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诗权
摘要:高效课堂,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师生配合完美化的结晶。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每个教师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在新课改背景下,打造高效课堂已经形成一种趋势,教师需转变观念、角色及授课方式,完善课前、课中、课后诸个环节,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本文就数学课堂的整合,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效课堂 构建 前提 基础 重点 关键 保证
【中图分类号】G632
数学教学是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数学教学又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机整体。因为学生是有思想、有能力、会学习的生命体,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更要注意发挥其主导作用。当这两种作用形成合力时,才能产生高效益。怎样构建高效课堂,形成积极的合力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抓好五个方面。
一、活化情感是前提。
教学论告诉我们,任何学习活动的结果都是情感和认知的共同作用所致,认知起操作作用,承担着知识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而情感起动力作用,承担知识的定向、维持、调节等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知情融为一体,使认知和情感彼此促进,和谐发展。由于数学课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更要情感力量的参与。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活化师生情感,教师要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一是狠抓导入新课。教师可根据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导入新课,通过原有知识的改变与拓展导入新课,用新课教学中涉及到的人物故事导入新课,用巧妙的计算导入新课,用游戏方式导入新课……二是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把自己置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在对话中成为积极的引导者。三是让游戏走进课堂。设计游戏的方法应灵活多样,要视具体内容而定,通常可将以概念为主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成“挂灯笼”或“摘苹果”;将运用定律、法则为主的计算课教学设计成“找朋友”或“巧填图”;将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成“搭梯子”或“拆路障”……四是尽量做到贴进生活。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把抽象而空洞的事物实物化,把远离学生实际的材料生活化,把偏僻而高深的知识浅湿化。
二、过程教学是基础。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致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探索、反复验证的过程。教学中不能只重数学结论,更应注重数学的过程,实现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因为过程教学可以在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中领悟数学方法,可以在重要概念的解剖过程中提高认识深度,可以在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可以在错题的剖析过程中培养批判思维,可以在解题的板书过程中增强示范功能,可以在反思过程培养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因而过程教学的结果不但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精典用题是重点。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数学知识的形成,技能技巧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解答一定数量的数学题来逐步实现的。各类数学题的采用不在于多,更在于精。一组好的数学题应当具有简单应用功能、综合运用功能和发散拓展功能。为此教师在选用例题和设计习题进行专项训练时,既要考虑绝大多数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直接运用,也要考虑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少数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四、强化对比是关键。
世间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数学知识更是如此。学生解题容易出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从本质上去把握,未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概念或计算方法非常相近,甚至有些交叉,诸如质数与质因数、整除与除尽、等式与方程、求比值与化简比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形式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对比或类比。一般来说,相反的概念应采用对比,相近或相似的知识则采用类比。由于小学生在比较两个不相似的数学概念时,往往是发现差异点比发现共同点容易;在比较两个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时,则难以确立出发点找到突破口。因此增强学生的对比能力的重点是使学生既善于求同,也善于见异;关键是教师既善于搭“梯子”,也善于搞“解剖”。
五、及时训练是保证。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减负提质的重要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很说明其重要性。课堂训练就是教师根据所学内容,为了达到某个目的,采用口头的、书面的练习或动手操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逐步转化为技能。训练不同于一般的练习,必须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泛泛做题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总之,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基本功外,著力优化课堂结构,掌握一些教学策略,着力抓好以上五个方面也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认真依据学生的学情,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根据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不是空话一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6-1)
[3]刘希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流程模式的探究》(《学周刊》2011-11)
[4]王德学·《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才智》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