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拉措
摘要: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195-01
1.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学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性,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夠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如讲中国的气候中"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这一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对抽象、枯燥的气温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因而在上课一开时就比如讲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莫斯科保卫战",让学生来分析影响这场战争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当学生分析是提早来临的严寒时,可以进一步问"严寒意味着什么",学生答是"气温低",老师顺势问学生"大家想不想知道我国冬季气温的情况呢?"同学们此时已是情绪激动,兴趣极浓,进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遇到难题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地理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学习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知识,学生才会对地理产生兴趣。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重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细",教师备课要精,知识点要抓细。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认真学习钻研《地理课程标准》,把握命题方向,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复习重点。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3.在课堂上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
充分运用图式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重视图式教学,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由于文字表述的局限性,有些地理知识,如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等,必须借助于图像来表示;学好地理,关键是学会读图,通过图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一年级就要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试卷中读图题一直"领衔主演",综合题则无图不考。 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读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地理新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读图教学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探究活动,加强读图训练,而且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读图,从而培养读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读图、填图训练,并做到精讲多练。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习惯,要求:
3.1 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3.2 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3 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采取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5.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如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而人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学生并不知道它们,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比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中可通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启发学生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价值何在?还有没有其他学说能解释海陆分布的现状?你们是不是能创造一个新的学说来替代它呢?真正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态度,夸大科学的权威性是不对的。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史观为发现新理论,摒弃并不真实的理论并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历史。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