找准教学切入点导致的,试教时为凸显老支书的形象,忽略了一个细节:“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老汉要喊些什么呢?文中没有说,再次教学时,我让学生补充此处空白,思考:老汉会喊些什么?学生发挥想象,处处闪现人性,在想象中领悟到老支书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并没估计到最后儿子会死去,领悟到眼看儿子被洪水卷走,老支书的悲痛。领悟到老支书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深爱着自己的儿子。endprint
四、顺应生命,去幻求美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指向“人的完成”,语文课的“人的完成”是让学生在言语品味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的生存状态,获得言语感知和情感丰盈的快乐。人们总说“美不可言”“妙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文教学就是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美可以言传” 。
读出美。 《桥》这篇文章,语言很美,尤其是环境描写部分,但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要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起到激励和唤醒作用。在教学中,我富有感情地范读带有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洪水的句子,用急促、低沉的语调将学生带入洪水暴发的那个晚上;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这篇文章特有的短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让学生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读出意境,读出美。
写出美,儿童的思维是朦胧而没有一定目的的,它们飘来、拂过、消散。一种思维如果不通过词来体现,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影子。所以在语文课上,需要鼓励学生以言传言,把感受到的美写出来。《桥》中的老支书那种无私无畏、舍己为人,大爱无疆的品质美得令人震撼。于是在课文末尾,我让学生想象写话。洪水退后,会是怎样的情景?假如你是获救的一个村民,或是老支书的亲人,你会想对他说些什么?请拿起笔,以“老支书\老头子\亲爱的爷爷,您……”开头,把你内心的话写下来。(建议:仿照课文,用短句等方法描绘洪水退后的情境),这个环节成了这节课的亮点,有学生以老婆婆的身份写到“老头子呀,老头子,你不是答应我要相伴到老的吗?为什么你说话不算话呢?我很好,大家都很照顾我,但我很想很想在天堂的你,很想,很想……”还有学生以小孙孙的身份写到“亲爱的爷爷,叔叔阿姨们说,您为了救大家,和爸爸去了一个叫天堂的地方,哪里好玩吗?玩够了就快回来吧,我想您和爸爸了……”学生们用质朴、纯真的语言传达出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对老支书品质美的言传,感动了在场听课的老师,很多老师都流下眼泪。满足学生言语创造欲和自我体现,使人所以为人。
回顾一個多月的磨课经历,有苦苦的沉思,淡淡的欢乐,但更多的是一种思考:语文教学应抓住本真,顺其自然,还学生一个简约的、完整的、真实的、美好的语文天地。
附件一
16 《桥》(初稿)
广州市黄埔区下沙小学 何婉媚
【教材分析】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示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谈歌微型小说“微”、“精”、“奇”、“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 略
二、检测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预设完成
短 力量
奇 动容
三、设立本课目标
品悟文章精在何处,深在哪里。
四、品悟“人物精简”、“故事精练”
1.读课文
2.检查
(1)示带拼音的生字(略),读准字音
(2)生字去拼音,重新排列(略),再读,(思考:为什么这么排?)
课件生词填空:黎明时分,山洪( ),人们( ),老支书让人们有序离开并从人群中( )一个小伙子,最后他们俩被洪水淹没,水退后,大家来( )。
五、品悟“环境精彩”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出示句子(感悟短句、比喻、拟人表达方法的魅力)
示:山洪暴发视频
3.再读,感受句子的独特魅力。(放音乐齐读句子。)
总结过渡:略
4.学生找出写人的三个句子,并说对句子的体会。
六、品悟“人物精心”
1.默读7-23小节,划出描写老支书的句子,写上批注。
2.学生汇报交流,着重指导以下句子:
预设一: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可从比喻、对比、动作细节描写等方面谈,课件出示:镇定如山)
预设二: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标点:三个感叹号。课件出示:令出如山)
预设三:抓住“揪、推”来教学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课件:执法如山)
师小结:略
七、练笔,探“桥”含义,品悟“题深情长”
师:假如你是获救的一个村民,?请拿起笔,把你内心的话写下来。
“老支书,您就是一座桥啊!您……”
学生写,音乐起
汇报
如果你要给老纸书写一幅挽联,你会写
板书: 情长 无私无畏 舍己为人
七、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总结:微型小说特点 。略
2、音乐(相信爱)课件示身边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英雄。
八、作业:课后看[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②《伦敦地铁大火灾》
板书设计:略
附件二
16 《桥》第一课时(最终稿)
广州市黄埔区下沙小学 何婉媚endprint
【教材分析】(略)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初步了解阅读小小说的方法策略:关注主要人物和情节,通过环境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小说语言凝练、独具匠心的结尾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阅读小小说的方法策略:关注主要人物和情节,通过环境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小说语言凝练、独具匠心的结尾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桥》是谈歌写的一篇微型小说,全文只有512个字,但它却获得199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原因何在?(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是本课的特点之一,顺应课文的特点,开篇便开门见山,介绍体裁,孩子们带着疑问品味课文,既指明目标又激起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准
1.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2.关注人物,概括故事情节
拿到一篇微型小说,初读的时候我们要关注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回忆一下,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老汉、小伙子、乡亲们)
课件出示人物情节关系图:
桥
村民们 老汉 小伙子
读后,四人小组练说
小结:初读一篇小说,我们要学会关注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然后用简单的人物情节关系图梳理出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本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尝试着用。
板书:人物 情节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部分生词检查、归纳主要内容融为一体,】
三、聚焦环境描写,领悟表达效果
1.浏览课文1—6自然段,把描写雨和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出示句子(练读,你认为哪个句子写的最精彩?引导学生感悟短句、比喻、拟人表达方法的魅力)
聚焦短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短句更有气势)
总结过渡:请细细读课文1—6自然段,文中还有那些句子从侧面描写了洪水的可怕。
3.学生找写群众的三个句子,并说对句子的体会。
【设计意图:环境的渲染是本课的特色之一,也是故事的缘起。对这部分的感悟采用:由词及句,由扶到放的策略,领略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短句等方法,渲染小说的环境的文字魅力】
四、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课件出示:“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句笔墨不多,但写得异常精彩,读,思考: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可从比喻、对比(人们与老支书、清瘦与山一般)动作细节描写等方面谈)
小结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品读细节描写、修辞等方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10-23小节,划出描写老支书的句子,并在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旁边写上批注。
2.学生汇报交流,聚焦:
“老漢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思考:老汉会喊些什么?学生回答
(抓住“揪”、“推”, “吼”,补充空白“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品悟生死面前“父爱如山”的深情)
感情引读4个句子: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课重点,教学中,抓住句子中比喻、对比、动作细节、反义词,反复出现的词语,通过诵读,体会老支书无私无畏、舍己为人但又爱子情深的有血有肉的真实感人形象】
五、体会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学生读24—27自然段
课文在结尾才道出他们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小结:略
六、练笔,致用,探“桥”含义。
师:洪水退后,会是怎样的情景?假如你是获救的一个村民,或是老支书的亲人,你会想对他说些什么?请拿起笔,把你内心的话写下来。(建议:仿照课文,用短句等方法描绘洪水退后的情境)
“老支书\老头子\亲爱的爷爷,您就是一座桥啊!您……”
学生写,音乐起
汇报
如果你要给老支书写一幅挽联,你会写
板书: 无私无畏 舍己为人
【设计意图:这环节一举三得,既节省了时间,达到用短句等方法描绘环境表达情感的方法,又突破了理解“桥”的内涵这一难题,符合了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
七、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音乐(相信爱)课件示身边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英雄。
师旁白:略
(板书:画完整心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回应开篇的问题,使课堂完整严谨,结尾的延伸由课文及自身,升华老支书形象的同时,让孩子们明白这种大爱无所不在,大爱无疆】
八、课外阅读
读谈歌微型小说《画家》
建议:1.初读时要关注主要人物和情节;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人物的形象;3.阅读故事不要忽略环境描写;4.留意微型小说出人意料结尾
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储朝晖,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3
[3]丁际旺,怎么想,就怎么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0
[4]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 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4
[5]李冰霖,一个教研员的语文教学深思,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7
[6]梁惠权,梁惠权与悦纳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7]魏星,语用:语文教学的新坐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
[8]徐惠君,呼唤“原生态”的语文课堂,中国教育学刊,2007第8期
作者简介:何婉媚(1972-),女,广东佛山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