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摘要】农村小学在教学中严重缺少教具的配备,而学具的使用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它能使学生更加简单更加深刻地领会知识,在教学中能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学具的制作,全面掌握哪些知识点的突破可以借助教学具来实施,把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教具的制作有机联系起来,才能使制作的教具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全面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148-01
小学科学教育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科目,内容广宽丰富,涉及面非常大,又因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简陋,有些配备和征订的教具不能全部满足日常教学需求,所以必须要有自制教具来填补现实的不足;教具本身就具有直面性、简单化、生动等特点,在教学中容易调动学生动手、动眼、动嘴及动脑,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说过:“一次演示实验所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自制教具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发挥极大的教育功能,我们必须重视自制教具的开发和创新,只有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一、引起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在具体的教学中,很多知识点是比较抽象的,有些难于用语言直接概括,所以课堂往往是枯燥的乏味的,小学生注意力又容易分散,整体课堂效率会低下,如果教学时教师如果直接把结论告诉小学生,那根本起不到有效的教学作用,也谈不上探索精神的培养,知识点的记忆也不会深刻,严重违背教学规律,是教育的千古罪人了。因此,可以借助自制教具的作用,发挥教学的新颖性来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扎实、透彻,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在五年级《造一艘小船》一课中,如果就按照课文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解或者利用投影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学生很难懂得载重量跟排开的水量有关,但是学校配备的教具袋中又没有小船,所以可以利用学生经常玩的橡皮泥来捏个小船,相信课中学生对于捏小船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捏小船,然后看看哪一组的载重量最大,然后再提为什么橡皮泥的重量一样而他的载重量却大呢?学生自然会发现他们组的船捏的最大,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那船大又跟什么有关呢?自然的引出跟排水量有关。本节课的难点和知识点就迎刃而解,而且整节课学生都沉寂在活跃的探究操作过程中完成的,既提高课堂效率又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二、发挥合作力,增进情感交流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学生在其中成长发展。”在课堂中,学生喜欢讨论喜欢合作,希望老师能够谈笑风生,希望课堂充满平等的宽松的氛围。学习是一个记忆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被动记忆过程转化为主动记忆过程,那这课堂就离完美课堂很近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自制教具可以是一个师生活动,生生活动的过程,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比如在教科版三下磁极认识一课中,磁力的大小眼睛是看不见的,一个磁铁的磁力强弱处是难以运用肉眼来辨别的,必须借助实验来验证,孩子的磁铁又都是很小的,所以课堂中,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制作一个个大磁铁,然后再去验证磁力的大小,最后非常感性的得出哪些地方磁力大,哪些地方磁力弱,整堂课会在高涨的情绪下完成,在活动中还会延伸到很多拓展知识,何乐为不为!
三、提升思维力,激发探究情绪
科學课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难得的平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的安排使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发挥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然的领会其中的科学规律,促进思维的发展,增强探究科学理论的能力,这样获得的认知,记忆深刻难以忘怀,而且在自我满足感成就感非常强,很好地激发探究情绪。相反,如果不借助教具,让学生凭空的进行想象讨论,那就根本达不到自己通过实践而获取的一种亢奋的情感,那是纸上谈兵,一切皆空。所以恰当地使用自制教具,可以把课文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拓展到社会,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从而更大效果的锻炼学生思维,强烈激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在《杠杆、滑轮》一单元中,与实际生活非常接地气,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物体做成一个杠杆,只要找到支点,就能制成简单的杠杆,课堂后或课堂前他们早已经玩疯了,所以只要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就会领会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在动滑轮一课时,学生同样非常喜欢,因为他们想知道省力的原因在哪里,今天生活中他们想用省力的事情很多,本着学以致用的态度去探究,效率会非常高的,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如何组合才是省力的,通过动脑后得出的结论将会永恒的。动滑轮省力的原理探究透了,学生自动会去应用的,会实施到生活中去,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何乐而不为!
四、提高动手力,丰富课余生活
小学生思维和动作是密不可分的,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反过来约束思想,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所以教师布置课外做教具的制作,就会激发学生思维,他们会用尽心思地去完成任务,促进学生自觉的去研究去思索,有力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毕竟现在的孩子课外除了作业还是作业,身心已经被拖的太累了,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一些教具,学生就会利用他们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在欢笑声中完成教具的制作,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再发展了非智力情商等因素。其实科学课中有很多的素材让学生课外去完成的,比如风向标的制作,虽然学校的学具袋中有现成的材料,但我们可以让孩子用身边的物品来制作,同样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还有可以让学生去制作时钟、指南针等等,这些学生都非常的感兴趣,学生都乐意去完成,做好了指南针,学生还会带着自己做的指南针去野外验证呢,真正地把理论、成果与实践相统一,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成果。所以只要充分合理地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丰富了课外生活,何乐而不为!
基于以上分析,自制教具在科学教学中有着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自制教具使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能正面的引领学生自制教具,可以说是起到双关的作用,第一在制作过程学生就已经有初步感知了原理,第二在课堂操作过程更加清晰的厘清和掌握了科学关系及规律。通过自制教具的制作,还能填补学校仪器配备的不足,更好的服务学校教学工作,也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研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