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锋
德国联邦议会大选结果显示,原大联盟政府的三个执政党(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遭受冷遇,而各在野党(绿党和左翼党)以及不在联邦议会的自民党和选择党却不同程度地受到选民热捧。选择党成为德议会第三大党,这被认为是极右翼的胜利,是继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之后右翼抬头的延续。
然而,细看各党选民结构可知,继续沿用传统上“左中右”的政党分类方法已无法有说服力地解释上述变化,也无法解释其与德国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甚至还遮掩了观察德国社会现实的视角。
与普遍猜测不同的是,选择党的选民不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失败者,据德媒报道,其党员多为社会中上层及精英人士,比例不低于其他传统大党。与其说,这是选择党等在野党的胜利,不如说是选民对执政党的抗议和惩罚。这与传统政治谱系中的“左中右”没有太大关联,而是体现了德国选民对社会现实和生活现状的感受,以及由此而做出的政治选择。
宏观上看,德国经济宏观数据非常出色,政府财政实现盈余,劳务市场提供了充分就业机会。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没有均衡分配,从2005年到2015年间面临“贫困威胁”的人从14.7%增加到了15.7%,东部则高达19.1%,在不莱梅市这个数据是24.3%,而该市的富人数量却在德国各大城市中位居前列,贫富差距昭然。数据显示,德国百万富翁人数从2009年的86万上升到2016年的120万。据柏林科赫研究所的研究,富人不仅有更多的机会,而且寿命也比平民高出10岁,他们享受着私人医保提供的高档服务,与普通百姓排队看病截然不同。
从1996年到2015年,德国有孩子的家庭从760万下降到550万,单亲家庭却从130万上升到160万,传统家庭在分化,人们依赖的基本社会结构不再稳定。单亲有孩家庭受贫困威胁的比例高达44%,意味着在这些家庭长大的孩子缺乏教育和社会参与机会。统计显示,德国大学毕业生中父母没上过大学的人只占总数的1/10,相对贫困在代际之间传承。
近两年的难民问题给德国带来了新的麻烦,但更重要的是难民问题激发了选民对社会问题的不满。在剧烈变化的时代,普通民众指望国家提供保障和稳定,他们一再失望,对政治、对国家的信任陷入危机。德国波恩大学Blasius教授提供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欧洲各国民众对政党和政府普遍不太信任,认为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权力,不关心民众诉求。
德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在西方其他国家同样存在并将延续。德国大选结果提供了一个观察西方社会的新鲜案例。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去着眼,以“上中下”替代“左中右”更为切实。“左中右”是意识形态问题,那是政党们的游戏,是脱离社会现实的精英们在高谈阔论。“上中下”则是社会问题,这事关民众的冷暖甘苦。▲
(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