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课堂还给学生

2017-09-28 17:39杜胜娟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圆明园课文课堂

杜胜娟

中国分类号:G633.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这样提出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放下教师的架子,放大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学习方式”、“质疑权利”、“读书时间”。让他们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

一、把学习的方式(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更自由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取得这样的阅读效果,需建立在有主观意愿的自主阅读的基础之上,而非课堂上受制于教师规定的填鸭式的阅读方式。要有效地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地自主性。

在教学理论上,我们经常提到“教无定法”,其实,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相應的教学方法,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提升。在现代课堂上,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教师不可能做到一个个学生去指导,但是可以改变观念,同样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或者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去解读,这样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我思考如何将课上得鲜活而有特色。于是我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们看到我满脸真诚、期待的样子,他们纷纷出谋献策。最后,我选择了最具民意的新型玻璃展销会的形式学习课文。在认真预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们个个儿变成了产品推销员,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客商”,学生们精彩地推销了自己的产品,演绎了语文课的魅力,让课堂生动活泼且具有浓厚的语文味。

二、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更自主(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至7分钟。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

魏书生做校长时,要求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他说;请大家把自己说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说,去思考和讨论。

《语文课程标准》中无论是哪一个学段,阅读的第一项要求都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堂中我们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阅读,指导学生用心体会感情,体验生活。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描写了一个感人心扉的故事。194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学生从初读中了解到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但是很泛很浅。这时老师提醒学生走进文中读读父亲救儿子的感人画面,读读课文中体现了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学生顿时领悟到:父亲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这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再次朗读这一部分,学生的眼睛里多了一份柔情。然后老师相机指出文中重点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然后追问:36小时有多久,算算,一天半的时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啊,这么长的时间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用意何在? 读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明白了父亲的伟大,理解了这份真挚、如山的爱。当学生再次走进文中,他们的朗读也感到了老师。事实证明老师应把课堂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体会作品内涵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朗读、去思考、去辨析,从而获得丰富的体验与美好的享受。

三、 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更自觉

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的学习方式。古人亦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只有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对于课文有着较深的独特感悟。然而,聚焦当下的课堂,更多的是由教师精心炮制出各种问题,再慢慢诱导学生往自己的标准答案中走。这样的课堂,表面一唱一和,教者虽有底气,实质却剥夺了学生发问的权利,使学生丧失了灵性。我也颇有感受。

记得我第一次执教《圆明园的毁灭》,首先预设了三个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文物珍贵?3、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通过自学、交流后,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但总觉得课堂四平八稳,少了点什么?

恰逢今年学校举行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我主动请缨,再次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大家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后,我话锋一转,“同学们,刚才在初学课文时,是老师提问题,你们思考答案。这一次,我想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看看谁提的问题有价值。”一言激起千层浪,学生质疑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损失?这篇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描绘昔日的辉煌呢﹍﹍”这时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主动探究寻找答案,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质疑、交流、讨论中不断丰富、深化。

总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时间是属于学生的。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把活跃、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洋溢着语文教育的魅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圆明园课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圆明园里过大年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