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能
德勒兹论“符号”与“本质”
——从《差异与重复》到《普鲁斯特与符号》
○张能
作为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德勒兹纵论于各种领域(哲学、文学和艺术符号),坚持它们之间既有的差异化、生成化,并在这种差异化、生成化当中形成各种问题。亦如克莱尔·科勒布鲁克(Colebrook C)所说的,德勒兹所切中的论域(无论是哲学还是文学、艺术)不仅仅是单一地提供一种哲学、文学、艺术的理论,而是通过哲学、文学和艺术形成各种问题。比如,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思考关于符号与本质这一思想论题?德勒兹指出,本质体现于符号之中(或者说本质呈现于符号/艺术作品当中),并且这种本质不是作为在先的理念或者存在,即本质不是作为一种稳定固定的本质原型而被思考。本质既然不是在先给予的,那么,本质是什么?在德勒兹看来,本质是作为寄存于主体最为核心的性质而被规定的;它是个体化的“视点”;它关联到差异与重复这两种力量。也正是作为本质的两种力量——差异与重复——的相互叠合/结合才使得这种体现于艺术符号的本质是一种绝对内在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一种重复,这种重复回归的就是(内在的)差异,它也是一种生产的差异。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Proust)的代表作品,而德勒兹将这部作品给予了一种新的阐发意义。在《普鲁斯特与符号》(Proust et les signes)这本著作里面,德勒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索符号文化自身的生产与增值功能。“符号”这个词语在《追忆似水年华》当中是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之一,德勒兹将这种“符号”赋予了一种新的内涵,即符号关联到学习的过程对象。我们一般意义上对“符号”的理解总是将之纳入意义或者对象性的范畴之中进行抽象认知或者由抽象认知而确定其意义关联及指引。但是,德勒兹认为符号首先关联指引到的是“学习”。学习(Apprendre)首先是认识一种物质、一个对象、一个存在,就好像它们产生出有待破译和阐释的符号。没有哪个学习者不是某物的“考古学家”,一个人能成为一工匠的前提是对树木的符号有着强烈的感知/感觉,一个医生通过对疾病符号的感知/感觉而成为一名医生。①符号已经与所指物或者说记忆脱落,而是与职业(木匠与医生)相关联到一起。在德勒兹看来,我们所学习的东西都是来自于符号,所有的学习都是一种对于符号的阐释。符号都是特殊性的符号,它不指向一个暗示共同的统一性或者同一类型,每个符号都是单个世界(它自身所呈现的世界)的材料,它自身具有一种多元性与差异性。
正因为符号其自身的多元性或者差异性,所以德勒兹将普鲁斯特的《追忆》解释成一部聚集了统一性和多元性符号的作品。德勒兹考察了《追忆》中主人公所涉足的那些世界——社交界、爱的世界、印象或感觉属性的世界——中所蕴含的符号链。如社交符号、爱与被爱着的符号、感觉属性的符号(物质性的感觉符号)。社交符号不指向物,但它“取代”了物,并试图根据其物的意义来确立其自身的价值,因此它具有一种空洞性,“社交符号(worldly sign)的出现代替了一个行动或者一种思想。它表征/象征(stands for)了一个行动或者一种思想。据此,这个符号不再指涉到其它物,或者指涉到超验的意义或者是观念性的内容。相反,它篡夺(usurped)意义所预设的价值”②。爱与被爱的符号虽然被传达给我们,但却隐藏了所要表达的东西,正因如此,所以它是一种“谎言性”的符号。而感觉属性的符号它们所展现的根源或者表现都基于一种物质性,因此它自身就是物质性的符号。
但是,上面提到的这些符号都不是本质性的艺术符号,因为,作为艺术符号世界中的符号,是去“物质化”的。这种“去物质”化即表明它完全是一种精神性,并且具有对物质性符号进行整合、赋予的功能。判定一个符号是否是艺术的符号(“去物质化”),关键看这一符号的意义是否存在于另外的事物当中。比如,德勒兹说社交符号根据它“取代”某物的意义来确立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社交符号其自身价值的确立必须在它替代的某物中(异于自身的事物)找到根据,“只要我们还在另外其它的事物中发现了一个符号的意义,那么,也就意味着还存在些许抗拒着精神的物质”③。当然,判定是否“去物质化”的一个明显标准,即在其自身内是否残存有某种物质性的事物。而在德勒兹看来,无论是社交符号、爱的符号和感觉属性的符号都残存有某种“物质”。比如,如感觉属性的符号所包含的感觉属性仍然是物质的。据此,上面三种符号与艺术符号是相互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这一符号的意义是否存在于另外的事物当中、符号自身是否是去物质化的上,还在于符号各自所具有的“机能”(faculty)上。对于社交符号来说,理智(intelligence)是最主要的“机能”;对于爱的符号来说,理智也是其最主要的“机能”,不过却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被痛苦的感觉所激发);而对于感觉的符号来说,主要的“机能”有时候是不自觉的记忆,有时候是源自欲望的想象;而对于艺术符号来说,纯粹的思想是作为本质的机能。④
德勒兹为什么在这里使用“机能”(faculty)一词,或者说这里面是否潜藏着另一种启示意义?德勒兹的原文用的是“faculté”(英文译本采取的对译词是“faculty”),它表示的是身体生来就有的机能/官能。由此,符号便关系到身体的机能。德勒兹的符号首先并不是作为“再现”来规定的,与其说是“再现的”,还不如说是“有强度的”(intensive),即符号在作为“再现”之前,它就有了强度的投掷。作为研究德勒兹的资深学者Colebrook C举了一个事例,一个部落喜欢并投掷某种形象,诸如动物、身体的部分,这并不是说部落用动物的符号去再现它们(形象)之所是,而是基于这种形象的聚集或者欲求,唯此,部落才得以存在。这种投掷不是“再现”了身体,而是产生了身体的装配/装置(an assemblage of bodies)。也正是通过这种强度的投掷,形象才得以被欣赏,这些形象被通过过度编码变成了能指。⑤概言之,在德勒兹的言词表达中,符号总是作为强度的效应的东西来规定的,而不是作为能指意义来规定的。德勒兹在《普鲁斯特与符号》中也明确地表达了符号作为效应这一观点。据此,德勒兹已经将符号表达的涵义推回到更为原始的层次。
由上可知,区别是否是艺术符号的标准在于:第一,是否是“去物质化”(“物质性”);第二,是否具有纯粹思想的机能。那么,首先如何界定这种“物质性”呢?例如,感觉属性的符号就完全纯粹是物质性的符号,因为它体现于气息的感觉味道是物质性的。德勒兹对这三种类型的符号为什么是物质性的符号给予了相关的阐释,即“物质性,首先是通过发射(emission):它们一半被包含于承受的客体之中,感知属性、被爱的脸面是物质”⑥。而艺术符号即在于它自身是去物质化的。换言之,艺术符号相对于物质性的符号具有一种原始的意义。譬如,德勒兹就认为,无论是社交符号、感觉符号还是爱的符号都对应着一条具有突出重要性的时间线。但是,在德勒兹看来,只有艺术的符号才是绝对的原初的时间,它包含了社交符号、感觉符号、爱的符号对应的时间线。艺术的世界就是符号的最终世界。艺术的启示性即在于给予那些感觉符号(物质性的符号)以一种审美的意义,并洞彻那些感觉符号(物质性符号)所拥有的但依然是艰涩的东西。⑦艺术符号是精神性的符号,其自身的意义并不关联到相关的指涉物(首先是作为效应)。并且,在德勒兹看来,本质存在于(体现于)各种类型的符号之中(物质性符号与艺术符号),本质构成了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体。那么,何谓这一本质?
德勒兹认为,本质是存在于主体之中的事物,作为存在于主体的核心的最根本的性质:“内在差异”。这种本质即体现于艺术符号的本质。当然,本质不仅仅存在于艺术符号当中,也同样存在于非艺术符号当中,如感觉符号、爱的符号与社交符号。只不过在感觉的符号、爱的符号和社交符号之中,本质具有一种最低限度的普遍性。在这种最低限度的普遍性之中,本质的实现要依据外在的规定性。⑧据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作为体现于艺术符号的本质它是趋于内在的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区分:一种类型符号本质的现实依赖于外在,而另一种类型符号本质即艺术符号的本质是趋于内在差异,关于这种原因在下文中有论析)。“最为紧要的地方是,就是将差异内化,成为内在性的差异。”⑨本质关切到或者“奠基”到一种主体。德勒兹对于本质的突显是承载于主体之中的,因为本质是作为寄存于主体最为核心的性质而被规定的。作为停居于主体之中最为根本性质的本质必须依托于主体才能得以揭示。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作为艺术符号的本质是内在差异的本质。从这个方面来看,本质就是莱布尼兹的“单子”。每个单子根据它们所表现世界的“视点”(le point de vue)而被界定,而每个视点自身都归结为某种居于单子的基础的终极性质。视点就是差异自身。并且德勒兹认为,唯有艺术才能看到每个视点所呈现的样态不一的世界,也唯有在艺术之中,才能使我们看到世界的“增殖”。
每一个主体都以某种视点表达世界。然而,视点,即差异自身。视点就是内在的、绝对的差异。“因此,每一个主体都表达了一个绝对差异的世界。”⑩Claire Colebrook在其著作中,也明确地说道:“每一个人物(主体)都以一种特别的或者独特的世界生成开放,这种独特的或者特别的方式连接或者贯穿了整个生命。”⑪并且,这个由主体所表达的绝对差异的世界并不存在于这个表达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作为本质而被表达的。但是此种本质并不就因此与主体的本质相混淆,此种本质是存在的本质,或在那种主体之中呈现存在领域的本质。换句话说,主体所表达的是绝对差异的世界,此差异的世界是内在于主体的(通过主体化而得以“显化”),但却迥异于主体自身,此差异的世界是作为异于主体的本质即存在的本质而被表达的。主体的本质总是作为奠基性的存在,而存在的本质或者在主体之中呈现的存在领域的本质却“托盘”于主体的本质之上,本质与主体二者是不能相互晦暗的,更不能产生一种类似于同一化的迷误:“它(本质)不能还原(reducible)为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的主体性、也不能被还原为更高的主体性的形式。本质作为根本的性质在主体的核心;然而这种性质相对于主体而言却更为深厚,它是另外一种法则(order)……并不是主体诠释了本质,不如说本质自身被暗含于、包含于、席卷于主体之中。并且,通过自身的缠卷(coiling round),这种本质构成了主体性(subjectivity)。”⑫那么,我们从这里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本质不是作为主体而被规定的。相反,本质其自身构成了一种主体性,因为本质是居于主体的核心的最根本的性质。作为主体表达的世界是被包含的世界,正是这种被包含的世界和本质构成了个体/主体,并非是个体/主体构成了世界。在德勒兹看来,本质不仅仅是个体性的,还是个体化的(这种个体性或者个体化显现了本质自身分化的效应,这种分化是奠基于差异与重复这两种力量)。
作为绝对差异的本质是体现于艺术符号之中的,然而,该种本质是怎样体现于艺术作品之中的呢?换而言之,作为艺术家——主体是如何将本质进行传达的呢?答曰:通过物质而被传达的。
但是,这些物质并不是僵硬性的物质,它自身具有一种延展性(具有某种转换的自由),即它可以向着精神性进行自由转换。物质是自由的物质,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而得以表现一种更高的精神性。既然主体对本质的传达是通过物质而被传达的,同时这种物质是向着精神性的物质转化,那么,“艺术是一种对物质的真正意义上(veritable)的转化。凭借于这种转化,物质成为一种精神化的物质,物质性的介质也被去物质化了(dematerialized)为以能够折射出(refract)本质,也即是一种原初世界的性质”⑬。
作为原初世界性质的本质通过物质性的介质而得以显现、澄明。但是这种作为物质性的介质,即客体是区别于本质的。恰恰相反,本质使得作为物质性介质的客体相互接近、聚集。而本质就体现于这种作为物质性介质的客体之中。本质不仅体现于而且沉浸于作为介质的物质性的客体之中,这是本质自身的显现机制。这种显现机制是逐层深入的,即它经历了从社交界的符号到感觉的符号,最后在艺术的符号之中被揭示出。本质同样也是沉浸于这些作为非艺术符号之中的,只是隐秘地藏匿在物质性的客体之中,等待着自身的升华。也就是说,从社交界的符号到感觉的符号,符号与意义自身的关系越来越变得紧密(变得紧密即意味着作为本质的两种力量——差异与重复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当我们面向着艺术的超越与升腾之际,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联就变得越来越靠近和紧密。德勒兹认为,这种决定符号与意义自身的关系正是本质。
在德勒兹看来,本质只能在艺术的符号之中被揭示出来,同时,本质是存在于主体之中的,这种主体都是以某种“视点”表达世界,这种“视点”表达本质也因此构成了“主体化”,在这里我们要强调,德勒兹所谓的主体以某种“视点”表达世界,并非就说明主体构成了世界,即“并不存在一个在先的呈现出来的世界”⑭,相反,是“视点”表达的世界构成了主体,即个体性/主体性。然而,这种“视点”即是差异,据此,本质与差异的内在隐秘关联便由此被揭破,本质是(内在)差异的本质。当然,这种本质只会在艺术符号中体现出来,那么,为什么只有在艺术符号中本质的体现为一种绝对内在的差异,而在非艺术符号中,本质的体现只是作为一种“法则”(laws)?即“本质也存在或者体现于爱的符号之中,它是作为一种谎言性的法则,或者体现于社交界的符号之中,但它仅仅作为一种空洞性的普遍法则”⑮。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本质在非艺术的符号中(如感觉符号、社交符号)所实现的等级为什么要比其在艺术中所实现的等级要低。因为这种体现于社交界的符号的作为“法则”的本质它是一种最低限度的普遍性。并且,这种“法则”它是一种局部化的法则(非绝对的差异),而体现于艺术符号中的本质是一种个体化的“法则”,这种个体化的“法则”即是绝对内在的差异。
我们从上文的论述可以得知:体现于艺术符号的本质是个体性/个体化的本质,这种本质是纯粹内在的差异;而体现于非艺术的符号(如感觉符号、社会符号等等)的本质的实现则要依赖于偶然性的条件和外在的规定性,这种依赖于偶然外在条件和外在规定性的本质所具有的普遍性是一种低级的普遍性,“本质同样体现于社交符号之中,然而却是在普遍性和偶然性的一个最低的层次上”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同层次本质的不同呈现呢?是差异与重复两种力量的运作方式(是相互联合/结合,还是相互分离)决定了这种本质层次的不同表现。换言之,因为在爱的符号或者社交符号之中本质被引向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形式,即该种本质是作为一种普遍“法则”(非个体化的法则)而被规定。而在这种普遍空洞的“法则”之中,作为本质的两种力量差异与重复不再相互结合(关于差异与重复作为本质的两种力量这一具体规定在《普鲁斯特与符号》中德勒兹曾在不同的章节中多次提到)。不相结合的差异与重复,致使这种“重复”只是一种系列性的重复。而在艺术的符号中,差异与重复是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家不会衰老,因为他重复自身,因为重复是差异的力量,同理,差异也是重复的力量”⑰。在艺术的符号中,作为本质的两种力量——差异与重复是一体化的,正是这种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致使体现于艺术符号的本质就是差异。这种一体化表现在“重复是差异的力量,差异也是重复的力量”运动形式之中。德勒兹对“重复”这一概念的处理非常独到,因为这种运作的方式是积极模式,或者说是差异与重复一体化的模式,在这里,重复的词语看上去是相同的,但是却是差异性与非相同性在产生重复,也就是说,真正的重复是差异的最大化。⑱
其实,德勒兹在《普鲁斯特与符号》这个思想文本中特别倚重差异与重复二者这种隐秘内在结合的思想力量,而关于这二者关系的讨论早在《差异与重复》这本著作中就曾被充分讨论过。“永久分歧和边际化的差异密切对应到位移和伪装内的重复机制”⑲,“重复即是差异,但此差异是绝对的没有概念的差异,是一个无关紧要无任何厉害关系的差异”⑳。重复都是无概念差异的重复,但此差异有两种形态:一是外在于概念(concept)的差异,一是内在于理念(idea)的差异。当然无论是外在于概念还是内在于理念的差异都是一无概念的差异,只不过外在于概念的差异是“被同一概念所再现的客体之间的差异,坠入空间与时间无厉害关系的差异”㉑,而内在于理念的差异是“它以纯粹运动的形式而展开,创造了对应于理念的能动的空间与时间”㉒。伴此两种形态的差异同时呈现两种不同形式的重复。德勒兹认为,“第一种重复即是同一性的重复,它自身由概念或者同一性来阐释。第二种重复包括差异,并把自身包括在理性的他性之中,包括在‘非表现’的异质性之中”㉓。
差异和重复这两个概念在德勒兹那里还可以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多数文学和少数文学,在少数文学里,重复可以开启一种风格,这种重复可以看作创造未来的权力,而唯一重复或者回归的东西就是差异。㉔正是在这种回归之中,作为本质的两种力量——差异与重复——最后构成了一体化的模式,这种模式是积极的模式。德勒兹说:“差异与重复之间的对立只是一种表面性的对立。没有哪一个艺术大师的作品不曾令我感概:‘同一个,但同时又是另一个’”,㉕“只不过本质的呈现——它超越了客体,也超越了主体自身——,只能在艺术领域当中揭示”㉖。“同一个,但又是另一个”正好揭示了差异与重复作为本质的两种力量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即重复就是差异,差异就是重复,二者是相互拯救的。㉗而“本质的呈现超越了客体,也超越了主体”也刚好暗合了我们在上面所讨论的关于重复自身的运行方式。
作为本质的两种力量——差异与重复,当二者在相互结合的模式中,我们才能在艺术符号中窥见(或者揭示)其本质。如果,两者是分离状,那么这种本质也只能是作为普遍空洞的“法则”,它属于一种较低层次的本质。也就是说,在非艺术的符号中,差异与重复不再结合,德勒兹说:“在爱的符号之中,作为本质的两种力量不再相互结合”㉘,这种不再结合的形式致使了本质只能处于一种普遍空洞的“法则”之中。按照Claire Colebrook的理解,如果我们把差异与重复这两种力量相互结合的方式称之为一种积极的模式(方式)的话,那么差异与重复不相结合的方式称之为再现的模式(方式)。在这种再现的模式中,从中我们可以想象这个词语总是重复的或者是相同的,虽然这里也暗含有少数或者不是那么重要的差异。这种模式给予了我们一种再现模式的概念,尽管,存在某种差异,但是这个概念让我们看到的总是相同的事物。㉙这种相同的事物也就是我们在上面所讨论的重复的另外一种形式,即同一性的重复,它自身由概念或者同一性来阐释。(这种阐述缺乏创造性)。
对于这种再现模式中(差异与重复是处于离合状态)所呈现的(微小、少数)差异,德勒兹在《普鲁斯特与符号》也有大量论述:“在爱的符号中(非艺术符号),爱的重复是一种系列性的重复。主人公对西尔贝特、盖尔芒特夫人、阿尔贝娜的爱,形成了一个系列,其中这个系列的每项都带有一种微小的差异”㉚,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使得这种重复只是重复那先于它的表达,并且在这种重复中,被爱者就是“囚徒”。“然而,在爱情之中,差异于无意识之中发生——可以说,它变成了一般的或者特殊的,并规定了一种重复,并且只能通过无限小的和细微的差异来区分重复的界限。简言之,在爱的符号中,本质呈现(assumed)的是一个关于主题或者观念的普遍性,而这种主题或者观念是作为一种爱的法则。”㉛在非艺术符号中,重复虽然也存在无限小的差异(差别),但是它始终使本质呈现为一个较低层次的本质,即在非艺术的符号中,本质只能呈现为一种“法则”。同时,由于这种微小差异,导致爱情的失败。“对于社交符号的研究,对它的观察研究不是显微镜式的研究,而是一种望远镜式的研究……且在本质的体现层次上,是依据于法则的,是一种宏大的间距”㉜,“望远镜”“宏大的间距”这些语词折射的依然是一种微小的差异,它体现的是一种机械性的法则。在这种机械性的法则中,重复也是机械地重复,它不可能向生产性差异的权力开显;“在我们接受爱过的人身上尤其如此:每个爱人都带有其差异,然而这种差异已经被包含于前一个爱人之中,并且,所有的差异都被包含于一个原初的形象之中,我们在不同的层次之中,不断地再现这个现象。”㉝也即是说,在爱的符号之中,所有的差异都被包含在原初的差异之中,不同的差异总是在不同的层次上再现了这种原初性的差异。显然,在这种爱的符号中,这种差异不是一种生产性的差异。真正的差异是本质性的差异,是存在的差异,就如同在艺术符号中,本质体现为一种终极的、绝对的差异,并且“就是本质构成了存在,并使得我们能够把握存在”㉞。在艺术作品中呈现的本质就是差异。
概而论之,德勒兹通过对符号、艺术符号及其本质的探求,目的在于求达一种异于主体自身的符号的本质、意义和真理。从艺术作品中呈现的本质,它必须依托于主体的支撑,本质不是作为在先的理念或者存在,本质不是作为一种稳定固定的本质原型而被思索。本质总是一种艺术的本质,然而,一旦被发现,它就不仅仅在精神化的物质当中,还在艺术作品的非物质性的符号之中体现自身,但是这种体现本质自身的层次是有差异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本质自身的两种力量——差异与重复两者是否是结合的或者是分离的,当差异与重复是相互结合的,那么这种本质的体现就是纯粹内在差异,它也只能在艺术符号中得以揭示;当差异与重复是相互分离的,即对重复的表达只是表达的同一事物,或者说这种差异还不是一种生产性的差异,那么本质的体现就不是纯粹内在的,而是依赖于外在的规定性,这种对本质的体现只能在非艺术的符号当中,如爱的符号、社交符号等等。并且这种本质仅仅是作为一种“法则”。我们可以看到,德勒兹在《普鲁斯特与符号》这本著作中重新“浇灌”了差异与重复这概念词语的力量,《差异与重复》中探讨的差异与重复这种相关联的模式被运用于符号当中,给予了本质不同层次的表达依据。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⑩⑫⑬⑮⑯⑰㉕㉖㉘㉚㉛㉜㉝㉞GillesDeleuze,ProustandSigns[M],tr.byRichard Howard, London:The Athlone Press,2000,p.4,p.4,p.42,p.86,p.39,p. 14,p.89,p.61,p.43,p.43,p.47,p.67,p.67,p.90,p.50,p.51, p.68,p.69,p.75,p.81,p.42.
⑤⑪⑭⑱㉔㉙Colebrook C,Gilles Deleuze[M],London: Routledge,2002,p.108,p.107,p.108,p.120,p.120-121, p.120.
⑲⑳㉑㉒㉓Gilles Deleuze,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M], TranslatedbyPaulPatton,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p.xx,p.15,p.24,p.24,p.24.
㉗李河《哲学中的波西米亚人——德勒兹的重复概念刍议》[J],《哲学动态》,2015年第6期,第48-50页。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德勒兹晚期思想研究”(编号:2015BS090);重庆邮电大学博士人才引进基金项目(编号:K2015-129)]