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宇
许多学生与家长由于考试的压力发出种种埋怨,觉得要是生在外国就好了。其实,外国孩子的“高考”同样也不轻松,甚至某些方面比中国压力更大。
类似“脑筋急转弯”的美国高考
美国的高考包括“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两者具有同等的效力。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也开始引进了这两种考试。其成绩不仅在美国有效,而且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高校中均有效。
ACT考试难度较小,主要以高中课程为基础,包括英语、数学、阅读和科学推理四门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作文。除了作文以外,四门必考科目都是选择题。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推理,其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综合在一张卷子上,以推理题的形式考察,相对比较灵活。
但是,ACT考试跟SAT考试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因为SAT考试并不是基于高中学习的内容,而是有点类似于“脑筋急转弯”。比如说有一道题是沙和海滩的关系与哪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似。选项包括猫和猫须;狗和骨头;树和森林;足球和曲棍球;衣服和鞋子。也正是由于SAT考试与高中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很多学生从十二三岁就开始考。
美国无论是ACT还是SAT考试都可以一年考多次,但是考试成绩差固然一定不会被名校录取,考试成绩好也不一定能被名校录取。因为名校在招生时往往还要看课外活动与申请信的情况,这些和学生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据报道,2009年时普林斯顿大学就拒绝了一半以上SAT成绩将近满分的学生。
作文仿佛博士论文的俄罗斯高考
和美国有统一考试不同,从苏联时期到世纪之交的俄罗斯一直实行的是高校自主命题。很多人把高考说成是“苏联模式”,其实俄罗斯的高考是十几年前才借鉴中国高考建立起来的。其于2001年开始试点统一考试制度,到2009年覆盖了全国。
俄罗斯高考实行的是“2+2”模式,即俄语和数学两门是必考的,剩下的两门则根据报考专业在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社会等科目中选择。其中,外语考试原本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四个语种,今年起又把汉语纳入了统考。不过,俄罗斯参加外语考试的学生并不多。如2013年时全国86万考生中只有9万参加了英语考试,参加其他语种考试的更是寥寥无几。
俄罗斯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持续半个月之久,每天只考一门,题目难度很大。以作文为例,近年来其高考作文题目有《20世纪初文学里的革命者形象与基督教末世论的关系》、《莱蒙托夫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哪些心理学问题》等,给人的感觉有点儿像博士论文。不过,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虽然俄罗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受专业性的文学训练,但是每个班在高考时候能够写出好作文的也只有一两个人。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由于俄罗斯使用九个时区的区时,远东考试结束几个小时后莫斯科才开考,因此每年高考都有大量的泄题现象。现在,俄罗斯最好的10至20所大学还要实行复试,以防止浑水摸鱼。
中学已经分流的西欧国家高考
西欧国家的高考也不轻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教育实行的是双轨制,学生早在高考之前的中学阶段就已经分流了,有资格通过高考进入名牌大学的人并不多。
最为典型的是德国。其学生在上完四年小学以后就要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分别到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职业中学去就读。只有文理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各州主持的毕业考试(Abitur)。各州考试科目不同。大多数州均把德语和数学作为必考科目,英语并非必考科目。另外,学生在不同类型的中学间也可以流动,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成绩。所以,德国学生要是想上名牌大学的话,整个中学阶段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英国也一样实行分流制度。其学生16岁时通过GCSE考试就标志着中学教育的结束,希望上大学则还要到文法学校或综合中学的高中部再学习两年,类似于大学预科班。只有在第二年结束时的A-LEVEL考试当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才能被名牌大学录取,而且在被录取前还要经过严格地面试。
法国同样实行分流制度。其每年举行一次高中会考,分为普通类会考和技术类会考两大类。据法国国民教育部统计,普通类会考及格的学生大约有94%可以进入高校就读,而技术类会考及格的学生则只有17%能上大学。学生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在考试之前就已经被注定了。
“压力山大”的东亚国家高考
当然,世界上高考压力最大的还是东亚地区。可能也跟这些国家深受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影响有关。
日本的高考实行初试与复试两轮制,有点儿类似于中国的研究生考试。每年1月份进行一次全国统一考试,2月至3月再进行各学校主办的复试。每个学生每年可以报两所学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读的大学生如果对自己的学校不满意,也可以继续参加高考。
朝鲜高考与日本考试时间大体相同,也是1月份进行初试,2月至3月進行复试。初试实行“2+3”模式,外语和历史为必考科目,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为选考科目。考生只能报一所学校,录取率很低。不过,因为朝鲜实行普遍兵役制,特别是男子若落榜往往要服十年的兵役。所以,其在服役完成以后经单位推荐还可以参加另一次高考。这比高中生的考试简单很多。因此,我们在朝鲜的大学校园中经常可以看到年龄相差很大的学生。
韩国的高考在每年11月举行,一天之内要考完五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必考科目,文科生和理科生分别还必须要考社会或科学,另外还有一门选考的第二外语。各科均实行等级分数制,按照一定比例将考生的成绩分为九个等级。由于高考压力巨大,近年来韩国学生更喜欢通过自主招生的途径上大学。
全国考生“集体落榜”的怪事
更加奇葩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考。这些国家的教育不发达,高校里边除了少数文科专业以外均使用英语等欧洲语言授课。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其高考时各科目也均使用欧洲语言命题。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最典型的例子是非洲国家利比里亚。该国大学规定的录取分数线是数学50分,英语70分。但是2013年高考时全国近25000名考生竟无一人两门均过线,一门过线的也不足百人。经过协商,利比里亚大学把数学和英语的录取分数线分别降至40分和50分,最终使得1626名学生圆了大学梦。不过,这比计划中7500人的招生名额还是要少了近4/5。
印度也是一个例子。虽然它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但是同样只有少数文科专业使用民族语言授课,所以所有的高考科目均用英语命题。每年都有学生采取自杀、罢考等行为抗议,可是目前还看不到其在教育民族化方面有改善的迹象。
(月梅荐自《世界博览》)
责编:Ester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