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全课程理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实践探讨

2017-09-29 13:05干芳洁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4期

干芳洁

【摘要】“全课程”教育实验是《当代教育家》总编辑李振村应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之邀,出任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校长后,带领团队探索的一条小学课程改革新路。它意在推动学科之间的全面融合,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体验过程;部编本教材也以学生的实践为主。基于二者的关系,我以《要下雨了》教学为内容,运用实例研究法探讨全课程理念下的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以促进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全课程 ; 部编本教材 ; 《要下雨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40-01

“全课程”教育实验,是《当代教育家》总编辑李振村应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之邀,出任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校长后,带领团队探索的一条小学课程改革新路。[1]它意在推动学科之间的全面融合,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体验过程。

经研读,发现全课程理念与国际上的STEM理念不谋而合,STEM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育,它摒弃拼盘式结构,指向立体性融合,意外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对其进行解读,将STEM扩展为STEM+,“这就扩充了STEM教育的内涵,强调了社会价值、人文艺术、信息技术的相关融合,增加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交叉互动,为创造种子的萌芽、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全课程理念正是对STEM内涵的解读,它不是指随便将不同科目结合起来,而是认为“体验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力量”[1],全课程就是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孩子足够安全、自由、丰富的“体验”。

部编本教材是在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新调整,通过研读,发现部编本教材也以学生的体验为主,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突出了学生的实践。由此可见,以全课程理念为指导,来展开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的教学是合理的,前面我探讨过《江南》的教学,现在我再次以《要下雨了》为课例,研析全课程理念下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

《要下雨了》是部编本教材下册第六单元的1篇课文,本單元围绕“夏天”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童话《荷叶圆圆》《要下雨了》3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绘出夏天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夏天的美好。《要下雨了》通过童话的方式说明了夏天的气象常识。课文编排既有传统文化的渗透,又有儿童情趣的渲染,语言优美而充满想象,行文简洁而富有韵律,适合儿童诵读和积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3]这个内容在《要下雨了》中结合泡泡的提示点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此外,“《要下雨了》要进一步体会‘呢、呀、吧等语气词的表达与运用,读好问句和感叹句。”朗读指导方面要重点关注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能读好问和答的语气。经研读,我发现这篇课文可以较好运用全课程理念,展开集语文、表演和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

一、语文教学中的拼音、识字写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一二年级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所以拼音和识字写字教学是这个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展开《要下雨了》教学时,必须要突出这两方面。拼音方面,我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沉、伸、潮、湿。多音字“空”。识字方面,采用偏旁归类、字理识字和加一加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写字方面,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分类指导写。这两方面学习完,再来朗读教学。一年级的孩子教授朗读技巧是不合理的,需要的是教会他们读出课文中的故事变化,从而感受出故事的不断发展。《要下雨了》故事性很强,可具表演性,所以在语文课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表演教学。

二、表演教学中的故事感知

朗读教学中我以学生熟读为目标,表演教学中我则以学生脱稿表演为目标。教学前,先让学生回家准备小白兔、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头饰。接着课堂上通过提取关键词,如“山坡、阴沉沉、潮湿、有空”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来说出每个动物可能会说的话。刚开始学生练习说的时候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忘了燕子,就是忘了小鱼。经过多次练习,孩子们把故事情节搞清楚了,每个动物的话也都了然于心,接着,就开始了我们的表演课堂了。第一组的同学首先上场表演,刚开始他们有些拘谨,随着故事的发展,孩子们放开来,加入了小兔子提着篮子的动作,燕子飞翔的动作,小鱼摇着尾巴的动作和小蚂蚁排着队的动作,别看他们小,那表演得还挺像。第一组表演完,二组上来了,三组上来了,还有好几组也想上来,时间不够怎么办,于是我想到了课下让孩子们完成一幅绘画,把自己想表达的画出来。

三、科学课的留白

这篇课文是通过童话的方式说明了夏天的气象常识,既然涉及到气象常识,那么让孩子们去探讨科学知识也就必不可少了。我将这一环节和语文园地六的“日积月累”有机结合,让孩子们知道一些与下雨天气有关的谚语,事物特征等等。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孩子们观察云与天气的变化,并将这种变化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我希望通过这样做自然笔记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探讨研究,学会怎样“看云识天气”。

四、课程的融合

我将《要下雨了》这篇课文设计为一门课程体系,经过语文、表演、绘画、科学等的教学,孩子们动手动脑动嘴,他们从口耳目鼻分别来感知了《要下雨了》的内容,这就让《要下雨了》不仅仅是语文课,而是成为基于学生认知探索的项目学习。这个项目学习的内容包括了:自然方面:观察云,并记录云与天气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人文方面:学习了语文知识,表演了故事,还想象绘画了故事。我想,经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学生学习完《要下雨了》,就不仅仅只是记得有这篇课文,而是记得这篇课文通过语文、表演、绘画、科学等方式给他带来了他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通过《要下雨了》一系列课程教学实践,我感觉到学生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不是学习的被动者,教师也不是枯燥的讲授者,在全课程理念下,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课程内容,学生亲身体验,收获了知识,老师亲身体验,更新了知识,达到了教与学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振村.第二届当代教育家论坛演讲摘编[J].当代教育家,2014.

[2]邹正.把“STEM+”理念融入全课程——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的“STEM+”课程探索[J].人民教育,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