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民
每逢夏日,又是许多冰品与甜食盛行的季节,冰品制造商,个個费尽心思,打算推陈出新,让客人心甘情愿从口袋里掏钱。不过也有家庭主妇担心卫生与糖份摄取问题,宁可家中自制。且不论何种方式,总少不了冰箱。冰箱是现代生活必备之物,可鲜少有人想到:没有冰箱如何过日子?
温带地区冬冷夏热,原是天经地义,古人不免思索,如果能将冬天的冰块保存到夏天使用,岂不美哉?三千年前,渭河边上的居民就有“凌阴”的设计:冬天时,将河川湖泊中的冰块切割成块,搬入地下的大冰窖保存,可以终年不化。到了夏天,将冰块取出,可以冰镇食物,消炎炎暑热。《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鲁国的窖冰做法:日在北陆而藏冰(一到夏历十二月,就开始窖藏冰块),火出而毕赋(三、四月间火星出现,就该完成贮冰工作)。天热时,朝廷的“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称为“颁冰”,好让大家消暑。可千万别以为这只是不靠谱的传说,1970年代,陕西凤翔的考古发掘工作团队找到了一处秦代宫室遗址,当中就有一个“凌阴”,长宽各十余米,可以收藏190立方米的冰块,供秦宫廷一整个夏天无虞。这只是秦国使用的众多冰窖之一。当时各国都有类似做法,说明古人消暑有道,创意无限。考古学者也推断许多青铜器的功用类似今日的小冰桶。
隋唐时期,窖冰技术更为进步,官府发动人力,凿深井藏冰。这种冰井穿重壤之十仞(往地下挖十几丈深),用以贮存冰块。但是,全长安城的君臣上下都要吃冰,用冰量日增,官府必须制定办法,善为管理,《资治通鉴长编》还保留一段冰块管理官员的报告,说当年冬天“实收三万八千段”冰块,每段长度约在28到31厘米之间,若以中间数30公分计算,则一段冰块体积约为0.3645立方米(364.5公升)。一个夏天要用约14万立方米的冰块,如果这是皇帝一家人使,不免惊人。不过当时长安人口最多时有一百万人上下,这些冰未必够用,不免有人自行凿冰贩卖,以此营生。尽管有人经营冰块生意,但因人多,冰的价格居高不下,有“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的说法。
冬天藏冰,夏天吃冰的作法,一直保留到清朝。明清时期称冰窖为“冰窑”,一样趁着冬天湖泊河川结冰,凿冰块窖藏之。夏日炎炎,朝廷便发放冰块给许多公署,大约颁冰工作从五月开始,到七月为止,每个衙门都可各按应用数目,凭票向工部支领冰块。也有民间自行开凿、窖存冰块,夏天兜售为生者,清代有许多笔记小说中都有记载。
满族学者富察敦崇的生平不可考,但他写过几本有关北京的笔记都留了下来,其中《京师岁时记》记录北京生活状况。书中提到北京地区的穷人家,冬天凿冰窖藏,不大花成本,留在夏天叫卖,也能挣点钱过日子。可别以为只有今天才有冰镇酸梅汤吃,北京夏天的酸梅汤也是冰镇,岁时记说:酸梅汤以酸梅和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桂花),其凉振齿。以前门九龙斋及西单牌楼邱家者为京都第一。
西方也有同样的概念与做法,古罗马人甚早就开始窖藏冰块,还在北非沙漠地区利用昼夜温差的原理,夜间制冰,白昼使用。英国研究饮食史的专家伊丽莎白·戴维写过一本《寒冬的收成》,说明欧洲古代如何窖藏冰块。德意志地区也有冰窖,地下挖洞,用厚砖墙隔热保温,窖藏冰块,许多冰窖为啤酒厂自营,一到夏天,便以冰啤酒招徕生意。这种冰窖即使不藏冰,年均温也在摄氏10上下,直到现在还有酒馆利用冰窖经营,省去不少冷气费用。
(郭超月荐自《世界博览》)
责编:Ester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